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7208300000007

第7章 三请出山(2)

毛玠回来后,把所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禀报给曹操。如果是一般人,听了这样一番话后,就作罢了。可他偏偏不是一般人,他是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曹操对毛玠的禀词仍然心存疑虑,在请司马懿之前,就没听说过他染了病,怎么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就这样了呢?莫非他在耍花招,不想来我府上做官?难道这其中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于是,曹操又生一计。

且说打发走毛玠以后,司马懿敏锐地意识到曹操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看来曹操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为此,司马懿除了吃饭的时候动动嘴巴外,其余时间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简直就是一个“活死人”。

这天晚上,皓月当空,一个身着黑衣的人潜入了司马府。他叫张绍,是曹操门下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杀谁,而是要看望一个人——司马懿。也许这种看望的方式有些奇怪,但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看清楚一个人的真实情况。张绍根据毛玠的描述,准确地找到了司马懿的卧室。不过,他并没有急着发动“进攻”,而是先躲在窗外偷听里面所发生的情况。

一片阴云遮住了原本明亮的月亮,四周一下子变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此时,司马懿略微听到了窗外窸窸窣窣的声音,立刻意识到窗外有人。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会脱口而出:“谁?”然后起身查看,但司马懿没有。他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着,他想,司马府上平日里秩序井然,奴仆肯定不会随意在主人窗前的花丛中走动。而且,他司马懿做官多年,一向为人谦和谨慎,几乎没有得罪过什么人,所以,刺客的可能性也不大。联想到白天曹操派来的毛玠,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了——就是曹操派来试探他的耳目。

黑衣人在窗外等了很久,一直不见里面有何动静,所以,他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砰”的一声,窗口被推开了,一个黑影一跃而入。紧接着,寒光出鞘,只一瞬间,刀刃便架在了司马懿的脖子上。

但是,司马懿一动不动。

快刀利刃放在肉体凡胎上。这一刻,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不能动,绝对不能动,就算被利刃割出血来,司马懿也要纹丝不动。

黑衣人的刀停顿了几秒后,见司马懿丝毫没有反应,便转身离去。

张绍回到曹操府,将他在司马府上见到的情形一丝不漏地告诉了曹操。

“他果真一动不动?”曹操仍旧将信将疑。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曹操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看来,他已经推断出司马懿没有生病。如果司马懿真的病了,那么,见到刺客的时候,他的脸至少会本能地动一动的。司马懿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确实令人称道。但和老辣的曹操相比,年轻的司马懿还尚显稚嫩。他那百密一疏的行为被曹操看出了破绽。装病能装成这样,连曹操都不禁感慨司马懿非凡人也。这样的人才,绝对不可以忽略掉。否则,倘若他落入他人之手,真可谓一大损失啊。

于是,曹操急招毛玠来见。他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计划。

再拒邀痛失婢女

这一次惊魂的刺客事件给了司马懿极大的震撼。他终于明白,原来曹操是一个想尽各种办法以求达到目的的人。这样的人,真是既可怕又难以对付。

但是,他就这样屈服于曹操了吗?

不,绝对不会!他司马懿乃堂堂北方名门之后,倘若屈服于曹操这个宦官之后,定会有辱门风。如果这样,不仅自己心里憋屈,就连父亲那里,还有在祖先的灵位前,都不好交代啊。

既然装病,那就把装病进行到底。于是,从那天起,司马懿加倍小心,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他都躺在床上。偶尔,他会翻看古籍,或是从妻子那里打听天下的局势,但也是极为谨慎。

再说毛玠这边,他根据曹操的吩咐,带着两位郎中(也就是医生)再一次前往司马府。此行的目的,美其名曰“看病”,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要让司马懿藏无可藏、躲无可躲。

当毛玠带着两位郎中敲开司马府的大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司马夫人竟亲自来迎接他们了。毛玠连忙笑脸相迎,道:“司马夫人,打扰了。丞相听说仲达贤弟重病在卧后,万分焦急,夜不能寐。于是,他差我带着丞相府上最好的两位郎中前来替仲达贤弟细细诊治。”

说来也可笑,司马懿虽谈不上是什么富商巨贾,但请个好一点的郎中还是没有问题的。曹操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你司马懿不会动没关系,我就派人来给你看病,看到你会动为止。

张春华先是向毛玠行了个礼,然后面色难看地说:“真是多谢丞相和毛大人的关心。可是,老爷的体质比较特殊。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请家乡的一位医官替他诊治的。老爷曾经说过,倘若别人替他诊治,稍有不慎,就会越治越严重。现在,老爷的病情稍有缓和,正在诊治的关键时期,我们断不敢请别的郎中啊。”

这明显有拒客之意。双方你来我往,打起了哈哈。毛玠回答说:“司马夫人,这次,丞相差下官带来的可是专治风痹病的神医啊。此二人医术高超,相信定会药到病除,比你们那里的乡土郎中强过百倍。”

张春华见对方不肯相让,便说:“先生此言差矣。治国讲究因地制宜,治人讲究因势利导。这治病,只有熟悉的郎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病脉。我承认丞相府上的郎中的医术确实超凡,但相比之下,他们却没有乡土郎中熟悉我夫君的体质。丞相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如果毛大人执意要求两位郎中为我夫君看病,恐怕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吧。”

听到张春华这一席话,毛玠竟一时语塞。看来张春华这回堵在门口,连门也不让他进了。多次劝说无果,毛玠只得悻悻回府去复命。

两请不来,曹操心中颇为光火,但考虑到司马懿毕竟是恩公之子,身后又有众多北方望族的支持,便只得暂时作罢。

和曹操斗的前两个回合,司马懿获得小胜,他成功地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可事实上,“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司马懿终究是个凡人,长期装病终究会出现纰漏的。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讲,每天躺在家里不动就有饭吃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司马懿毕竟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长期待在家里,难免会胡思乱想。此事追根溯源,一追就追到了曹操身上。“要不是曹操逼迫,我司马懿何苦每天在这里装病人?”于是,闲来无事的时候,司马懿便作一些诗文来讽刺曹操,以抒心中郁闷。

这天,天气大好,阳光明媚。司马懿闲来无事,便下床走动,把床头的书搬到了院子的石桌上晾晒,顺便把平时所写的嘲讽曹操的诗文也一并拿了出来。

午后,天空突然变得阴沉,窗外狂风大作,看来一场急雨要来了。司马懿正欲起身收拾石桌上的诗书,婢女青芙推门而入,司马懿只好赶紧躺回床上。婢女一边走,一边说:“老爷,夫人说大雨就要来了,命我过来关好门窗。”

司马懿还没来得及制止,忽然,又一阵大风吹来,石桌上的诗文被吹得四处飘散。青芙见状,急忙上前去捡。正巧此时,张春华进来了,她看到婢女去捡司马懿写的这些诗文,便连忙大声呵斥。可是,已经晚了,还没等她喊出口,青芙已经看到了纸上的“反动”诗文,吓得她连连说道:“夫人,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看见……”

没看见?这些“反动”诗文如果流传出去,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快退下!今天的事不许向任何人提起。”张春华怒斥道,并接过了青芙已经收好的诗文。

豆大的汗珠从青芙的脸上落了下来,她一边赔不是,一边颤颤巍巍地退了出去。

雨过天晴,张春华把青芙叫到另一个院子里。院子的石桌子上摆放着一套精美的镶金裂纹瓷质茶具。

“来,青芙,坐。”张春华平静地对青芙说。

青芙受宠若惊,连连摆手,道:“奴婢不敢,有什么话,夫人请讲。”

张春华拿出一个倒扣着的杯子,斟满了一杯酒,递给青芙,说:“来,喝了这杯酒吧。”语气很平静,出奇得平静,平静得可怕。

在那个时代,平常女性很少饮酒,尤其是女仆,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酒。联想到刚刚收拾院落的情况,青芙一下子明白了张春华的意思,但是,她又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着转。

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张春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默默地走开了……

青芙什么都明白了,她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第二天,司马懿发现原本服侍他的婢女青芙不见了,换了个人,甚感奇怪,便让婢女退下,并叫来张春华,问明缘由。张春华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让她走了,永远地离开了。”

司马懿立刻意识到青芙死了,而且是张春华杀死的。顿时,他由满腹疑惑变成了怒不可遏,言辞激烈地责问道:“你这个女人为何如此狠毒?她辛辛苦苦服侍我这么多年,连小过错也很少犯过,尽心尽力,你为何要杀死她?”

张春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哭诉道:“老爷难道忘记了?昨天,风起时,她看到了你写的诗文。如果这些东西流传出去,肯定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我杀了她,正是为了老爷你着想,为了我们全家着想,为了老爷的宏图大志着想,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听了张春华的一席话,司马懿恍然大悟,他的情绪非常复杂,既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张春华竟考虑得如此周全,自己的贤内助竟是如此善于谋划之人;忧的是,就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白白断送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司马懿坐在床上,仰天长叹:“悲哉,青芙,用你的命换我的命,于心何忍?”

张春华头一回见自己的夫君如此痛心,一时间不知所措。很快,她便冷静了下来,坐到丈夫的身边,劝解道:“夫君节哀啊。青芙的死,既不是你造成的,也不是我造成的,是大势使然。假使昨天她没有看到夫君写的那些诗文,也就不会有今天这般结果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她祈祷,希望她一路走好。”

这几句劝慰的话渐渐打开了司马懿的心结。他明白,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可是,自己现在还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也许,他需要更多的时间。

见司马懿的情绪稍有缓和,张春华接着说道:“夫君,妾身还记得你多次向我提起的那些宏图大志,希望你不要过于沉浸在哀伤之中,早一些振作起来。”

贤妻的话,令司马懿更觉宽慰。

避锋芒拜师胡昭

痛失一直以来服侍自己的婢女,令司马懿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现状。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自己装得再像,再处处提防,时时小心,也难免会出现疏漏。如果到时候真的被曹操抓住了把柄,那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有可能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思来想去,司马懿想到了一个办法——躲起来。

偌大的中原地区,处处是曹操的耳目,要躲,能躲到哪里去呢?在张春华的推荐下,司马懿决定去拜访一个隐居山林的人,这样既可以“藏得深”,又可以做学问,一举两得。

这个人就是孔明。

也许对三国略有了解的朋友会大吃一惊,这不是乱套了吗?诸葛孔明和司马懿不是战场上的死对头吗?怎么成了司马懿的老师?

其实,此孔明非彼孔明也。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有两个非常出色的孔明。一个是大家所熟知的诸葛孔明,也就是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在中国广为流传,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维护汉室、忠贞不渝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孔明,而且他的名声不比诸葛亮小。这个人姓胡,名昭,字孔明,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

胡昭比司马懿年长十八岁,精于国学,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书法家钟繇齐名,并称“钟胡”。但与别人不同的是,胡昭虽然满腹才学,可是对做官问政丝毫不感兴趣。当初,袁绍请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后来,曹操赏识他的才学,请他出山,他又以人各有志为由,再次拒绝了。他还跑到陆浑山中隐居起来,办起了讲堂,给别人讲授知识。曹操遗憾地说:“人各有志,我也就不好勉强他了。(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司马懿能找这样一个人做老师,而且还可以住在人生地不熟的山里,真是幸运啊。

有意思的是,司马懿的师傅叫孔明,诸葛亮的师傅竟然叫司马。诸葛亮的良师益友司马徽,也是东汉末年非常有名的隐士,人称“水镜先生”。他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无论别人跟他说什么,他都统统说好,是一个老好人,人送外号“好好先生”。这位好好先生给诸葛亮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把他引荐给庞德公和酆玖,使他深受这两位名家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