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两广总督接见五名新到省候缺的下属,参拜礼节完后,总督坐下,还没开始说话,室内一片安静。有个靠捐纳上来的候补县令想要套近乎,猛地站起来问总督道:“请问大人哪儿的人?” 语音虽然柔和,但柔中带硬,总督不觉一愣,冷冷地回答说:“顺天大兴的。”候补县令接着又问他:“大人贵姓?”总督是满洲人,有些不耐烦地说:“我们满洲人没有姓的。” 候补县令才楞楞地坐了下来。他以为事情就这样完了,可他没有想到,总督大人已经对他开始讨厌起来。过了一会,总督大人干笑着问候补县令:“你的家乡是哪儿的?” 候补县令就坐在那里回答说:“广西。”总督又问:“你们那的风土如何?” 候补县令回答到:“我们那乡下山中猴子多。”总督追问:“猴子的大小如何?” 候补县令回答的很有意思:“回大人的话,猴子小的不过巴掌大,大的却似大人一般。” 候补县令这句话里的“大人”本是“成年人”,可候补县令口里又总称呼总督为“大人”,这样混在一起在任何人听来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总督一听,火冒到脑顶,一拍桌子说:“像你这样的人还想为民父母吗?”当场就下令要那个候补县令马上申请告病回乡去陪猴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故事,会发现,候补县令并没有恶意,他只是想在上司之前首先发话,圆活场面,却不知道自己冒犯了官场上的尊卑之分。因为有一条官场定律是:在任何场合,首先发话都是上司,即使是家常话,这都得要等到上司来开头,上司没有发话,下面的人就必须要是哑巴。这也是唯上是从的一个表现!所谓恭顺、恭维,是要对上司表现一种尊敬的态度。这在中国这个讲究门第等级的古老社会依然被看作是社交的礼节。俗话说:“抬手不打笑脸人。”为官者岂有不喜欢被人恭维的?虚荣之心人皆有之,不要说一般的为官者被人吹捧两句就会飘飘然,就算是碰到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之人,明明知道那些恭维之辞都是献媚,或大声斥责,然而总免不了心里会闪过一丝窃喜。
除此之外,还要恭敬。 “恭敬不如从命”,为官者要能顺从上司的意思,领会言语未到的精神,把事情办好,还要能够多留心眼,博得上司的奖赏。中国数千年的官场,无不透露出善于揣摩心思、巴结奉承的为官哲学。虽然多一点功利的色彩,但是古往今来多少为官者为此折腰,终不过是为了讨得上司的欢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