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故事
7293500000036

第36章 抒情歌曲之王

弗朗茨·舒伯特天生是个倒霉蛋,一生都没有交过好运。舒伯特1797年出生,1828年去世。他从出生到去世,身体状况一直非常差,所以被梅亚贝尔和奥芬巴赫私下里叫做“病秧子”。他们说的的确是事实,所以舒伯特也没法反驳。

舒伯特的父亲是小城镇的一位教师。舒伯特兄弟姐妹十四人,都靠父亲的微薄薪水养活,所以一家人的生活难免有些艰难。尽管如此,小舒伯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也能使成堆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真叫人百思不解,也叫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父母的伟大。相较之下,今天培育音乐人才的条件就优越多了。即使每年培养出一打贝多芬,也不算多。可时至今日,世人还是只有一个贝多芬。虽然有些“神童”被精选出来,然后接受专门的音乐教育,可到了最后,他们的声音却如出一辙,有的甚至只能有气无力地在广播里宣读歌剧唱词。

过去那些大师们所受到的良好音乐教育,也许就来自他们的家庭。舒伯特也一样,他有一个好父亲。他的钢琴入门知识,都是父亲亲自教的。不过,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又有一位天才少年在维也纳郊外冒了出来,我们只要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当皇家小礼拜堂物色人才的人们看到舒伯特时,他们丝毫不敢怠慢,很快就把他带到了维也纳。于是,舒伯特就幸运地获得了维也纳上学的机会。教他拉小提琴和作曲的人,都是维也纳最好的教师。当然,这些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必须参加小教堂的歌咏合唱团。

早熟的舒伯特,早就规划和设计好了自己的人生。他的职业目标不是专业乐师,而是教师,因为教师的收入比较稳定。这样的话,等到他四十岁(他打算只活到四十岁)时,每年就可以有四十镑收入,从而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收到过一份正式的教师聘书。也许他根本不适合做教师,注定是个音乐家。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哀;但对世界音乐而言,却是最大的幸运。舒伯特教不成书,只好百无聊赖地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创作上。他那年轻的躯体里,燃烧着熊熊的创作之火,好像他注定就是为创作音乐而生的。所以,即使他那病弱的躯体被炽热的创作之火化为灰烬,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从这一点上看,伟大的舒伯特真是太可怜了。

从1813年到1817年,舒伯特都在寻找教师工作,却一直没有找到。不过,他的创作活动并没有因此受到妨碍。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型交响曲,还写了几百首歌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魔王》和《流浪者》,这些作品初步显现了他在抒情歌曲创作方面的天赋。随后,他终于找到了“教师”这个自己渴望的工作——在厄斯泰尔哈奇家族担任音乐教师,并且一干就是六年。厄斯泰尔哈奇家族是个贵族之家,在音乐史上极负盛名,它跟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世交。当这家人移民到匈牙利时,舒伯特也跟着去了,所以有了实地接触匈牙利民歌的机会。这让舒伯特异常兴奋,他果断地把匈牙利民歌中的一些元素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这么一来,他的音乐就有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从此,他就开始创作抒情歌曲。也许这就是天数!

1825年,他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维也纳。这时,他强烈地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稳定下来。他为了争取一个乐队指挥的职务,不惜耗费了三年时间,却仍然没能如愿以偿。他每一天都在忙于生计,连把自己打扮得稍微整齐一点儿的时间都没有,总是穿着满是褶皱的衣服、劣质的鞋子。维也纳是一座把穿衣都当成艺术的城市,而舒伯特却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接替萨里埃里去做宫廷乐师了。更何况,这个近视的小学教师根本不想做什么宫廷乐师,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虽然这个理想总是遥不可及。

后来,他只能屈从命运,不再对稳定的生活抱有任何奢望,而是专心地创作音乐。当然,他从创作中也得到了一些外快。我记得他的《沃尔特·司各脱爵士之歌》卖了二十镑。对舒伯特来说,二十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所幸他还有很多可靠的朋友,他们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们看来,舒伯特是一位“最有诗人气质的音乐家”,他们非常敬重他,并在生活上尽力地帮助他。为了使他安心创作,他们为他提供了食宿。舒伯特的要求很简单,他只需要一张床、几张纸、一支笔、一瓶墨水,还有一瓶酒,就能挥洒自如地写出一首又一首抒情歌曲。通常的情况是,他还没有写完上一首歌曲,他的脑子里就已经酝酿好了下一首歌曲。他每周创作的歌曲,有十二首之多。不过,这对天才舒伯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酷爱音乐,甚至到了着魔的地步。他一旦创作起来,就停也停不住。他那运笔如飞的样子,活像一个在疯狂舞蹈的魔鬼。

然而,尽管舒伯特勤奋而又多产,可他却一直没能过上他向往的稳定生活。他一直摆脱不了贫穷。不过,也正是因为贫穷,他才有了更多的接近民间音乐的机会,他的创作道路也因此拓宽了。这可能就是上帝眼中的“浪漫主义”。而对于舒伯特来说,只有温情才能产生浪漫,哪怕只有一点儿。舒伯特的音乐亲切优美、柔和沉静,是一种带有魔力的抒情,倾吐了他对自由的深切渴望。

舒伯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但有民间气息浓郁的抒情歌曲,还包括许多交响曲。舒伯特的交响曲,既吸取了贝多芬作品的精华,又有他的独特之处。他的交响曲情感丰富、鲜明,还带有悲剧色彩,这和贝多芬的作品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舒伯特富有诗人般的幻想气质,所以他的作品也充满了诗一样美好的灵感,处处闪耀着绚丽的火花,这又有别于贝多芬的作品。舒伯特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的《第四号》、《悲剧交响曲》和《第五号》,都是他二十岁时创作的。《第五号》节奏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欢乐,没有任何晦暗的色彩。《第五号》之后的两部作品都很一般。《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是他的第六部交响曲,这是一部佳作,不过只有两个乐章。舒伯特为什么没有把余下的两个乐章写完呢?普遍的看法是这样的:他的全部感受都已经体现出来了,没必要再写出余下的两个乐章,不然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九号交响曲》是舒伯特最优秀的交响曲作品。这部杰作是他倾毕生之力,在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年完成的,它气势恢宏而又雄伟。舒伯特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可以跟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相媲美。

舒伯特非常崇拜贝多芬,这一点他从不隐讳。同时,贝多芬的音乐也给了他很多启发。不过,无论是贝多芬还是舒伯特,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舒伯特的交响乐里不但有诗的气息,还有和声及器乐伴奏的旋律,它们的地位都同样重要。实际上,人声与器乐伴奏的巧妙结合,也正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舒伯特无愧“抒情歌曲之王”的称号,他可以把诗的结构及旋律和钢琴伴奏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舒伯特好像天生就是写抒情歌曲的。他在创作抒情歌曲时,总能涌动出灵感,创作速度之快,往往令人难以置信。著名的《请听云雀》,就是他在餐馆吃饭时写成的,当时他灵感突发,就直接把它写在了菜单背面。舒伯特有很多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请听云雀》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摇篮曲》、《圣母颂》、《白鸟之歌》、《菩提树》、《小夜曲》等。

舒伯特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他的室内音乐作品也一样。例如,无论是《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第十二号四重奏》、《C大调大提琴五重奏》、《大提琴五重奏》,还是《钢琴与弦乐五重奏》等作品,都有着优美的旋律和明显的抒情歌曲的特点。

舒伯特还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比较出色,比如《即兴曲》和《音乐瞬间》等小品,都是佳作。这类小品,拉开了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序幕。这些作品也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例如,《A大调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和《G大调奏鸣曲》,它们的开头都是歌唱抒情,后来才逐渐有了雄伟之气和戏剧性变化。

当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评判幸和不幸时,结论也不同。虽然舒伯特一生贫穷,身体状况也很差,生命短暂。但是,他却拥有一群跟他互相倾慕而且大力帮助他的好朋友。他的朋友冯·斯保恩开了一家咖啡馆,舒伯特喜欢在他的咖啡馆里开办“舒伯特式”晚会。每当这时,全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就会拥坐在舒伯特周围,认真地听这位戴着眼镜的小学教员演奏。这种聚会的场景,被一位名叫莫茨·冯·施温德的画家画了下来,而且画得很不错。舒伯特能拥有这么多知己,的确是他的造化。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鼎力帮助,也许就没有《请听云雀》的问世。笨拙而又腼腆的舒伯特不善交际,他总是直白地问加入他的音乐小组的新成员:“你懂不懂音乐?”可是,没有人会介意这个,因为谁都知道他为人有多憨厚。对舒伯特来说,音乐比他的生命还重要。所以,“懂不懂音乐”也是他看人的唯一标准。

1828年11月,舒伯特逝世。他在世界音乐史上,是深明乐理的“抒情歌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