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关注健康
73434900000013

第13章 美梦助人

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来不做梦的。而且认为,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需要在床上度过,却有约五分之一的睡眠时间是在做梦;在婴儿时期,甚至有一半的睡眠时间沉浸在梦中。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

生理学家说,人在睡着后,某种刺激仍会在脑子里发生反应,由于有些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了思维活动,这就是梦的成因。因为做梦只是部分脑细胞的活动,所以梦境常常是离奇且不合理的。比如,高尔基曾梦见过荒原上有两只没有人穿的靴子自己在走路。我国古代“南柯一梦”的故事,就描写一个人在大槐树下睡着以后,居然把树下面的蚂蚁穴幻化成一个“大槐安国”,梦见自己在那里的南柯郡里做了太守。

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人们白天的思虑或者愿望,有时会在梦中出现。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家苏东坡就描写过他梦中与唐代大诗人杜甫讨论诗文的情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谈到过,他所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最后是在梦中完成的。这位学者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把各种化学元素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有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一天,他虽然睡得很酣,可某些脑细胞还继续着白天的工作,在他脑中展现了有启示性的图像,于是帮助他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作。

因梦而获得意外收获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他曾为化学物质苯的分子结构而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一日,他在马车上昏昏入睡,做起白日梦来,梦见一条蛇在面前跳舞。突然,蛇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首尾相接构成了一个环形。凯库勒忽然醒来,茅塞顿开,为此提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这已被以后的科学界所公认。人们因此风趣地称他是“通过梦的道路获得声望的化学家”。

看来,从梦中得到启示的科学家为数还不少。有一份调查报告称,英国剑桥大学有70%的科学家承认从梦中得到过帮助;瑞士日内瓦大学的69位数学家中有51位认为梦有助于解决某些困难的算题。英国的艾文斯博士对此的解释是:人若持续深思某个问题,这问题就有可能由美梦解决。因为大脑仍会在梦中紧张地工作,就像电脑那样在整理白天思考的种种问题,理顺思路。俄罗斯学者也认为,梦是有一定预感的,这“预感”是白天为解决某一难题而不断思考的结果。

长期以来,关于梦对人体的益害,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做梦会影响大脑的充分休息,因而梦多不利于人的健康。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德国脑神经学家胡贝尔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做梦是对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益于锻炼大脑的功能。

胡贝尔说,人的大脑有一部分细胞在人醒着的时候是不工作的,只有在睡着的时候这部分细胞才开始活动。这部分细胞如不使用,就会趋于衰退,所以需要有“表现”其功能的机会。梦就是在睡眠的时候,一些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质细胞群的工作所引起的。

一般来说,人在一夜的睡眠中,从无意识状况的沉睡进入奇妙的色彩缤纷的梦幻,会有2次~6次。在做梦的这个阶段,眼球在闭着的眼皮下转动,人脑也仍然在活动,这时,可从脑中测到快速紊乱的电波,有时其强度竟能超过白天活动的强度。脑内有一种神经中心,它的职能就是在人做梦时抑制肌肉活动,使梦中的行为不会超出精神范围而变成行动。

对做梦持肯定观点的还有英国的克里克,这位荣获196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说:“只要做了梦,人的头脑就会灵敏。”他是这样解释的:做梦可以消除大脑中无用的信息,并使脑力得以恢复。如果不做梦,不对接受到的万千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去粗取精,那么,脑子就会像一堆乱麻。

既然做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温故知新”,是“洗掉”不必要的记忆,所以常做梦的人记忆力就会好得多。专家说,要是不做梦,为了贮存不断获得的信息,我们就不得不增大脑子,到后来,人体就无法承受这颗大脑袋。

“多梦有助于延年益寿。”日本山梨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梦的评价十分高。他们认为,人的睡眠可分为无梦期和有梦期。无梦期一般维持80分~120分钟,有梦期维持20分~30分钟。已经发现,人脑中存在两类相反的促眠肽,一类肽促无梦睡眠,另一类肽促有梦睡眠。研究人员将促有梦睡眠的肽施于动物,使动物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发现,接受实验的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俄罗斯学者认为,婴幼儿的梦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所以婴儿大约有一半的睡眠时间在做梦,因为他们需要梦来建立良好的神经联络系统,需要梦来促进脑的发育。60岁以上的老人,每晚就只有15%的时间做梦了。

总之,各国学者都认为,做梦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对人是有益的,因此不必为多梦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