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7379600000014

第14章 陕西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省(区)概况

(一)自然资源与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53.0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3万人,占50.02%,乡村人口1875.79万人,占49.98%。汉族占总人口的99.5%。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省会西安是全国六大古都之一。周的崛起、秦的强大、汉的兴盛、唐的繁荣都是以陕西为起点的。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辉煌的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骄傲。

2.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从两汉时期起,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唐代,陕西成为中国与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盛地。迄今,周语、秦装、唐礼的遗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犹存。

陕西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别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3.资源优势

(1)动植物资源。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有林地5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8%;天然林4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33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陕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目前,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著名的珍稀动物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金毛扭角羚、世界珍禽朱鹮等12种。饲养动物秦种牛闻名中外,良种奶山羊数量居全国之首。

(2)能矿资源。陕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化工资源优势,鄂尔多斯盆地37.5万平方千米区域内,预测有原油地质储量12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2万亿立方米,是个具有“半盆油、满盆气”的国家重要能源接替区。截至2010年底,陕北斜坡(陕西省)石油地质资源量为51亿吨,占盆地地质资源量的69.23%,居全国第5位。陕北天然气田,是世界级陆上整装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500亿立方米。陕西煤炭资源尤其丰富,全省保有储量1654亿吨,远景储量约3000亿吨,位居全国第四。正在开发的陕北神府煤田,已探明储量1340亿吨,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田。陕西原盐储量非常可观,预测远景储量19万亿吨,占全国的岩盐储量的1/3,现已探明8万亿吨,位居全国第一。陕西省丰富的煤油气盐资源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第四位,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1/2。目前,全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之首。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60多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石英岩,不仅资源储量可观,且质量较好,在国内、省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

(3)旅游资源。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浏览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陕西省不仅文物古迹荟萃,而且山川秀丽,景色壮观。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目前省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陕西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座,中国旅游强县4个。各类等级(A级)旅游景区81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18处,3A级景区31处,2A级景区23处,1A级景区6处。

(4)水资源。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有河流583条,以秦岭为界,北属黄河水系,南属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境内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长江水系境内主要有汉江、丹江、嘉陵江。汉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年流量占全省总流量一半以上。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全省现已建成各类灌溉工程18万处,灌溉面积14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

【注释1】陕西省情概况:http://www.sxsdq.cn/sqgk/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优势

1.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陕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3%以上。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0.16亿元,增长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5.42亿元,增长14.9%,占55.9%;第三产业增加值5005.6亿元,增长11.5%,占34.6%。2012年,陕西人均生产总值38557元,比上年增长12.6%,见下图。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684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41.54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5775.08亿元,增长15.9%;轻工业866.46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65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能源化工工业4059.47亿元,增长12.7%;装备制造业807.31亿元,增长14.2%;有色冶金工业620.11亿元,增长36.4%;食品工业531.72亿元,增长1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2.68亿元,增长31.6%;医药制造业122.04亿元,增长21.1%;纺织服装工业67.45亿元,增长27.9%;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1.92亿元,增长11.2%。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396.6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2%,见下图。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近年来,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1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84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第二产业投资4849.3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投资7208.15亿元,增长28.7%,见下图。

2.区域产业格局

“十一五”以来,陕西根据本省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基本形成了以“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近年来,为推进产业融合和区域错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推进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①关中地区。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为契机,以西咸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依托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宝鸡、杨凌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区)等建设,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增强综合发展实力,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关中在全省经济总量扩张、结构升级和质量效益提高上的率先带动作用,通过自身的结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部分产业向陕北陕南辐射和转移。

②陕北地区。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总体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坚持“三个转化”,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实现由资源开发为主向开发与深度转化并重转移,同时积极发展非能源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推进陕北跨越式发展。加强陕北水资源勘查和环境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总量、能源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容量,搞好规划布局,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统筹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③陕南地区。按照保护山水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地集中建设汉中、安康、商丹三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优势新型材料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实现突破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加快汉江水力资源梯级开发,把陕南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基地。依托秦岭,整合优势资源,打响“绿色品牌”,把陕南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3.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近年来,陕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2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4元,比上年增加2489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3元,比上年增加735元,增长14.6%,见下图。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两基”在西部率先达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两纵五横四枢纽”铁路网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0公里,总量位居西部第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吞吐量跻身世界百强,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城镇化率达到50%,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42%,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4.能源化工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能源化工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突出重点,能源化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有效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近年来,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速,有23个项目获得国家核准,新增煤炭产能3000万吨、石油炼化能力180万吨,在建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神华陶氏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能源化工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陕西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陕西省政府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省工信厅发布了《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比亚迪、省电子集团、隆基硅、省有色集团、中电投、碧辟佳阳等企业为核心,以多晶硅、硅片加工、电池片、组件生产为主,布局合理、分工优化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硅材料加工和太阳能电池片的产能规模分别达到8000吨和1200MW,部分技术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产业规模进入国家第二方阵省份序列。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及重卡新能源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输配电设备成功进军核电、新能源、智能化电网等产业新领域,风电设备生产形成省内完全配套的产业格局。2011年全省共有4个企业申报7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课题立项,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投入9479万元。钛、钼、镁等优势品种不断发展,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目前,全省钼、钛等有色金属产业加工能力居亚洲第一,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同时,全省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5.发展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陕西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随着西安—包头、西安—安康、西安—南京铁路干线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加强陕西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跨亚欧的国际经济大通道“新亚欧大陆桥”横贯陕西中部。拥有特大型优质动力煤田、世界级整装气田和丰富石油资源的陕西北部,是重点开发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②交通优势。陕西作为中国西部的“第一阶梯”和“桥头堡”,“三纵四横五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让陕西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的“铁脊梁”。陕蒙高速为以榆林为核心的能源经济圈疏通了北上道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成为沟通黄河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圈的交通枢纽;西汉高速将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连接起来;靖边至吴堡高速实现了陕西与东部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十三五”后,陕西将最终形成“2637”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8000公里,其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陕西具备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承接国际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③矿产资源优势。矿产资源方面,陕西地质成矿条件优越,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多,储量大。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产出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10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金属及稀散元素矿产10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9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3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36种、水气矿产2种。已列入陕西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87种,矿区726处。全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之首。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60多种。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石英岩,不仅资源储量可观,且质量较好,在国内、省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

④产业优势。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陕西已形成了以能源、机械、电子、医药、军工、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为主体、基础较好、比较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区域产业格局明显,已形成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技转化等带动作用。渭北果业基地中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7%和86.5%,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中连片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已形成年产7000万吨煤,48亿立方米天然气、700多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形成了以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及化工等工业原料企业30余家,产品达百余种,7个水电开发项目开工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畜、茶、蚕、果等绿色产业正在兴起。

⑤科技优势。陕西省是科技大省,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研究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众多。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华陆工程科技公司(原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西北化工研究院等都是国内一流的科研设计院所。陕西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都有极强的石油和化学工业方面的研究开发力量。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壮大起来的一大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在石化工业中最具活力的科技力量,并且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并取得一批成果,有的已实现产业化。陕西省的高等教育与科技实力名列全国前茅,高水平的教育实力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除了具有实力雄厚的公办院校,近些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在全国挺立潮头,成为陕西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注释1】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4/857/1239/246.htm

(三)向西开放战略与主要举措

1.不断完善开放开发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规划明确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更加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相继出台了《关于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布了《涉及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并在各地成立招商局(办),简化招商一系列手续,10个设区市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实施了“一厅式”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省内外及外资项目在陕西省落地开花。另外,陕西省还积极探索洽谈会商业运作机制,借助西洽会、欧亚论坛、高级经济顾问会、世园会、杨凌农高会……一个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并积极走出去办会,想尽一切办法服务于企业、服务于项目、服务于发展。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基础上,陕西省还大力推行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重点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有力地带动了陕西省原材料、机电产品的出口,拉动全省经济良性增长。

近年来,陕西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逐年上升。统计显示,2006年至2011年,陕西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75亿美元,其中201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55亿美元,是2006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25亿美元的2.55倍,年均增长20.6%。实际利用外资量逐年攀升,项目资金到位率逐年上升。外资到位率由2006年的45.4%,提升到2011年的92.4%,翻了一番多。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4家在陕投资设立70家企业,投资总额12多亿美元,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的加速进入,正是陕西省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陕西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不断增加。成立了陕西海外投资公司、陕西省国际投资促进会等。随着深层次开放的推进,陕西不仅走向世界的步伐随之加快,省际交流与合作也愈加密切。据统计,2011年,外省在陕投资合同项目2390个,总投资15455亿元,引资额14490亿元,当年到位资金2820亿元,同比增长16.8%。合作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词。“扩大区域合作”的理念从专家理智的呼声,转变成了陕西与东中西部省区市之间自觉的行动。

2.推动西咸新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

大西安区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城市群核心区,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大西安三个组成部分:西安、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而西咸新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量部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战略构想中一定大有作为。

2013年9月,由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主办,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承办的“首届中国临空经济区合作与发展交流会”在西安开幕,会议提出西咸新区要成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战略构想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高地,西咸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遗迹的集中区,同时也将是新丝路的起点,要成为新丝路上的重要支撑区域。

西咸新区管委会成立两年多以来,已策划包装了多个和丝绸之路有关的项目,一是空港新城将打造国家级航空城实验区,成为向西开放的空中起点。二是位于沣渭三角洲的丝绸之路能源金融贸易中心已经开工建设。三是建设向西开放和联通的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四是陕西的重点镇建设,这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带动陕西省的城镇化,包括31个重点镇建设,其中西咸新区在国际文教产业园专门建设一个丝路风情镇。

西咸新区积极发展临空产业,打造临空经济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发展,将有利于建立空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强化与中亚、欧洲各国的联系,推动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