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与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6。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境内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地形以山地与盆地为主,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新疆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丰富,是西气东输的起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
新疆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2012年末总人口2232.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81.98万人,乡村人口1250.80万人,城镇化率44.0%。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主要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
新疆地形特点俗喻“三山夹两盆”。三山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天然降水量155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和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极大地带动促进了东西方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优势显著。新疆光热和土地、草原资源充足,水资源稳定,适宜发展农牧业。新疆每年日照6小时以上的天数达250天~325天,太阳能辐射很充裕。全区现有耕地3383.94千公顷,其中水田和水浇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4%以上;草原面积572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其中牧业用地面积达4994.06万公顷;还有可利用荒地1022.64万公顷。全区有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疆的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棉花以其纤维长、色泽白、质量好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青睐。尤其是长绒棉,可与世界著名的埃及长绒棉媲美。瓜果更是久负盛名,特别是驰名中外的哈密瓜、吐鲁番无核白葡萄、库尔勒香梨以及无花果、甜石榴、木纳格葡萄,甘美可口、品质优异,使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此外,糖料、油料、蔬菜、啤酒花、桑蚕、药材等,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很出色。
新疆是我国的第二大牧区。目前,已拥有不少优良的草食家畜品种,如享有盛名的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和新疆军垦型)、阿勒泰羊、卡拉库尔羊、和田半粗毛羊、新疆褐牛、伊犁马、焉耆马等。新疆的细羊毛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2)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新疆广袤的原野中,还有大量野生动物资源,已探明的脊椎动物733种(含140亚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680余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26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76种;列入自治区地方一级重点保护的26种,列入自治区地方二级重点保护的18种。珍贵稀有动物有高鼻羚羊、野牛、野骆驼、野驴、河狸、雪豹、貂熊、紫貂、藏羚、新疆虎等。野生植物具有沙生、雪线生长、抗旱耐寒、生命力顽强等特点,而且品种繁多;已发现的有132种、856属,共3500多种。其中,野核桃、野苹果、野杏等可用于园艺果树的嫁接改造,红柳、骆驼刺、橡胶草等可用于建立沙生植物基因库。
(3)矿藏充裕,种类齐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疆是全国少数几个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自治区之一。在天山南北辽阔的戈避、沙漠和众多的盆地、山岭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4000多处矿产地、138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17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五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24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43种。
①石油、天然气。新疆是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最有远景的地区,拥有沉积盆地49个,生油条件好,具有多套组合储油岩系。石油储量现居全国第三位,据预测,全区石油资源总量约为500亿吨(占全国的1/3以上),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即吐鲁番—哈密盆地,下同)三大盆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其油气资源总量为414亿吨。除三大盆地外,新疆还有19个中小盆地也发现有生油储油地质构造,预测油气资源量约为16亿吨。
②煤炭资源。新疆的煤炭预测资源总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40%,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麓和沉积盆地,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为煤资源量超过5000亿吨的世界十大聚煤盆地中的两个。不少煤矿可以露天开采。煤的品种、牌号齐全,煤质优良,可用于炼焦的煤种多。此外,还有蕴藏于现代湖沼地带的大量泥炭,仅博斯腾湖区和艾比湖区就发现有泥炭和准泥炭资源1.08亿吨。
③黑色金属矿。新疆的铁矿石资源总量为77.8亿吨,发现的1100多处,铁矿产地分布于天山、西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等地。全区已探明储量7.34亿吨,新疆铁矿石含铁率高,富矿约占已探明储量的25%。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除铁矿石外,锰、铬、钒、钛等矿石原料,新疆可以用区内资源配套。我国紧缺的铬矿石,新疆已探明的储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二位。
④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金、银、铂、钯、铱、钌、锇7种贵金属矿及铜、铅、锌、铝、镁、镍、钴、钨、锡、钼、铋、汞、锑13种有色金属矿,新疆均有发现,已知产地约900多处,广泛分布于新疆境内五大山系之中。黄金矿藏遍及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这些山系的山前地带,有50多个县(市)产金,产地约200多处,预测资源量约为1000吨。新疆的铜矿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塔里木盆地的北沿,已发现产地500多处。阿舍勒是储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铜矿。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的发现,是近年来找铜的重大突破,并为新疆今后在同类地质条件下找到铜矿提供了经验。
⑤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和稀土矿。新疆已发现有铍、锂、钽、铌、铷、铯、锆、锶共八种稀有金属矿,并探明有一定的储量。有五种稀有金属已探明的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铍居全国首位,铯、锂、钽、铌分别列为全国的第二、三、八、十位。
⑥无机化工原料矿产。新疆用作化工原料的非金属矿产有盐类、磷类、硫类等19种,主要产地500多处。盐矿类型全、储量大、分布广,现代和古代盐湖矿床在新疆均有存在,探明储量的盐类矿种有石盐15亿吨以上、芒硝1.75亿吨、钠硝石5929万吨。天然碱、水硝镁钒等也探明有一定储量。特别要提及的是,罗布泊钾盐矿是少有的超大型钾盐矿,它的发现将有助于缓解我国钾资源的紧缺状况。
⑦建材类非金属矿。用于建筑材料的非金属矿产,新疆发现有23种,已知产地50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尉犁县且干布拉克蛭石矿,属世界级特大型矿床;阿尔泰山白云母矿,探明储量6.6万吨,约占全国储量的一半;包括大理石、白云石、汉白玉和花岗石等石材,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都有矿藏。
此外,新疆玉石有13类,和田羊脂白玉、绿玉、黄玉、墨玉驰名中外。新疆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新的矿物青河石、阿山矿、四方铜金矿、额尔齐斯石,已被国际新矿物命名委员会确认。
(4)旅游资源丰富。新疆旅游资源非常多,沿丝绸之路,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8个,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寺观庙宇2万多个。草原岩画、石人、古墓群、烽火台,南北疆都有分布。冰川、冰塔林、雅丹地貌、冰山湖、高山湖、天鹅湖及29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构成新疆奇异的自然风光。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了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田园阡陌,村镇相望,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内绵连的雪岭,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2.58亿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新疆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有待于大力开发。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
【注释1】新疆概况:http://egov.xinjiang.gov.cn/xjgk/index.htm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优势
近年来,新疆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的总基调,紧密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民生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1.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新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5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560.75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9亿元,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90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5372美元。
201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92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4亿元,增长12.7%。其中,轻工业207.24亿元,增长14.0%,重工业2596.76亿元,增长12.5%。在全区重点监测的十大产业中,有色工业104.44亿元,增长43.4%;电力工业257.62亿元,增长31.8%;化学工业280.83亿元,增长25.2%;钢铁工业96.64亿元,增长18.5%;煤炭工业141.61亿元,增长17.4%;纺织工业40.30亿元,增长15.1%;农副食品加工工业44.66亿元,增长11.6%;装备制造工业56.88亿元,增长11.3%;石油工业1386.17亿元,增长4.1%;汽车工业4.78亿元,增长3.0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2012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城镇投资5593.81亿元,增长35.0%;农村投资664.57亿元,增长36.3%。第一产业投资114.52亿元,增长23.9%;第二产业投资3075.49亿元,增长33.4%;第三产业投资2403.80亿元,增长37.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988.09亿元,增长33.0%,其中,制造业投资1517.83亿元,增长41.0%。在城镇投资中,国有投资3281.07亿元,增长30.8%;民间投资2268.79亿元,增长43.8%。涉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投资1381.79亿元,增长41.0%。基础设施投资1639.82亿元,增长36.5%。
对外经济稳步增长。2012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5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出口193.47亿美元,增长15.0%;进口58.24亿美元,下降2.8%。口岸进出口货运量4112万吨,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1.53亿元,下降31.5%。实现利润总额841.67亿元,下降7.5%。
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地方财政收入1251.80亿元,增长20.3%。全口径财政收入1921亿元,增长16.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19.70亿元,增长19.1%。地方财政支出3079.50亿元,增长18.5%。
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1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家庭总收入20195元,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14432元,增长14.1%;经营净收入1633元,增长15.6%;财产性收入146元,下降2.4%;转移性收入3984元,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4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资性纯收入1008元,增长25.3%;家庭经营纯收入4239元,增长9.1%;转移性纯收入976元,增长61.8%;财产性纯收入171元,增长16.0%。
2012年年末新疆就业人员993.38万人,比上年增加40.04万人,增长4.2%。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6.7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10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4.35万户,帮助实现就业4.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中有85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48个,拥有床位3.90万张,增长3.2%;收养各类人员2.80万人。社区服务机构总数143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93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7.67亿元,增长22.8%;筹集公益金8.06亿元,增长22.1%。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118.72万元,增长2.5倍。
2.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以能源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多年来,新疆工业内部结构一直呈现典型的重工业过重,石油石化超重;轻工业过轻,日用品制造超轻的畸形结构,石油工业增长趋势直接影响新疆经济增长的走势。2012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2929.90亿元,其中,重工业2596.7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88.6%。尤其是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工业是新疆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这一格局有所改变。
2012年,新疆非石油工业增加值14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6%,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石油工业。长期倚重石油工业的新疆产业结构正逐步趋于优化,非石油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金风科技、特变电工等一批新疆本土企业,依靠新疆的优势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继续向世界一流企业行列迈进。
立足新疆资源优势,一大批煤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规模稳步提升,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自2010年以来,新疆三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石油化学工业百万吨大芳烃、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运,西气东输三线加快建设,能源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基地”战略,新疆已形成一大批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化工园区。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盐等优势资源,延伸乙烯、芳烃、天然气利用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形成了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石河子、准东、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库尔勒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目前,新疆已发展成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新疆也成了中国重要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氮肥生产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目前,新疆正在积极引导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产业、技术、效益和规模制高点。今后,新疆一方面积极推动加快实施中石油“新疆大庆”计划,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疆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机械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特色轻工等非石油工业发展,尤其是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千方百计突破瓶颈制约,增加更多的煤炭、煤电、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副产品。
3.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欣欣向荣
新疆是“瓜果之乡”,许多新疆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近几年,新疆紧紧围绕市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扩发展特色作物、设施农业以及林果业,全区林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800万亩,全区以葡萄、甜瓜、制酱番茄、加工辣椒、啤酒花、枸杞、红花、打瓜、熏衣草、玫瑰花等为代表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啤酒花、枸杞、红花、打瓜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50%、90%和60%以上。新疆棉花总产今年将占到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9%。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棉纺、乳品、制糖、饮料、酿酒、果蔬罐头、食用植物油等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番茄酱出口量已占全国总量的90%,占国际贸易量的1/4,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出口加工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使新疆50%以上的种植面积实现了订单生产,辐射带动了65%的农户。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产品主要有:番茄类、葡萄酒类、果汁饮料类、红花类、枸杞类、胡萝卜类、化妆品类、香精香料类、啤酒花、甜菜糖、低聚糖、宝玉石加工及民特产品等几大类;另外,鲜奶酒、酸马奶、罗布麻茶、葡萄籽油、香梨果胶及以维吾尔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饮料等产品的开发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目前,新疆正在努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动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全面创新。通过开展一系列产销推介、对接、招商活动,疏通新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更大范围上更高层次上把新疆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推向国内大市场。和内地的很多商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共赢。
(三)向西开放战略与主要举措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向西开放的主战场之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所在,也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新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努力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2013年9月,自治区提出要借助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战略平台和品牌影响,利用中央对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加快新疆向西开放步伐,提升开放水平和效益,持续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化拓展,促进合作,实现沿线地区共同发展。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
1.援疆战略实施,加速新疆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的支持,启动了新一轮的援疆战略。2010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中央将继续加大对新疆支持的力度,全国东中部地区19个省市将分别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会议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深圳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5月,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会,国家将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强调“举全国之力,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从国家政策的支持到全国对口援建,新疆的开放开发进入了新阶段。
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援疆,发展特色经济。要求各省市和新疆方面用好《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新疆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政策文件,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本省市各类所有制企业到新疆投资兴业。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钢铁、电解铝、水泥、多晶硅、石油化工、煤炭、煤化工、火电、可再生能源、汽车、装备、轻工纺织等12个产业提出了差别化产业政策。“产业援疆”提到更重要位置。
在中央启动新一轮援疆措施后,新疆经济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自治区政府提出,要以产业援疆为重点推进援疆工作,精心谋划适合受援地发展的产业援疆项目,出台《自治区关于推进产业援疆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新疆最具优势的产业搞上去,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切实提高长远竞争力。
产业援疆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19个支援省市企业开工建设经济合作项目1663个,实际到位资金1087亿元,同比增长63%。一批产业援疆项目的落地生根,对促进受援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增收和百姓就业发挥了显著作用。
2010年至2011年,广东省共安排援疆资金10.78亿元,实施78个援疆项目。截至2011年12月底,援疆资金到位率100%,78个援建项目整体完成。两年来,广东援疆干部引荐了368家企业到两县一师调研、考察,签约、动工项目117个,合同投资总额261.06亿元。投资70亿元的广州新城、投资10亿元的广东商品城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广新集团20万锭棉纺项目首期10万锭棉纱,预计2012年底建成投产。
在援疆战略新形势下,国家各部委开辟“绿色通道”,提速援疆重点项目。以国土资源部为例,在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报批方面,采取特殊土地审批方式,开辟快速通道,支持新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2011年7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出让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问题的通知》,落实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免政策,根据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安排,此次土地优惠政策执行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支持新疆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新疆新能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和政策措施。
2013年9月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向西开放抢占先机
新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国家援疆的政策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使将新疆对外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构筑“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新疆向西开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拥有1/6的国土面积、5600多公里边境线,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8国接壤,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份。现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不仅背靠13亿人口的我国内地大市场,而且面对着同样拥有13亿人口的中西南亚大市场。新疆公路建设已经形成以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连接区外和周边国家交通运输网公路;目前疆内在建铁路12条,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库俄铁路、奎北铁路、喀和铁路的建成,实现了新疆铁路“由线到网”的根本转变,全方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接轨;民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形成连接国内82个大中城市、国外32个城市的空运网,成为我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公路、铁路口岸交叉,沿边、腹地口岸互补,航空、陆地口岸并举,逐渐成为我国向西出口的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在喀什、霍尔果斯建立经济开发区,打造我国与中亚各国的交通走廊、物流走廊、经济走廊。这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新疆采取措施推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喀什、霍尔果斯对外开放经济区,努力使其享受特殊政策;鼓励新疆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充分利用新疆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口岸和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优势,主动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主动加强建设与内地及周边国家进行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加快建设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努力把新疆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3.提升向西开放水平
新疆成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开展互利合作的“桥头堡”。2011年,新疆“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覆盖六大洲的7个国际组织,参展参会国家(地区)达到55个。55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和代表不远万里而来,汇聚在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国际化大舞台,寻找贸易往来、区域合作新机遇。中国—亚欧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亚欧国家开展首脑外交的重要平台、推动新疆与亚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树立新疆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亚欧大陆架设起一座友谊与合作的新桥梁,铺设了一条中国向西开放的新通道。
亚欧博览会吸引了亚欧及周边邻国的高度重视。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阿尔马兹别克·阿塔姆巴耶夫、马尔代夫共和国总统穆罕默德·瓦希德、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理阿基尔·盖布拉耶维奇·阿基洛夫、阿富汗第二副总统穆罕默德·卡里姆·哈利利、土耳其共和国副总理阿里·巴巴詹、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荷兰前首相鲍肯内德均出席了第二届亚欧博览会开幕式。
此外,亚欧博览会更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联合国贸发会议、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欧盟委员会均前来参会。参展参会国家(地区)达到55个,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新疆传统经贸合作伙伴外,荷兰、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印度、乌拉圭、巴西、智利、南非等国首次参展,参展国家(地区)首次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个大洲。这足以说明,亚欧博览会的影响力正从中亚辐射到了世界各地,不少国家慕名而来,希望借此平台打开与亚欧国家的贸易合作。
第三届博览会期间还将举行“开放兵团,共谋发展”主题日、中外文化展示周、新闻部长论坛、科技合作论坛、中国—亚欧区域通信交流与合作论坛、金融合作论坛、巴克图论坛、联合国工发组织圆桌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工商企业家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粮食安全研讨会、首届中国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亚南亚商协会合作论坛、亚洲能源高速公路研讨会等。有关参展参会国和国际组织还将举办多场专题活动,如马拉西亚清真食品展暨马来西亚馆开馆仪式、新疆·西欧四国及澳大利亚经贸交流会、新疆·中东欧四国专场经贸交流会、印度—中国商业投资论坛、意大利创新科技与新疆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乌拉圭推介会等。
“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不仅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也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提升了向西开放水平,扩大了博览会在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影响力。
4.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性地方合作机制
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新疆进一步提升向西开放水平。坚持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口岸和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优势,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主动加强同周边国家进行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
2011年以来,新疆提出了“贸易先行、产业联动”,构建大经贸发展格局,打造开放型经济服务平台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内、外贸工作融合,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内引与外联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建立了关贸、税贸、银贸、贸检等协作机制,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近年来,新疆积极推动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地方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中俄地方边境经贸协调机制、新疆—塔吉克斯坦经贸合作分委会机制、新疆—阿塞拜疆经贸合作工作组机制。正积极做好在国家政府间经贸混委会框架下,建立和恢复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的经贸合作机制事宜。已拥有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
产业聚集园区布局优化。目前,新疆已有产业聚集园区53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2个,包括4个经济技术产业园区12个,包括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1个(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跨境经济合作区1个(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综合保税区1个(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自治区级和兵团级产业园区41个。
边境贸易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连续17年占据自治区对外贸易半壁江山,连续7年位列全国9个陆路边境省区之首。边贸企业在周边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国家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今年全区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月~7月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11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0%。
新疆各地州市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意识。乌鲁木齐市围绕“建设现代国际商贸城”战略,出台多项促进政策鼓励本地外经贸发展,进出口持续列全区首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把“外贸强州”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培育出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型企业;喀什地区进出口连续几年跨越式增长,带动了开放型特色农业、林果业,以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5.建设国际能源城,促进跨越式发展
新疆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从已探明储量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占全国储量的30%左右。除自身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外,新疆拥有漫长的国境线,向北和向西分别与俄罗斯、中亚地区接壤,向南则与西亚地区的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毗邻。俄罗斯是我国的五大石油进口国之一(其余四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阿曼)。2009年,我国从上述五国的原油进口量超过11380万吨,约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3.9%。
国际能源城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借助地缘优势,开发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促进能源区域性国际市场的形成。2011年,《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国际能源城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新疆国际能源城将落户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占地10平方公里。国际能源城将使新疆成为整个欧亚大陆及东亚地区的能源枢纽地区,带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年均预计达1600亿元以上,可安排劳动力就业约30万人,新增地方税收150亿元,吸纳中亚、西亚能源进入我国,每年达8000万吨左右。
根据规划,国际能源城将建设成为集生产、装配、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并最终形成以能源资源开发生产产业,能源深度加工增值产业,能源管道网络运输产业,石油、天然气、煤炭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业,能源战略储备产业,能源安全生产的机械装备产业为主的6大产业。同时,国际能源城还将成为陆域国际交通枢纽中心、国际能源贸易中心、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中心、能源战略储备及能源深加工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等5大服务中心。国际能源城将建设成为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业中心和能源储备及能源产品深加工中心。
6.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带动向西开发
喀什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国际商埠重镇。喀什特区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间的一个桥梁,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定当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两个经济开发区的战略定位、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和基本原则,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落实,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喀什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两个经济开发区将迈向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发展的新阶段。
喀什经济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大的潜力在周边。喀什独特的外部战略定位,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布局中不可取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决定了喀什要走西口,向西开放,构建中亚、欧洲与中国互补合作的“金三角”发展格局。作为国家战略能源后备储备基地的喀什必定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中亚和欧洲国家丰富的资源,开拓广阔的欧洲市场。
喀什经济开发区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增长极和凝聚核,推动喀什特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动机。喀什特区发展下一步将用足用活国家政策,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出口机电产品配套组装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建材、冶金、进口资源加工、机械制造、旅游、文化、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其中,喀什市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贸易区和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区;伊尔克什坦口岸重点建设进出口商品物流仓储集散中心、进出口产品加工区。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建材、进口资源加工、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其中,伊宁市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区;霍尔果斯口岸重点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中心区及配套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机电产品配套组装加工基地。
喀什经济开发区正在抓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把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开展大通道、大外贸、大流通、大平台、大基地建设。打通路上开放的能源通道,积极争取国家开工建设中吉乌、中巴、中塔铁路和喀什国际航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开辟喀什至法兰克福、迪拜、巴黎等周边国家的航线,加快把喀什建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新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走廊,把喀什独特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