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7379600000018

第18章 宁夏

(一)自然资源与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概况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宁夏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宁夏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2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地形狭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为1090米~2000米。境内最高峰为海拔3556米的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境内流程397公里。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南端(固原地区南半部)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固原地区的北部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银川平原)则为中温带干旱区,南北气候悬殊较大,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

在中国国土开发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满、东乡等35个少数民族,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城镇化率50.7%。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地区,这里常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2.资源优势

(1)能源优势。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分配总量的10%左右;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煤炭储量309亿吨,居全国第5位,与山西、陕西、内蒙古并列为煤炭主采区。煤质优良,其中“太西”无烟煤以“三低五高”(即低硫、低磷、低灰分、高发热量、高机械强度、高化学活性、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精煤回收率)特性,远销亚欧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宁东煤田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被列为国家6个优先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现有大中型发电厂12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人均发电量位居全国第一。石油储量3800万吨以上,可采量950万吨;地跨陕甘宁盆地的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7000多亿立方米。水、电、煤、油气、土地等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2)矿产资源优势。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50余种,以非金属矿为主。按丰值度计,人均自然资源潜在值是全国平均价值的1.6倍,居全国第5位。主要有石膏、天然气、陶土、石英砂岩、重晶石、铁矿等。石膏储量预测超过100亿吨,居全国第一,质地优良,采运方便。

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黏土、磷、铸型用砂、硫铁矿、铸石原料和膨润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黏土为全区优势矿产。宁夏的石膏矿藏量居全国第一,探明储量45亿吨以上,一级品占储量的一半以上。同心县贺家口子大型石膏矿床,石膏层多达20余层,总厚度为100米左右,储量达20亿吨,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石膏矿床。宁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潜在储量了很可观,已探明储量在1700万吨以上。宁夏的金属矿产较贫乏,除镁(炼镁白云岩)储量规模达中型外,铁、铜、铅、锌、金和银等矿产均属小型矿床和矿点。

(3)农业资源优势。宁夏农业历史悠久,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北部引黄(河)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是宁夏农业的精华之地,农耕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利用黄河之便,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至今尚有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古渠保存,有“塞上江南”、“西部粮仓”和中国十大“新天府”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是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最佳适宜区;南部山区丘陵沟壑纵横,气候温和凉爽,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宁夏发展农业具有“五大”资源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区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4位。宜农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宜渔湿地200多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可利用天然草原3411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二是农业灌溉条件便利。黄河流经宁夏13个县市397公里,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国家调配可利用水资源40亿立方,引黄灌溉6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三是光热资源充足。宁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305毫米,蒸发量1800毫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5℃~10℃,昼夜温差13℃~15℃,无霜期160天左右。非常适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四是农产品特色鲜明。闻名遐迩的“宁夏五宝”包括枸杞、发菜、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宁夏的枸杞,有“枸杞甲天下”之说,产销量占全国60%以上。清真牛羊肉、乳制品和毛皮制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宁夏滩羊”是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肉质鲜美。南部山区的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属天然的绿色食品。贺兰山东麓是酿酒葡萄种植的最佳适宜区,所产葡萄酒品质优良。中卫的硒砂瓜富含多种维生素,产品销往全国。五是清真品牌优势独特。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独特的民族风情,悠久的清真饮食文化,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品牌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4)旅游资源优势。宁夏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不大的版图上,分布着高山、大河、丘陵、平原、沙漠、湖泊、草原等多种地形地貌,既有南国水乡的旖旎风光,又有塞外边陲的壮丽景观,既有大漠黄沙的广袤壮阔,又有长河落日的雄浑奔涌。“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构成了宁夏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

【注释1】塞上江南:http://www.nx.gov.cn/ssjn.htm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优势

1.总体情况

2012年,宁夏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16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5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967.90亿元,增长9.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6166元,增长10.3%。

2012年宁夏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46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04亿元,增长20.0%。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实现26.25亿元、92.48亿元、25.39亿元和6.68亿元,分别增长7.6%、15.4%、5.1%和下降10.9%。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7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教育支出106.91亿元,增长1.2%;农林水事务支出132.16亿元,增长1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45亿元,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45.80亿元,增长11.3%;住房保障支出56.40亿元,增长67.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2.72亿元,增长33.6%。

2012年宁夏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61.49亿元,增长28.8%;更新改造投资238.18亿元,增长26.3%;房地产开发投资429.15亿元,增长27.6%。分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完成投资876.21亿元,增长4.6%;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233.31亿元,增长51.1%,其中,民间投资1194.33亿元,增长51.2%。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71.81亿元,增长50.3%。第二产业投资1049.34亿元,增长27.0%。其中,工业投资1018.03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投资988.37亿元,增长26.7%。

对外贸易总量较小。据海关统计,宁夏2012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出口总额16.41亿美元,增长2.6%;进口总额5.76亿美元,下降16.2%。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0.65亿美元。

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4%。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31.1%,纺织品出口增长44.1%,碳化硅出口下降56.3%,钽铌铍及制品出口下降28.9%,机床及铸件出口增长10.7%,羊绒纱线出口增长97.1%,铁合金出口下降45.9%,金属镁出口下降73.8%,轮胎出口下降84.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增长8.0%。2012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合同外资金额4.03亿美元。其中,制造业签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个,合同额2.88亿美元。2012年底,全区注册登记外商投资法人企业累计达到150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30.7%。

2.重化工业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

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2012年宁夏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5.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近九成。

近年来,作为宁夏支柱产业的原材料工业高速增长,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全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1%。2012年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化工、冶金、建材等五个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4%,比2011年增加18.81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0.22%,其中12月份当月,原材料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27.82%。运行主要特点:

①石油石化行业成倍增长。受益于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炼油装置逐步达产,2012年全区石油石化行业高速增长,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9.11亿元,同比增长118.3%。全年原油加工量448.70万吨,增长251.96%。

②有色金属行业高速增长。2012年有色金属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79亿元,同比增加23.9%。全年电解铝产量152.35万吨,增长28.72%。

③化工行业快速增长。2012年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57亿元,同比增加19.1%。主要产品产量:全年生产初级形态塑料94.54万吨,增长96.01%;全年生产电石309.48万吨,增长14.27%;全年生产烧碱44.42万吨,增长4.49%。

④冶金行业平稳增长。2012年冶金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84亿元,同比增加12%。主要产品产量:全年钢材产量109.14万吨,增长41.7%;全年焦炭产量492.58万吨,增长12.58%;全年铁合金产量198.13万吨,增长10.06%。

⑤建材行业小幅增长。2012年建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76亿元,同比增加1.5%。全年水泥产量累计1605.29万吨,增长8.49%。

3.新能源发电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宁夏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据自治区政府调研资料显示,宁夏适宜风电开发的资源量为1214万千瓦,太阳能可开发规模约1750万千瓦。同时,拥有未利用的荒漠化土地资源1100万亩,牧草地3400万亩,发展风电、光伏发电优势明显。

2012年宁夏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新能源发电产业突飞猛进。丰富的资源,加之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中节能、京能、国电、大唐、华电、华能等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宁夏成为新能源发电的试验基地,全国第一个农村屋顶光伏发电工程、亚洲最大的槽式太阳能基地等纷纷在宁夏开建。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发电尚不稳定,对电网的稳定性形成冲击,一些地区风电、光伏发电不能顺利上网,打击了企业投身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性。但是,宁夏通过电网建设、科研创新、并网服务“三步法”,基本规避了以上风险,做到全额消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发电。

①加强电网建设,力促新能源接入和消纳最大化。国家电网宁夏电力公司超前研究优化风电接入方式,合理安排风电高电压等级集中接入和低电压就地消纳接入。在用电负荷密集且电网网架较强的地区采用低压就地接入方式,实现了8个风电场电力就地消纳;在风电密集、用电负荷小的地区采用高电压集中接入上网,实现了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②创新科技研发与技术应用,大力提升并网运行安全水平。国家电网宁夏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我国首套风光一体功率预测系统,可预测并网新能源发电在未来24小时的输出功率,为全网安排水、火、风、光多种能源发电开机方式、减小新能源功率波动,进而对电网经济运行调度提供准确依据。

③开辟新能源企业并网服务绿色通道,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并网服务。宁夏将新能源并网的重点工作全部纳入网上管理,实现了主要业务网上运转,关键环节网上管控;构建起以省地两级调度管理机构、电科院新能源技术监督为架构的“2+1”新能源并网管理模式,确保风电“发得出”、“用得上”,同时,开展新能源并网全程技术监督。

新能源发电产业已发展成为宁夏经济新的增长极。2012年,宁夏新能源发电量达到44.2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热值4500大卡电煤21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3.56万吨。预计到2013年底,宁夏电网新能源装机将突破450万千瓦;2015年将达到500万千瓦。目前,宁夏电网并网的风电场有34座,光伏发电站达到32个。其中,风电发电容量达到297万千瓦,光伏发电容量达到6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359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成为宁夏第二大主力电源。新能源产业正在逐步实现规模化、系列化、配套化。宁夏电力公司将通过加快智能外送型电网建设,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宁夏电网。宁夏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能源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2年末,宁夏全区常住人口647.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7.9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0.7%。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比上年增加770元,增长12.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1元,比上年增加2253元,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0.3平方米。

2012年末宁夏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1.23万人,比上年增长8.4%,其中参保职工91.2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0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在10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4万人,增长6.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8.3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53.19万人。2012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基金收入127.9亿元。年末五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204.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6亿元,增长7.2%。到2012年底,全区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54.04万人。其中,城镇17.78万人,农村36.27万人。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12年登记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34项,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1项,应用技术成果151项,软科学成果42项。全年申请专利量1985件。其中,发明专利846件,增长91.4%。2012年末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0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51个。

宁夏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批重大水利、交通、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一大批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在西部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形成,国道主干线全部实现高速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多公里。航空客运开通了国内大中城市与境外、国际的航线,宁夏电子口岸和银川河东机场空港、惠农陆路口岸正式开通。中心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公用设施日臻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优化提高。医疗卫生和防疫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攻关和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退耕还林还草和全面禁牧使宁夏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宁夏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发展。

(三)向西开放战略与主要举措

近年来,宁夏全面把握机遇,深化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尤其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全面加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径,力争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1.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有力推进向西开放

2007年,宁夏提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要向西开放,2008年国务院出台29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内陆向西开放试验区的内容,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埋下了伏笔。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宁夏形成中国面向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开放的重要窗口。2012年7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合作的报告《以宁夏向西开放为突破口,促进中阿金融合作》中指出,要把宁夏打造成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金融合作的先行区,5年至10年内逐步把宁夏打造为国际化的伊斯兰金融中心。

2012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批准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验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试验区,也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也是首个以整个省域为单位的试验区。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战略定位是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面向东中部地区开放,面向世界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开放,重点依托钽铌铍等新材料产业向欧美开放,依托煤制油等煤化工产业向南非开放,依托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开放,把宁夏打造成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生产服务地、面向东部与中东的物流中转地和西部旅游目的地。试验区划分为开发开放核心区、开发开放辐射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屏障区。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实行分类指导,提出了一整套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开发的对策措施。且赋予了试验区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确定了银川至西安铁路、河东机场三期扩建、第五航权试点等一批重大项目,鼓励宁夏创新突破,先行先试。该规划提出,推进试验区建设,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全面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径,在空间上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格局;有利于发挥双方互补优势,拓展我国外需市场新空间;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资源型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民生改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宁夏正以中阿经贸论坛为平台,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国家整体战略服务。目前,宁夏正在全力推进“三大基地”、“五个中心”的建设。三大基地: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服务基地、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五大中心: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认证中心、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设计中心、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国际商贸博览中心、向西开放的物流中心以及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中心。

2.银川综合保税区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

在批准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同时,银川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成为全国第25个综合保税区。银川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于宁夏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承接加工贸易向内陆转移、招商引资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综合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现有回族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立,更加便于承接中东和伊斯兰国家的投资、产业转移和经贸流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认证、设计、研发、制造商贸和交易中心。建设宁夏清真产品综合保税区,吸引国内穆斯林企业和阿拉伯客商来宁投资办厂,加快建设中国宁夏(吴忠)穆斯林用品国际创业园和中国宁夏(银川)穆斯林清真产业国际工业园,发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出口加工企业,培育较为开放的清真产业体系。最终使银川综合保税区成为中国面向中东及伊斯兰国家的开放先导区,中国与穆斯林金融合作实验区和中阿投资贸易区。

3.积极搭建对外交流的大平台

宁夏通过高水平承办各类论坛、节会活动,发展会展经济,广泛宣传推介,提升宁夏国际形象,架设区域合作交流桥梁。近年来,宁夏先后举办了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中国(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宁夏能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等节会活动,通过这些节会,积极推动宁夏成为西部与东中部、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国家级主阵地。

依托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宁夏积极承办国际影响较大的中阿经贸合作论坛,力争使银川成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性会址,成为中阿合作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了宁夏,认识了中国,对国家的外交和地区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促进了中阿各界的大合作。不仅宁夏,全国各省区、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都在利用这个平台。2012年已经签约的2500亿元合同项目中,既有希诺国际健康城、国际穆斯林城等阿拉伯国家的项目,也有全国各地的项目,成为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多方面的合作平台。目前,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启动,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已经开工,一批企业总部和一些产业项目已经落地。二是带动了宁夏形象的大提升。来自国内外的嘉宾都对宁夏这样一个团结和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同时也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力量必将带来更多的有形投资。

4.积极争取设立阿拉伯国家领事馆和商务机构

近年来,宁夏还积极争取设立阿拉伯国家领事馆和商务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争取借鉴西安、重庆、成都、南宁等地设置领事馆区的成功经验,经国家有关部委同意,争取阿拉伯国家在银川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建立宁夏—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高层互访机制,在严防宗教渗透的同时,加强宁阿经贸文化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增长。

5.开放式建设工业园区,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平台

宁夏深入研究世界500强等国际性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向和东部产业转移趋向,全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下伊斯兰国家欧美投资回流和东流加快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打造宁东国家级煤电化基地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承接平台。围绕工业“五优一新”产业、农业13个优势特色产业、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等重点领域,吸引东部产业西移,建设新材料、清真食品、特色医药、羊绒、高载能、宁夏园艺产业园等出口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

6.打造中国穆斯林商品中心

宁夏规模化建设中国穆斯林商品博览中心,不断增强市场辐射吸引力。宁夏借鉴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模式,在建设宁夏小商品加工中心、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中心的同时,重点建设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中心、中国(宁夏银川)小商品博览中心,打造民族特色商业城,把银川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和万人创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宁夏平原集聚。围绕打造低成本、便捷式的物流通道,发展通道经济,使银川成为中国与中、西亚乃至欧洲经贸往来的低成本物流通道,成为服务全区、辐射周边、联结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通达全国的立体化“丝绸之路”。

大力拓展境外销售中心,打响宁夏清真牌、民族牌。加强清真食品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建设,重点在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设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销售中心。在有关部委支持下,积极争取银川、吴忠与沙特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抢占穆斯林朝觐经济的市场份额,广泛开拓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宁夏产品在伊斯兰国家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积极组织“优势企业闯境外”活动,设立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基金,自治区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境外开拓市场、产品展销的区内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把优势产品推出去,把先进设备引进来。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宁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近年来,宁夏清真产业发展迅速。全区现有清真企业650多家,工业产值900多亿元,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远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产值占宁夏食品总产值的比重已达80%。未来3年,银川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设计中心和我国唯一的清真认证中心;宁夏国际穆斯林商贸城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中心;吴忠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中心;灵武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物流中心。

7.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宁夏一直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始终按照“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服务最佳”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高效公平、诚信和谐的招商环境建设。

(1)加强对招商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执行。坚持按照政策最优,环境最好,服务最佳的要求,加大对振兴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巩固优势行业招商政策研究,让优惠政策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形势需要。同时,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招商局引资若干优惠政策》等政策意见,积极修订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着力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地服务招商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整合招商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夯实信息平台。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快建立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库、自然资源拥有和需求库、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的项目库,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决策咨询机制,执行落实机制,使各类资源有效集中,优化配置到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当中。

(3)加快项目谋划、论证、储备和包装。采取聘请专家顾问共同搞好项目论证,广泛向社会征集项目可行性意见,形成了有人做项目,有专家论证项目,权威部门认定的项目库。达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可行性研究一批的阶梯式项目机制,联合相关部门编制高质量的项目册,全力满足客商投资需要。(4)多措并举,强化服务。构建引进来、请进来、带进来、留下来的招商新局面,努力打造“项目洽谈、项目审批、建设管理、投产后服务”跟踪服务平台。继续实行“手续代办、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实行项目许可代理制,项目引进全程跟踪服务制。自治区和各市协调一致,为外来优秀投资商办理“荣誉市民证”、“零障碍卡”、“车辆通行证”、“子女受教育优先卡”、“健康档案卡”、“文化服务卡”等。对投资、利税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商,统一由各市政府颁发证卡。对优秀投资商的车辆通行、子女入学、就医、参加文化活动等,一律给予一定的优惠。建立健全投资环境评价机制,以建设“效率、公平、诚信、和谐”的宁夏投资环境为主旨,进一步加强对区、市、县(区)投资环境的监督和评价,促使各相关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环节,为促进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注释1】宁夏往西开放欲建伊斯兰金融中心:www.nx.xinhuanet.com经济观察报,2012年07月22日

【注释2】《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