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7379600000005

第5章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助力甘肃内陆开放新前沿的历史新机遇

(一)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力抓甘肃丝路黄金段地位新机遇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古代商路不再辉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化的进程,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势必要对中亚及欧洲经济进行连接,以求实现中国西部、中亚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经中国和中亚各国及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努力,新丝绸之路中国—中亚段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取得重要进展。新丝绸之路初步建成为连接中亚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走廊。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获得,只是提供了经济发展潜在动力。简单的交通走廊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沿线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会极其有限,如果过度依赖于它发展外向型经济,可能在区域上和产业上形成外部依赖型的“发展飞地”,导致区域和产业的畸形发展。因此,交通走廊的初步建成,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要求,必须在交通走廊形成的基础上,加上能够为经济带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和产业支撑。中国西北5省(区)许多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品位较高、质量较好,开采条件和空间组合较为理想,是我国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他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多种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加之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体系完整的城市条件,这使得丝绸之路完全具备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打通欧亚大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国西部经济上的发展,提出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其时。近年来,涉及总人口近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具雏形。这条经济大走廊,东端连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多民族交汇融合聚集区,是东中部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乃至中亚的桥梁和纽带,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作为伏羲和女娲的故乡,甘肃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今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驿站。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连续出台的促进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为甘肃在发挥中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方面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也是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比较优势。同时甘肃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已进行多年,这都为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甘肃是需要着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古往今来,甘肃就是稳定西北边疆的战略支撑点,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通道区、生态保护的战略屏障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纵深区。新时期,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应该是:

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中国内陆向西开发开放的重要平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中亚、西亚进行经济技术和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美丽中国”建设中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中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开发与产业化基地,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和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2.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取向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发展,着力优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环境,按照“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以连接省会城市铁路线上市场化进程较快、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天水、兰州、定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城市为节点城市,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加强发展软环境建设,完善投资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转移,采取扶持措施,鼓励能源、农业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吸收外资,促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跨越发展,扩大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医疗科教卫生、高新技术产业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合作。

3.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科学把握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深化区域协作和全面推进向西开放。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主横轴,以银川—兰州—西宁经济带和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主纵轴,沿新的交通轴线推进多线型、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带动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增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坚持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西—格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中率先起跑,坚持把中央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各项精神和甘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化省情认识,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打造成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平台、科技高地,努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4.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重点

目前,甘肃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加速阶段、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阶段、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阶段、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攻坚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因此,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开放的思维,不断加深对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构筑大路网、开辟大空港、推进大水运、构建大枢纽、拓展大通道、发展大物流”为重点,将以强化兰州辐射带动能力为突破口,甘肃中部地区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和环兰州城市群,构建延伸辐射全省各市(州)及主要经济区、对外呈放射状的集束型交通辐射网络,强化与周边区域的通道联系,全面增强中心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东部地区以资源为纽带,加密东南部路网,推进以平(凉)庆(阳)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东翼”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承接全国经济的梯度转移,大力发展东部四市城市群,建设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融入关天经济区;西部地区以战略通道为依托,以连霍高速为主干,南北向通道为支脉,形成树枝状的快捷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以酒(泉)嘉(峪关)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张掖、金(昌)、武(威)经济区的“西翼”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促进河西走廊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展河西走廊城市群,以建设西部国际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三条国家精品线路,建设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带。

5.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任务

(1)坚持把甘肃放在全球化和全国加快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中,结合国家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据甘肃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战略定位,明确发展导向,努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开发的战略新格局。同时,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积极开拓中亚、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突出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2)坚持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提升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功能,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连接通畅、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力争新型城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紧密融合。全省东、中、西三大城市群要实现通道连接顺畅,产业协作配套,融合互动发展。支持兰州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高新区及经济区增容扩区和新区开发建设,把兰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支持天水、平凉、庆阳加快城市建设,辐射带动东部地区发展。加快酒嘉、金武一体化进程。大力加强其他市(州)所在地城市建设,提升辐射和影响力。依托县城和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纽带,以加大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大型矿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和容纳力强的中小城镇。

(3)通过开放开发理念指导下的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立体化交通通达能力,按照骨干道路高速化、省内交通网络化、运输方式立体化的要求,抓好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主要出省通道、省会与各市州所在地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力争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大幅度提升兰州机场枢纽地位,加快改造和建设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努力形成内通外畅、运能充分、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着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助力甘肃内陆开放新前沿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质上是跨国交通经济发展带,其内涵与“交通经济带”、“成长三角”和“增长极”等概念密切相关。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成长三角区,是指由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通过设区各国为这一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

由于甘肃远离全球贸易的主要通道,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贫穷和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很多是内陆国家,其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例外,它是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内陆国家)。几十亿人生活的内陆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边缘,造成了发展失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国内来看,可以使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全球来看,可以使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将更为平衡。结合我国提出共建“中缅孟印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构成我国西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上的两大战略性经济带,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也会促进两条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将给甘肃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今天,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认同之间所展示的现实张力,促使我们寻找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以及在越来越广泛的全球联系中实现本地化产业的发展。合作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本地区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全球化的风险,发展民族经济提供机遇。

甘肃经济融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潮流,可以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先做起来。因为,只有切实做到这“五通”,陆上通道的种种不利条件才有望被克服。回顾往昔,丝绸之路曾经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展望未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欠发达的甘肃后发跨越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孜孜以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陇原人民带来了新的愿景。未来时期,是甘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强化区域合作的主流趋势,也是甘肃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和区域优势,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目标的战略选择。甘肃各族人民将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与全国同步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