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7379600000006

第6章 哈萨克斯坦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国家概况

(一)历史沿革及自然资源

1.历史沿革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是中亚国家之一,独立前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当时的哈萨克境内出现了乌孙国,公元6世纪~公元8世纪建立过突厥汗国、突骑施、葛逻禄等封建国家。9世纪~12世纪,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加入基马克和钦察等国。12世纪上半叶,遭契丹人的入侵。13世纪初,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5世纪建立哈萨克汗国,分为大帐、中帐、小帐。16世纪初,哈萨克族基本形成。其后与乌兹别克人及叶尔羌汗国争战。18世纪初,进行了反对准噶尔人入侵的斗争。从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被俄罗斯帝国占领,东部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和斋桑泊一带原为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叶,哈全境处于俄国统治之下。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25年4月19日,中亚各国按民族划界,改称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初分16州,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10月25日,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改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哈萨克语为国语,哈萨克语和俄语为官方语言。货币名称:坚戈。现任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任期至2016年。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领土横跨亚欧两洲,国土面积达272.49万平方公里,是中亚地区的大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其领土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国家面积之合。全国划分为14州2个直辖市:阿克托别州、阿拉木图州、阿特劳州、南哈萨克斯坦州、东哈萨克斯坦州、江布尔州、西哈萨克斯坦州、卡拉干达州、克兹勒奥尔达州、科斯塔奈州、曼格斯套州、阿斯塔纳州、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斯塔纳市和阿拉木图市。

哈萨克斯坦原首都是阿拉木图,后来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1997年10月底,哈议会、政府等国家机关迁往阿克莫拉。10月2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命令宣布,从1997年12月10日起,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11月8日,哈国家象征物——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都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12月1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布,阿克莫拉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的永久性首都。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

阿斯坦纳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心略偏北位置,处于俄罗斯裔居多数的北部地区和以哈萨克人为主的南部地区的分界线上,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多公里,伊希姆河绕城而过,四季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它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改为首都前是阿克莫拉州首府,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2.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从西部的伏尔加河下游到东部的阿尔泰山长3000千米,从北部的西伯利亚平原到南部的天山山脉宽1700千米。国境线总长度超过105万千米,其中陆路国境线超过1200千米。哈萨克斯坦通过里海可以到达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可以到达亚速海和黑海。西有内陆海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虽然名为内陆国,其实可以到达外海(伏尔加河—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哈萨克斯坦地形复杂,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势最低。里海沿岸低地向南朝里海方向逐渐下降,沿里海地带低于海平面达28米;最低点卡拉基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向南又逐渐升高,形成海拔200米~300米的于斯蒂尔特高原和曼格斯拉克半岛上的卡拉套山、阿克套山。该国东北部有土兰低地,它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经中部逐渐向哈萨克丘陵过渡,再向东南部的天山山脉延伸。在北部,哈萨克丘陵与西伯利亚平原南缘连接在一起。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东南部是有着崇山峻岭和山间盆地的山地,这里矗立着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准噶尔阿拉套山、外伊犁阿拉套山、天山等。阿尔泰山系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分为南阿尔泰山和北阿尔泰山,高度在海拔2300米~2600米之间,其最高峰别卢哈峰海拔4506米。准噶尔阿拉套山脉总长450公里,宽100公里~350公里,被科克苏河和博拉塔尔河分割成北准噶尔阿拉套山和南准噶尔阿拉套山。其最高峰别斯巴坎峰海拔4464米。天山山系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南端,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界山,其雄奇险峻的山峰长年被积雪和冰川所覆盖。最高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也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最高峰。从天山山系向西北延伸着山势不高的楚一伊犁山脉。该国东北部也有一些低矮的山脉,如巴彦阿乌尔山、耶尔缅套山。中部有卡尔卡拉林山脉、成吉斯套山等。

(2)气候。哈萨克斯坦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9℃~-4℃,7月平均气温19℃至26℃。北部降水量300毫米~500毫米,荒漠地带100毫米左右,山区1000毫米~2000毫米。西南部属图兰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中、东部属哈萨克丘陵,东缘多山地。

(3)土壤。哈国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北部为黑土区,靠近南部地区为灰土,再往南是沙质土壤带或是大面积的沙漠地带与龟裂的土地交替分布,西部山区和天山以北的地区是灰钙土和浅褐土。

(4)水资源。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河流、湖泊,也有冰川和地下水等,水资源总量大约为5390×108m3。若以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更新量计,其年人均水资源量达9504m3,高于世界的年人均水资源量8618m3,也远高于中国2200m3的水平。虽然人均水资源量不低,但由于中亚各国均脱胎于苏联,过去其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均是在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的。解体后,这一相互依存的水资源利用链被打破,各国由于跨境河流水量分配而引发的纠纷、争端不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灌溉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人均超过1.5hm 2。并且由于灌溉用水绝大部分取自一些跨境河流,使得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上游国家用水的制约。

(5)能源矿产。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都非常丰富。其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都集中在里海沿岸及其附近。

石油: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支柱工业是石油工业。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400亿桶,尚有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达7.4亿吨。世界十大油田中,有2大油田位于哈境内;美国《油气》杂志公布的数字,哈萨克斯坦有166个油田,油井11715万口,目前已运营的油田共55个,储量在一亿吨以上的油田有7个,他们依次是田吉兹油田(Tengiz)、乌津油田、卡拉恰干那克油田(Karachaganak)、卡拉姆卡斯油田、热得拜依油田、让那诺儿油田、库姆科尔油田。据哈萨克政府称,未来该国石油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4个巨大的油田:Tengiz油田、Kasha-gan油田、Karachaganak油田和Kurmangazy油田。

天然气: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储量也非常丰富,探明储量约为11700万亿立方米,据美国《油气》杂志公布的数字,其可采天然气储量约1.84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天然气储量位于该国西部,其中25%的探明储量位于Karacha-ganak油田,据悉这个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田拥有探明天然气储量453亿~566亿立方米,据估计2010年该油田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255亿立方米。该国几乎所有的天然气都是以伴生的形式存在,一些油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将大量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维持油田的压力。从长远来看,一旦这些油田石油枯竭,天然气将被开采出来。2005年5月,该国政府命令全部34家石油生产公司减少石油产量到可以避免天然气放空燃烧的水平,多数石油生产公司已保证将开发天然气利用项目以避免天然气的放空燃烧。这项政策使得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放空燃烧量正稳步下降。

固体矿产资源:哈萨克斯坦的固体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90多种矿藏、1200多种矿物原料,已探明的黑色、有色、稀有和贵重金属矿产地超过500处。不少矿藏储量占全球储量的比例很高,如钨超过50%、铀占25%、铬占23%、铅占19%、锌占13%、铜和铁占10%。

煤:哈萨克斯坦煤地质储量1767亿吨,排在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乌克兰之后,位列全球第八位,占世界总储量的4%。全国已探明和开采的煤田有100个,其中的大部分煤田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部和北部。目前,哈萨克斯坦有53个煤产区,其中15个集中在卡拉干达煤田,34个公司从事采煤作业。

铀:哈萨克斯坦铀的储量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为150万吨左右,总储量占全球储量的25%,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是澳大利亚,第三位是加拿大,以后依次为:南非、巴西、纳米比亚、乌兹别克、美国、尼日尔和俄罗斯。上述国家的铀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96%。哈萨克斯坦铀矿主要集中在其南部楚河一萨雷苏河铀矿区、锡尔河铀矿区和北部铀矿区,已探明铀矿超过55个。哈萨克斯坦铀矿的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好,开采成本低。目前正在开采的铀矿90%以上采用地下浸出的低成本方法开采。

黄金:哈萨克斯坦黄金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约1900吨,居世界第八位,占全球黄金储量的3%~4%,有20个金矿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基本为中、小型矿,那瓦西里科夫矿和巴克尔奇克矿为两座储量超过200吨的大金矿。

(6)旅游资源。哈萨克斯坦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给该国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哈国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阿尔泰山区,这里是草原和半沙漠地区与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交界的地带,是观赏草原和森林鸟类的绝佳地点。另外,著名的斋桑湖、马尔卡科尔湖和额尔齐斯河也都集中在该地区。南部地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是恰伦峡谷,哈政府已经将此地批为国家公园。西部地区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是卡拉吉耶洼地。北部地区的博罗沃耶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此地被称为“北哈萨克斯坦的珍珠”。中部地区的巴尔喀什湖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人文旅游方面,哈萨克斯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西方文明在此地的碰撞更是创造了众多的文化景观。哈萨克斯坦的艾哈迈德·亚萨维和卓陵墓和泰姆加雷岩刻两处古代遗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另外,卡亚雷克、克孜尔卡拉等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世纪古城也值得游客前往。

(二)民族宗教及地缘政治

1.民族宗教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全国有131个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64.0%)、俄罗斯族(23.7%)、乌克兰族、乌兹别克族、日耳曼族和鞑靼族等。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5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此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佛教等。在各民族信众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占70%,主要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教派,除此以外,哈萨克斯坦境内还有大量东正教、天主教、佛教信众。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全盘抛弃了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国家出现了民族性的精神空白局面。国家领导集团于是借助民族主义的向心力,利用宗教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借势推动国家振兴。哈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宗教热,而政府对宗教持一种近乎放任、宽容的政策,这使哈国的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宗教复兴运动不断升温。但同时,在伊斯兰教回潮运动中泛起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也严重威胁着社会的思想稳定。在世界和地区大背景的影响下,宗教极端势力开始在哈蠢蠢欲动。哈萨克斯坦最高领导人意识到国内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开始将宗教问题视为影响国家政治稳定与民族和睦的重大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防止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崛起,哈萨克斯坦首先从宪法上对宗教进行了明确的约束。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为应对极端宗教主义对哈国家安全构成的现实威胁,打击恐怖主义,哈政府对原有《宗教法》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一些法律、法令,试图加强国家控制,规范引起社会动荡的非传统的宗教派别活动,如2005年颁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反极端主义法》。2011年10月13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团体法》。该法是一部较全面调整哈宗教活动普遍问题的独立单行法,为国家机关依据社会现实协调各宗教团体间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日,哈还颁布了《就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问题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部分法律进行的修改和补充》,这次修改涉及行政、公司、社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是对上述法律中有关违反《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团体法》的相关行为作的明确规定。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妥善处理,为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地缘政治

(1)政治体制。哈为总统制共和国,独立以来实行渐进式民主政治改革,政治保持稳定。2011年4月,哈成功举行总统选举,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以绝对优势赢得选举。哈萨克斯坦现行宪法于1995年8月30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998年10月7日修改。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47个席位,下院107个席位。上院任期6年,每3年改选一半议员,下院任期5年。有共和国最高司法委员会、司法鉴定委员会、宪法委员会、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

哈萨克斯坦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独立后,即推行多党制进程。2002年7月出台《政党法》,规定只有党员人数超过5万,在全国14个州和两个直辖市均设有分支机构,且各分支机构成员达到700人以上的政党才可在司法部获准登记。截至2011年12月,司法部共登记有9个政党,其中主要有:“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哈共产人民党、“光明道路”民主党。此外,通过司法部登记的合法政党还有国家社会民主党、爱国者党、哈共产党、“农村”社会民主党和精神复兴党。

(2)地缘政治。

第一,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成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欧亚大棋局中潜在的地缘支轴国家和美国霸权的流沙区。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历史上周边大国竞争和角力的主要地区,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唐王朝和元帝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帝国都曾经在自己强大的时候对这一地区实施全面或局部的统治。这从背面折射出哈萨克斯坦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地带,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北约组织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对其都有较大的影响。难怪苏联解体后学者普遍认为中亚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前途正面临历史性的抉择,中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地理战场。

第二,多重文明的边缘地带。哈萨克斯坦作为处于边缘地带中的国家,既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其生存提出了挑战。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看,边缘地带有利于哈萨克斯坦引入多重文明,发展多元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其与周边文明大国的交往,但交往中,哈萨克斯坦必须避免被单一文明同化的威胁。从地缘经济角度思考,边缘地带有利于哈萨克斯坦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经济关系,利用各个邻居的自身优势,获得有利的国家石油输出路线选择的主动性,但其必须避免沦为主要国家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可能处境。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边缘地带的现实有利于哈萨克斯坦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多元外交关系,有利于在推行多元平衡外交的基础上,保障国家自身的独立和影响力的扩大,但哈萨克斯坦必须避免一国影响力的独自做大以至于使其沦为政治俘虏的危险。

第三,地缘政治文化中的缓冲国。哈萨克斯坦是一个缓冲国,尽管它的面积是全亚洲第三,人口也相当可观,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哈萨克斯坦是介于美、俄、中、印、伊斯兰五大世界力量间的缓冲国的现实。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别无选择地决定了这一点。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坚定的维护哈萨克斯坦国家主权方面,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敏锐性和在战略版图内洞悉哈萨克斯坦国家利益的能力。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使国际社会清楚认识到,哈无意破坏现有的核不扩散制度,无意增加国际紧张局势。恰恰相反,哈萨克斯坦选择了与所有有关国家进行建设性合作的路线。哈领导人制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使哈萨克斯坦进入国际社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利益,与所有对该国发展互利关系感兴趣的国家发展关系。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速度骤减。2008年GDP增幅降至3.2%。2009年上半年GDP为负增长,但进入下半年经济滑坡势头基本得到扼制,全年GDP维持1.2%的增长。2010年至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恢复以及能源和金属等国际价格稳定,哈经济开始强劲反弹,出口开始增长。此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恢复、需求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哈商品出口。关税同盟的深入发展,对哈贸易增长亦有一定贡献。哈全力推进“工业路线图计划”和“至2020年商业路线图计划”。其中,工业路线图计划实施609个项目,总额达96万亿坚戈。2010年至2011年在工业路线图计划框架内共建设389个项目,总额达1.8万亿坚戈,创造了9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以来,在至2020年商业路线图计划框架内,政府对拥有9.5万员工的1000家企业的820个项目进行了补贴,总额达2514亿坚戈。

1.工业

哈萨克斯坦以重工业为主,纺织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本国加工能力仅占其棉产量的15%左右。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一直坚持减少原料性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轻纺业是哈萨克斯坦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工业突飞猛进,随着哈萨克斯坦国家出台的工业化路线图的顺利实施,现今哈萨克能自主生产许多高科技工业产品,尤其是电子信息类更为突出,如国产平板电脑、国产智能手机、国产平板液晶电视等。

哈萨克斯坦拥有发达的化学工业,其企业能完成与生产武器有关的各部门的订货。例如,隶属于中型机械制造部(生产核武器)并作为核反应堆燃料粒主要生产者的乌尔巴冶金联合体,是核工业和火箭—航天工业常用的金属铍、氧化铍、钽的主要供应者。哈萨克的航天技术较为发达,拜科努尔发射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基地之一,它是亚洲第一个把人送上宇宙的国家,并协助俄罗斯和美国将航天员送上太空。

2011年哈萨克斯坦工业产值达156576亿坚戈(约106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其中矿山开采业增长1.3%,加工工业增长6.2%,供电、气增长7.4%。

2.农牧业

哈萨克斯坦是农业发达的国家,自然气候条件较好,耕地面积辽阔。苏联时期,哈农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哈独立后,推行以私有化为先导的农村改革,农民个人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目前可耕地约2120万公顷,而其中棉花种植面积就约占三分之一,达600余万公顷,年产籽棉400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出口占第二位,棉花是哈国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约占出口收汇的34%,此外南部阿拉木图等丰水地区也有水稻和其他作物的种植。2011年粮食产量翻番增长,共产粮约3000万吨,出口1600万吨。截至2011年末,哈农业产值为22566亿坚戈,约合154亿美元,同比上升26.7%。2011年哈畜牧业产值同比下降0.7%,为9441亿坚戈;种植业产值增长58.6%,达13051亿坚戈。

3.社会发展现状

2011年财政收入53708亿坚戈,支出54232亿坚戈,赤字524亿坚戈。根据哈国家统计署数据,2011年,哈平均月工资90028坚戈(约合610美元)。从地域看,月均收入最高的是阿特劳州、阿拉木图市和阿斯塔纳市,高出平均线近2倍,最低的是江布尔州、南哈州和阿拉木图州,低于平均线近三分之一。2011年外贸总额为1261亿美元,增长41.8%;其中出口881亿美元,增长49%,进口380亿美元,增长28%。贸易顺差501亿美元。从商品结构上看,主要出口商品:矿产品占77.8%(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非贵金属及其制成品占13.2%,化学制品塑料和橡胶占3.7%,食品和食品原料占2.1%,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仪器和仪表占0.9%。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文化领域建设取得显著发展。文化机构在各地区的网点建设进一步扩大,文化和视觉艺术活动的举办次数稳步提高,文化及休闲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哈有国家级文化艺术单位40家,其中剧院9家,音乐厅6家,图书馆3家,博物馆6家,地方志博物馆9家,电影公司1家。地方文化艺术单位和组织约8000多家,其中博物馆173处,图书馆4078家,俱乐部2859家,剧院44家,音乐厅25家,电影院31家,电影放映室458家,动物园4家,马戏团2家,文化休闲公园26处。

哈教育基础较好,全国基本无文盲,5岁~24岁人群受教育率近90%。近年来,哈教育改革力度加大,除中小学义务教育外,国立高校采取奖学金制和收费制两种方式。哈目前中等教育为11年制,共有中小学7839所,在校学生253.3万,教职人员27.9万,中小学哈语学习时间1年级~11年级达到57学时/周,其中超过40所中小学使用哈、俄、英三语授课。3828所中小学使用哈语教学,2164所使用俄、哈双语教学,1578所使用俄语教学。哈有职业技术学校894所,在校学生60.4万人,教职人员近4万;哈各类高等教育院校144所,其中国家级大学9所,国立大学32所,国有参股大学14所,私立大学75所。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为62.04万人,教职人员3.9万。哈主要大学有:欧亚国家大学、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家大学、哈萨克斯坦阿拜国家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农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医科大学。

2011年,哈科技开发投入总额继续增加。2011年,哈颁布新的科学法,对科技经费分配、管理和监督机制进行改革。据资料统计,哈全国共有科研机构412家,员工18003人,其中科研人员10870人,博士1486人,副博士3286人,科研人员人均工资103571坚戈/月(2010年)。2011年哈国家科研经费投入433.516亿坚戈,科技总投入445.133亿坚戈,占国内生产总值0.16%。

目前,哈登记在册的新闻媒体共有近8000家。其中只有2466家媒体真正发行或广播,包括报纸1593份,杂志650份,电视和广播媒体212家,通讯社11家。80%以上为私营媒体,使用14种语言发行广播。哈境内共有2392家外国媒体活动,其中2309份报刊和83家广电媒体。主要报刊有《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俄文日报)、《主权哈萨克斯坦报》(哈文日报)、《快报》(俄文日报)、《先行者报》(俄文日报)、《埃肯报》(哈文日报)、《商队报》(俄文周报)、《大都市报》(俄文周报)、《全景报》(俄文周报)、《实业周报》(俄文周报)。

主要通讯社:(1)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是哈唯一的国家通讯社,前身系前塔斯社哈萨克分社,拥有80多年的历史,在北京、纽约、莫斯科、布鲁塞尔、塔什干和比什凯克设有记者站。(2)“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成立于2000年,系私营媒体。(3)“国际文传电讯-哈萨克斯坦”通讯社,系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驻哈分社。

主要广播电台:(1)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国家控股)下属的哈萨克电台。(2)“哈巴尔”广播电视公司(国家控股)下属的“哈巴尔热点调频”电台。(3)“俄罗斯-亚洲”电台,俄罗斯电台与哈合办。

主要电视台:(1)“哈巴尔”广播电视公司(国家控股)下属的“哈巴尔”电视台、“叶尔阿尔纳”无线电视频道以及“里海网络”卫星频道。其中“哈巴尔”电视台日播出节目14小时,受众1700万人,覆盖率达95.7%,在北京、莫斯科、塔什干和比什凯克设有记者站。“叶尔阿尔纳”无线电视频道覆盖率达75.5%。“里海网络”卫星频道昼夜滚动播出,可覆盖欧洲、中亚、中东和北非部分地区,潜在受众高达9900万人。(2)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视台公司(国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日播出节目15小时,覆盖率达96.25%。(3)“第一频道-欧亚”电视频道,俄“第一频道”与哈合办,覆盖率达78.6%。(4)商业电视台,系哈私营电视台,日播出节目15小时,覆盖率达81%。

(四)国家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1.对外关系

2011年,哈继续奉行全方位、平衡务实的多元外交,积极扩大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俄罗斯、中国、中亚、美国、欧盟以及伊斯兰国家依然是哈的外交重点。同时,哈也在逐步扩大与亚太及拉美国家的交往。

(1)同中国的关系。1992年1月3日,中哈正式建交。2005年7月,中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6月,中哈宣布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化,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不断加强。2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华进行国事访问。6月,胡锦涛主席对哈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纪念峰会。9月,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对哈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杨洁篪外长、中联部、公安部、统战部等部门负责人访哈。哈第一副总理伊谢克舍夫来华出席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哈外长访华。温家宝总理在多边场合会见哈领导人。此外,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在此背景下,2011年,中哈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双边贸易额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方出口额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额1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我方主要出口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主要进口铜及铜材、钢材、原油等。

(2)同俄罗斯的关系。俄是哈外交的首要优先方向,哈支持俄推动独联体一体化,是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关税同盟的主要国家。2011年,哈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领导人继续保持高频率的会晤和对话,在对外政策上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2011年,俄、白、哈关税同盟生效。在一体化和双边关系框架下,两国经济、能源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油气资源开发、外运,原子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哈俄经济合作保持高水平增长。2011年两国贸易额超过1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哈向俄进口120.9亿美元,出口60.8亿美元。在哈有约3000家俄罗斯企业。俄在哈累计投资额超过70亿美元。俄罗斯一些大公司,如卢克石油公司、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等都活跃在哈能源和其他行业。俄有近80个联邦主体与哈有贸易经济联系。跨地区和边境贸易额占俄哈商品周转额的70%以上。

(3)同美国的关系。2011年哈美关系稳步上升,双方在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安全问题、防扩散问题、禁毒问题上紧密配合。2011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出席联合国第66届大会并对美进行工作访问,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核安全及反恐等问题交换意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布支持美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美是哈最大贸易伙伴国之一。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27.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6%。美国对哈投资10.39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采矿、不动产、交通通讯、经贸、油气开采等。

2.对外贸易

哈萨克斯坦2011年外贸总额为1261亿美元,增长41.8%。其中出口881亿美元,增长49%;进口380亿美元,增长28%。贸易顺差501亿美元。2011年,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对象国前五位分别是:俄罗斯(18.9%)、中国(16.9%)、意大利(12.8%)、荷兰(5.5%)、法国(4.9%)。哈同期与独联体成员国双边贸易额达326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25.9%。哈与独联体内关税同盟成员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双边贸易额为2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