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7384100000016

第16章 中外旅游资源的精华——世界遗产(1)

11.1 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型和评定标准

引言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或独特的风貌构成旅游资源的精华。因此,研究世界遗产成为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章学习目标

·熟悉世界遗产的定义。

·熟悉世界遗产的类型。

·了解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

·熟悉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

11.1.1 世界遗产的由来

1.由来

世界遗产是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批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各种遗产。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从此,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命运的世界性公约诞生。大会向所有国家发出呼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内罗华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并组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1个成员国中已有180个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2.标志

(1)世界遗产标志

世界遗产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2)中国世界遗产标志

中国世界遗产标志,它与“世界遗产标志”形状相同,只是正上方用四个隶书汉字“世界遗产”标志。

(3)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

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帕特里莫尼托”(Patrimonito)诞生在挪威卑尔根举办的第一次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上。

11.1.2 世界遗产的类型

1.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

3.文化景观及其他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上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即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中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属于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公约》第1条表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一定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还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它又是其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11.1.3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世界遗产公约》第1条、第2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即通称的世界遗产大会,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100多个国家会员和6 0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1.自然遗产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2条,符合以下各项之一者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自然区域。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2.文化遗产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l条,符合以下各项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11.2 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

11.2.1 世界文化遗产

1.明清皇家陵寝

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也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2)概况

明清时代(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2.天坛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8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2)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建筑的代表作。

3.颐和园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8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2)概况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千米,旧称“清漪园”。了颐和园摄影图片。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 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1公顷=0.01平方千米],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 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3/4,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 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4.孔庙、孔林、孔府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第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第,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 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

(2)概况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称为“三孔”。“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第在内,占地总面积约3 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的庞大建筑群。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1亩≈666.67平方米],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雕龙石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10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 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7千米,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桧柏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 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 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极其珍贵。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8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 000年到公元前11 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2)概况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千米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个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为“周口店第一地点”。

6.故宫

1987年12月,北京故宫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 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2)概况

①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北京故宫“太和殿”摄影图片。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前后历时14年。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仍保持了初建时的布局。迄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先后曾有24位皇帝相继在故宫登基,执掌朝政。

故宫规模宏大,东西宽为753米,南北长达961米,总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由大小数十座院落组成,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有大小宫室9 999间半。宫殿四周有高约10米、长约3.5千米紫红色宫墙。宫墙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即故宫正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隅各矗立着一座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角楼。宫墙外围环绕着一条宽为52米的护城河,使北京故宫成为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②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7.长城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8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2)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连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其长度总计达5万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几百年前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被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8.高句丽壁画墓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4年7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高句丽壁画墓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2)概况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 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尽管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300多年。考古学家证实,20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朝鲜境内先后清理和发掘出一批高句丽壁画墓。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资料,中国境内有33座,朝鲜境内有68座。高句丽壁画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鲜境内。这些壁画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占90%以上。

9.云冈石窟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1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 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2)概况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千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 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0.平遥古城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2)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1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出了承德避暑山庄景区摄影图片。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千米。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承德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12.秦始皇陵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8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2)概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原名“丽山”或“郦山”。据三国时人说:“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经折算,高合120多米,底边周长2 167米有余。上面种草植树,确实很像是一座山。北魏时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0—527年)说,因为始皇陵所在地区的地质多沙石,缺乏纯净的黄土,就从陵冢东北五里的吴家寨子附近的低洼地带把土运来。这座完全依靠人工堆起来的“丽山”,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3.莫高窟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8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2)概况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 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 000余平方米,彩塑2 415身,飞天塑像4 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

14.龙门石窟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2)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面12千米处,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伊阙”就是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 000多米,现存石窟1 300多个,佛洞、佛龛2 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 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15.青城山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2)概况

青城山位于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境内,距成都75千米,青城山为邛崃山系中的一个环扣。山峰呈形排列,状如城廓。山上林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青城山以“青城天下幽”名扬四海,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和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炖鸡“四绝”。青城山还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被称为“第五洞天”,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修炼并羽化;青城道家气功闻名遐迩。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沿着被杜甫称为“丹梯”的石级向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避暑胜地。山上的常道观、天师洞、古银杏、掷笔槽、三皇殿、手诏碑、麻姑池等都有种种传说。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地。杜甫、陆游、张大千、冯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驻足流连。

16.都江堰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干流上,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自建成至今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巨大效益,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李冰父子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世人称颂。

(2)概况

都江堰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55千米,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秦昭襄王时(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蜀郡守李冰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堤(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堤(飞沙)设计之巧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叹服。玉垒山、“离堆”、“水则”、铁桩、“漏”等古迹,可让您概略了解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艰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发挥着防洪和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此外,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17.大足石刻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9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2)概况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18.苏州古典园林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2)概况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19.丽江古城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2)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 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 200多户,25 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20.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 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了几分风采。

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2)概况

1)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为促进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与唐王朝的睦邻友好关系,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据《旧唐书·吐蕃上》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楝宇以居处焉。”这座城的主楼高9层,有宫室999间,加上顶层的一间佛堂共1 000间。遗憾的是这座辉煌的唐代建筑早已毁于战乱,仅存一座法王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决定在山上重建宫殿。1645年动工,先建白宫,后造红宫,于1693年落成,工程历时50年。以后历世达赖继续扩建,十三世达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形成今日的规模。

2)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在大昭寺初建时,松赞干布的妃子尼泊尔尺尊公主得知松赞干布的另一妃子唐朝文成公主精于历算,便托禄东赞邀请文成公主勘察建寺地址。根据勘察和计算的结果,她们认为西藏地形犹如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的一片湖泊(大昭寺基址)由魔女的心血汇成,红山和药王山形似魔女心脏的骨架。若能在湖(藏文音译“卧唐错”)上修庙,供奉释迦牟尼,在红山上建王宫,就可以镇住魔女。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庙,在填湖工程中,大量的土是用白山羊作运料驮畜,寺建成后,为纪念白山羊驮土功绩,将该寺称为惹刹(意为山羊驮土),后改称祖拉康、觉康,清代命名为大昭寺。在五世达赖(公元1642—1682年)至第巴桑结嘉措执政的40余年中,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与扩建,后经历代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21.武当山古建筑群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2)概况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历代都有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赐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 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规模。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22.澳门历史城区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5年7月。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交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重要的历史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23.殷墟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批准时间:2006年7月。

殷墟是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 300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千米,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目前,在殷墟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4 000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3 000个,在这3 000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有1 000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1 000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了。

殷墟,以规模巨大、规划严密的宫殿建筑和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殷墟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 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