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旅游美学与旅游资源美学
引言
旅游美学的目标就是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旅游资源的美学原则,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更符合旅游资源的审美需求。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了解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
10.1.1 旅游与审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从本质上讲,旅游就是一种审美过程。它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游览性和观赏性的审美活动。人们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的旅游活动也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无论是谁,也不管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无不包括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享受。
旅游者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发生的审美过程,主要涉及四种心理要素: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这些要素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审美经验。
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去游名山大川,看沧海变幻,观先人胜迹,赏风花雪月,发思古幽情。然而对美如何评说,不同的审美态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审美角度看,旅游者要想在旅游中获得好的审美效果,应该主动调整心态。有时必须保持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感的审美心态,有时必须拉近与现实的距离,以达到最佳审美的“心理距离”,创造无限美的意境。
10.1.2 旅游美学与旅游资源美学的关系
旅游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同饮食美学、服装美学和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旅游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对象复杂而具体,审美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旅游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物质的东西中增添精神的层面,在功利的东西中增添超功利的层面,带动旅游运作系统对自身功利性进行超越,最终使旅游者体会到旅游提供的不仅仅是使用价值和供人生理需要的低层次满足,而是带给人们更高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审美享受。旅游审美活动促成社会经济文化的生成、传播和转化。旅游美学研究的意义,是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和旅游者精神效益双丰富,从而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体水平。
旅游资源美学史,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它针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旅游资源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资源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旅游资源审美活动,是指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情绪上和心灵上愉悦和满足的过程。中国旅游资源审美大致经历了审美意识的萌芽、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旅游资源审美的开端、旅游资源审美的盛行、旅游资源审美的稳步发展五个时期,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旅游美学从自然美学向科学美学过渡,旅游资源美学日益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旅游资源审美包括对地质、地貌、人文、气象、气候、生物等研究,人文旅游资源审美包含对历史、民俗民情、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的考察。旅游资源审美开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审美过程。
10.2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10.2.1 形象美
1)雄壮美。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景观往往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感受,从而使人产生仰慕、自豪、惊叹、崇敬、振奋的激情。如五岳之首的泰山号称“天下之雄”。水体也能产生浩气激荡的美感,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钱塘江大潮,均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2)秀丽美。潺潺的小溪,婉转的鸟鸣,婀娜的花朵,修长的垂柳代表的是秀丽的阴柔之美。杭州西湖的秀美世界知名,四川峨眉山享有“天下秀”之称,桂林山水美就美在山水之秀。
3)奇特美。独具一格的形态能激发人的美感,给人非同一般、出人意料、异乎寻常的感受。如以“四奇”著称的黄山,有“天下奇观”之誉的张家界,有“天然雕塑博物馆”之称的云南石林,都具有奇特美。而山东蓬莱仙阁是有名的观赏海市蜃楼之地。峨眉山的佛光,则使人欲神欲仙。
4)险峻美。高挺而陡峭称为“险峻”。西岳华山历来以险峻著称于世。三峡中的西陵峡,黄山的“鲫鱼背”,庐山的“龙首崖”都是“险峻”的代表。
5)幽邃美。“幽”包含了曲折、深邃、隐蔽、寂静、清净、黝黯等特征。如青城山深藏于岷江峡谷之中,碧绿成荫,山路曲折静谧,泉水潺潺入耳,有“青城天下幽”之称。
6)旷远美。广袤的平原,浩瀚的戈壁,辽阔的原野,宽阔的水面,或登高远望而一览无余的景观,都是旷远美的典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即有旷远之美。
10.2.2 色彩美
1)山色。山色,是指山体因覆盖植被或冰雪,在气象变化时,由近及远而显现出不同颜色。一般近山绿而远山蓝,越远越淡;山体郁而山头银,越高越朦胧。如日本的富士山五彩缤纷,景色迷人。
2)石色。石色,是指不同岩性的岩石所具有的颜色。如丹霞地貌,其山石红如朝霞。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像一块缤纷的调色板。新疆火焰山由红色砂岩在烈日照射下宛如滚滚烈焰而得名。
3)水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因其有固、液、气三态的变化,而使大自然的水千姿百态。固态的冰川、白雪形成银装素裹的世界;气态的水形成许多著名的云海雾景;液态水的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四川九寨沟有色彩各异的海子水景;黄河为世界特有的黄色河流。
4)天色。天色包括云霞景、日出日落景和月星景。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因天气和时间不同而出现了不同颜色的朝霞、晚霞、彩云和雾霭景观。
5)生物色。植物有丰富的色彩,如香山红叶、苍山洱海的山茶花、井冈山的竹林、峨眉山的杜鹃花、日本的樱花、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红杉,它们的色彩举世闻名。动物的色彩极具美学价值,如北极熊、企鹅、金丝猴、金钱豹等。
10.2.3 动态美
动态和静态是相对的,静态有静的美处,而动态更有动的妙处。例如,风平浪静时的平湖秋月,湖光月色给人以恬淡之美,使人宁静致远。而风动、水动、云动、雾动都动人心弦,例如猿猴、飞鸟、爬虫、游鱼又都增添了大自然的美色。
10.2.4 朦胧美
朦胧美,是指因对象隐隐约约、半为感受半为想象所产生的美感。多由于光线不足、烟雨飘忽、不同空气层的波动、水中倒影等形成。景物若隐若现,能引起观者许多遐想。10.2.5感官综合美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组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的感官系统,自然景观的美就是
使人通过这五种感觉体会,得到旅游审美的全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10.3 人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10.3.1 历史意境美
当现代人置身先辈们创造出的氛围之中,不仅会激发人的怀古思旧情结,还会得到某种历史意味的体验,同时使情感升华。如古代的宫殿、园林、帝王陵墓等要用“心”去体会,才能产生历史的意境美。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就是诗情画意。中国的许多庙宇建在环境幽静的山林之所,颇有超凡脱俗之感。
10.3.2 结构布局美
人文旅游资源在构成材料、组合方式、整体布局、统筹建设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风格特征,通过反复和整齐的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实景与虚景等方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结构形式方面,木构架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征之一,它外形赤裸裸地展示其全部的结构体系。木建筑安装时采用榫卯安装法,既坚固又美观。木构架的空间组合、门窗安排都很灵活,体现了特有的造型美。
在组合布局方面,大多以群体式组合建筑为特征,从单间到单体建筑,到院落,再到建筑群组等,通过多层次而富于变化的形式来显示中国建筑的宏伟壮观,形成整体结构上的整齐一致,给人以秩序感、条理感与节奏感,同时还会造成一种特定的庄重古朴的美感。中国古代建筑还很讲究对比、对称,大多数古建筑保持了严格的对称、均衡美。
很多古建筑均体现了调和、整齐、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如赵州桥整个桥身结构精巧,体态匀称。高达71米的乐山大佛体态匀称、比例适当。
10.3.3 文化艺术美
人文旅游资源观赏对象中的古迹文物、雕刻字画、建筑园林都是文化遗产与艺术精品的完美结合。雕塑表现出纪念性、象征性、立体性、装饰性等美学特征。如著名的唐代雕刻《昭陵六骏》、纪念性圆雕《马踏匈奴》等。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范围内运用色彩、线条和块面构成个性化形象的反映观赏图像、表达人的审美感情的艺术。中国古典绘画通过气韵、意境、风格等表现出来。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为表现工具,以流动的线条来传导人类情感思绪的艺术。书法作品则以法度、笔力、形美、意境、气韵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时代性和书法家的个性。楹联、匾额、碑碣、石刻等都是书法的形式。
10.3.4 异地风情神秘美
人文景观中的民俗民风、生活方式、传统礼仪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彼此协调起来构成综合性的风情美,从而产生其乐无穷的审美意境。如在夏威夷不仅可以欣赏到热带海滨风光,还可领略到当地土著人的民族风情。
10.3.5 现代景观特色美
现代人文景观以现代城市风貌为主要代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五光十色的繁华商业街,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等都构成了现代都市的风貌。最能代表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一定时期城市建筑科学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商业景观、交通景观、游乐景观也在不同的城市中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10.4 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
1.摆脱烦恼,愉悦心情
当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流连于园林的清幽时,人们的精神被大自然之美所愉悦、陶冶和升华,而忘却或淡化功名利禄和种种矛盾之烦恼,尽情享受自然美景所带来的乐趣,享受人生之妙、享受自然之美。
2.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品德的完美修养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旅游审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的情感、道德、信念、意志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人心胸开阔,心灵净化,人格健全。
3.启迪灵感,培养创造力
旅游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就是在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基础上形成的。强化对景观的某种感受或某种景观的特征,从而使人们进入一种精神旷达的审美境界。同时,也培养了创造力。
4.美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
要从纯正的心境中获得很高的审美价值,就需具备超越尘世的思想情怀,具备审美能力。而要提高审美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实践,亲身投入到旅游资源审美之中。
5.体现旅游资源魅力,增强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审美,需要审美主体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作为审美客体的旅游资源的魅力才能得到体现。旅游美学的目标就是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共生共存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旅游开发中重视以旅游资源的美学原则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其更符合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审美要求。
10.5 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
1.时间变化法
时间变化法,就是选择最佳的季节和时段去观赏旅游资源。
季节不同,美景也颇不相同。对于特定的旅游审美来说,有其最佳的欣赏季节。景观有季节变化,也有朝暮的区分;晴雨的变化对景物的欣赏也有影响。
2.动静结合法
动静结合法,是指欣赏旅游资源时,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相结合的方法。动态观赏边走边看,感受主体美;而静态观赏要选择最佳观赏点才能达到最佳欣赏效果。
3.距离、角度转换法
此法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以适当的距离和角度欣赏旅游资源,以期获得最美妙的审美感受。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和视觉距离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视角和方位不同,景观也不同。
4.联觉想象法
联觉想象法,是心理学范畴的基本方法,它能把对旅游景观的直接感知和旅游者的审美经验记忆连接起来,从而深层次了解旅游资源审美的内容。联觉想象法充分发挥了旅游者在旅游资源审美活动中的想象作用。
5.心物交融法
心物交融法,是指观赏者在旅游审美过程中由景导情,通过想象把人与景物相互交融,进而达到“神与物游”,“天人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是旅游审美中令人陶醉的境界。
本章小结
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习旅游美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旅游知识和参与旅游资源的审美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章通过介绍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获得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复习思考题
1.旅游资源审美有何意义?
案例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借助这一世人皆知的历史名著,北京、上海仿造“大观园”,河北正定仿造“荣宁街”,结果这三处景点均游人如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湖南桃源县巧借“桃源”二字,根据文章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仿造集贤祠。无锡的“三国城”、“水浒城”就是以妇孺皆知的历史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创作灵感,开发设计出来的,成为一处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胜地,形成人造景观和太湖山水融为一体的影视城旅游区。
思考题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