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
7416000000033

第33章 师范教父:李蒸(10)

李蒸在□□中没有受到冲击,据说红卫兵曾去当地派出所了解他的情况,派出所介绍说,他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家中一无所有,没有雇佣过保姆,什么家务事都自己做,因此红卫兵认为他不值得注意,也就“放过”了他。可见李蒸不仅生性淡泊、生活俭朴,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李蒸一直保持着及时与全体师生沟通的习惯,每次总理纪念周上都要向师生报告校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比较透明,也是他能得到师生们的理解与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李蒸讲话不仅层次清楚,语言清晰悦耳,而且很有理论说服力。他特别擅长总结会议要点,能用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将一个一两个小时的报告的要点总结出来,而且条例清楚,重点突出,使人印象格外深刻。

作为校长,李蒸十分尊重教师。北师大的社会教育学课程由傅葆琛教授讲授,李蒸来到北师大后,并未取代傅葆琛去讲自己的主修课,而是仍请傅葆琛继续讲下去,自己则利用每次南下的机会,应聘到无锡教育学院去陆续讲授此课。在兰州时物资匮乏,每当有新家具时,李蒸总是优先分配给其他老师,自己一家一直挤在两间小土平房中,用着简陋的家具。学校会议室只有一张破旧沙发,每次开会时,他总是让年纪较长的李建勋教授坐。当时饮水供应困难,常有不济之时。有一位教法学绪论的教授,也是一名大律师,平时对学校的行政,稍有不满即横加批评讽刺。有一天家中缺水,他就跑到李蒸的住所,大声说:“没水吃了!”李蒸和颜悦色地说:“我的水缸里还有些水,我马上让工友给你送去,我们分着吃。”据说等该教授回到家中,水也到了。从此以后,学校的事,他再也不批评了。

李蒸极其爱护学生,从城固时期开始,只要是在学校,每天清晨他都去学校和学生一起参加升旗典礼和早操。他认识每一位学生,见面能够喊出学生的名字。他认为学教育的不认识学生不成,在校认识学生,对师生关系交流思想有用,毕业后,也要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社会上的情况,予以帮助,以便促进学生搞好事业。李蒸当了北师大校长后,允许过去被□□开除的三十几个学生回校就读。1942年郭海瑞被录取到师大英语系,按照规定他必须去兰州上课,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经济困难,只身前往,困难重重,焦急之时,听说学校包有汽车要送几位老师前往兰州,便找到李蒸,请求乘学校包车一同前往,李蒸慨然应允,顺手给他写了个准予乘车的便条,当他退出办公室时,还客气的起身相送。

李蒸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廉洁奉公。在兰州时,从十里店到兰州市不通汽车,学校有一辆极其普通不带顶篷的马车,供学校领导公差使用,李蒸因私进城,从未乘坐过这辆马车。虽然当了多年的教授、校长,李蒸本人并无多少积蓄,竟选立法委员时,竟然拍卖所存书籍以筹措经费。

李蒸生性豁达。据说他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从不愁眉苦脸,也从未见他大发脾气。李蒸患冠心病十余年,但由于他热爱体育运动,拥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心胸豁达,反而得享高寿。1948年,立法院在南京举行行宪第一届会议前,李蒸告知与他一同前往的学生,国民党中央已经决定让他担任□□长,到了南京之后,才知道事情起了变化,国民党又决定由别人担任□□长,李蒸闻之神态怡然。

李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生存与发展,无愧于“师范教父”的称谓。他倡导并实践的平民教育,对于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壮年的文化水平、劳动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北平师大西迁之后,他将学校服务的重点转移到西北,对西北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得起“西北的拓荒者,社会教育的生力军”这个赞誉。Ω

◎上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纽约时的李蒸

↑◎李蒸签发的关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的布告

↑◎李蒸为西北师院题词——尊严师道继往开来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前的李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