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
7416000000009

第9章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迁(3)

2

西北联大永久置留于西北,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首先,它改变了原来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高等教育的局面。在西北联大内迁之前,西安的西北大学已经变成了中学(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兰州的法政学堂(今兰州大学的前身)也奄奄一息,整个西北地区事实上等于完全没有高等教育。西北联大的迁入,使得西北地区具有了师范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地区的教育面貌,为日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系统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些内迁的高校,代表了当时内地高校的最高水平,不仅实现了西北地区大学从无到有的目标,而且一下子就把西北地区的高校推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由此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东西强、中间弱的格局,至今依然如此(在执行本期选题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曹卫东教授时,本刊记者曾问他如何看待中国高等教育东西部差距的问题,曹教授笑言,你们西部地区已经不错了,数一下你们西安和兰州就有好几所“211大学”,可是中部诸省如河南、江西甚至连一所“211大学”都没有,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部塌陷”现象。曹教授说的是事实,这种格局是自西北联大内迁时就形成的,那时,中部地区已成为中日双方对峙的中心战场,谁也无法把学校放在动荡的战场上,只能向较为安定的西北、西南后方转移,中部地区就出现了空白)。

从更长远的时间纵深上看,中国高校的“西迁运动”甚至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最为突出的事件是五十年代将上海、北京的一批高校陆续迁往西部,如将上海交通大学迁到西安变成西安交通大学,北京机械学院迁到西安变成陕西机械学院等,同时,原来西北联大留下的老底子,又逐渐分化出更多的专业学院,如从西北大学分化出西安地质学院(今长安大学)、西安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财贸学院(今西安交大财经学院)等等,还从全国各地抽调教师组建了不少新的大学。同时,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部高等教育时,高校集中的京、津、沪地区和在抗战中才发展起来的西部地区都做出了贡献,比如已经在天津恢复建校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就迁到了石家庄,成为后来的河北师范大学,而河南、河北、安徽等中部地区高校的不少师资也来自西北地区高校的教师和毕业生。总的来讲,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西部地区的高校延续着自抗战内迁以来迅速扩张发展的趋势。1937年9月西安临大内迁之前,西北地区几乎没有一所像样的高校,到1949年国内战争结束,西北地区已有近十所正规的高校,而且体系完善,覆盖了各个领域;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势头继续发展,到1966年□□前夕,西北五省区(陕、甘、宁、青、新)已经发展出近四十所高校,不到三十年间高校数量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设一所半的样子。这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高等教育布局方面上,推行的仍是强化西部的战略,力度更为强大。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