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是我们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楼兰。楼兰的先民们,为了把当时的既得家园建好,却永远地失去了“伊甸园”。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声唏嘘。我曾在楼兰古国的残土废墟旁驻足许久,我在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时是那么的简单,人是活的,运动着的,只要尊重一下看似不动的,可为我们使用的自然条件,也许就会互生共存;如果认为自然条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胆乱用,最后“尽”和“竭”都属于人类自己。我从楼兰回到北京后,许久没能拂去“楼兰”带给我的震颤。可以大胆地想:如果楼兰的文明一直到今天,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可能比现在还要灿烂、丰富。为此,我写了一首小诗,不妨抄录在这里。
不远的楼兰
楼兰还在,不是那截残垣说的。
我轻轻拨开沙子
就会看到当年骆驼的蹄印
俯身侧耳倾听
还能听到当年繁华的喧嚣
然而,我直起身体
就只有蔑视泪水的砂砾
和横行在无人之境的风
哦,楼兰
是谁让你这个庞大的身躯
变成了残缺的木乃伊
是谁让你雄武的城郭
仅剩干涩的记忆
我四望漠野
风裹着砂砾无阻挡地扑来
我在想,如果
楼兰城郭的文明仍在辉煌
我一定把自己像树一样种在城外
现在,风沙是这里的霸王
风沙像驱赶情敌一样
赶走了绿树与河水
楼兰啊
我曾在远处的河边
听到树与河水共同倾诉:
你不爱我,我的爱一定会
转移到爱我的地方
人类常常为了眼前的生存小利,为了一时的舒适家园,释放出强大的创造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有创造力就有破坏力。面对大自然的山水树木,更多的时候,破坏力会大于创造力。
当南渡江向我们发出警报时,我们是不是也想想古巴比伦,罗布泊,楼兰古国。
人在得意时会忘形,历史不会!山水不会!
人在得意时会失忆,历史不会!山水不会!
老辈们常教育小孩子:“贪小便宜吃大亏。”把这句话放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再贴切不过了。我们还应该记住老辈们留下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保护水源、植被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子孙后代,保护民族种群的延续。
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是在人们破坏行为的提醒下制定的。法律、法规不是为了限制生活、生产,不是压制人们的创造力,而是为了“长治久安”。海南省人大出台的《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渡江,让后代能看到“母亲河”的慈祥。
三、水边的故事
人类成长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因在天文、地理的差异中衍生的不同的民族习性与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岛或说南渡江流域这样物华丰美的地方,必然也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必然也是人杰地灵的。
海南岛的开发历史非常久远。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
从此,海南岛正式纳入我国版图,成为我国的神圣领土。据说,之所以用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边产珍珠”和当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许多大耳圈之故。在汉武帝时代至南北朝期间,海南岛的郡县设置变动很大,并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大同中叶【540—541年】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海南岛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临振郡。唐朝时,在海南岛建立5个州和22个县,许多名称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后,战事频繁,大批汉民迁居海南岛。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谪居到海南岛。元代又称为琼州路,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领三州、十三县。明朝称海南岛为琼州府,清代又将琼州府改称琼州道,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县。“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万居东陲”。因而,海南岛又有琼岛之称。
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察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海南岛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区,和雷州半岛相仿,具有同样广宽的台地和壮丽的火山风光。据地质学家的考证,海南岛与雷州半岛本来连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万年前,海面上升,海浪冲刷,形成一条长达8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琼州海峡,才使两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区,五指山横空出世,周围丘陵、台地和平原围绕着山地,环环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气势十分雄伟。海南岛,是一个“四时常花,长夏无冬”的地方,气候条件特殊。年平均气温在24℃左右,为全国之冠。7月份是最高气温的月份但平均温度只有28 .4℃,由于海风吹拂,并无十分闷热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气温为17 .2℃,更是温暖如春。海南岛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八九月份降雨量最为充沛,时见暴雨出现,也常有台风侵袭。终年常绿;四时花开,一年四季皆宜旅游。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110至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光照率为50%至60%。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按季节分,依夏、春、秋、冬顺序,从多到少。各地气温,中部山区较低,西南部较高,全年没有冬季。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 .5℃。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东湿西干明显。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区年降雨量约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自11月至翌年四五月,长达6至7个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至90%,雨源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等。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
海南岛之所以成为宝岛,除了丰富的地下宝藏,如石绿富铁矿和羊角岭水晶矿等,地面上还生长着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出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鱼类群聚,可以捕捉到热带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以及龙虾、对虾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傈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榔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被流放海南的谪吏遣臣中,历代以来无以计数,其中宋代的苏东坡怕是名气最大的了。这位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绝唱的大文豪,是携带幼子苏过来到海南岛的,当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面对困境,眼望山海奇观,感悟到“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快从忧郁苦闷中解脱出来。苏东坡“躬耕自处”的同时,为生活计,对当地山川动植物进行研究,对日常食品和用品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他除了配方酿制“天门冬酒”外,还有“真一酒”,他以山芋为材料制作的“玉糁羹”色香味俱佳。另外,他还制作过椰子冠、松墨等。今天尚在市场上流行的东坡豆、东坡药、东坡帽等,可以说是苏东坡的“专利”啦。然而,苏东坡对海南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化传播。《琼台记事录》有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讲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流放海南的三年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开辟儋州学府,在海南当时连书籍也不易看到的情况下,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文化才子。宋代行科举制度,从其开国到苏东坡来海南岛前100多年,偌大一个海南岛竟无一人登科及第,苏东坡到来后大力施教结束了这一空白历史。海南人民对苏东坡这位文化传播者怀有深厚感情,在他被流放的居地儋州市中和镇,至今尚存有当年的街巷、碑坊、祠等建筑,以东坡命名的企业、茶坊、店铺及产品随处可见。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他贬谪儋州和遇赦返经海口时的寓居客房,先是于南宋时题刻了“东坡读书处”,后由元代开设了“东坡书院”,再由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苏公祠”,数百年来几经修葺,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三亚市古称崖州,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从北宋时期开始,历代的州、军、郡、县都曾先后在这里设置,除宋代的多名谪臣被流放于此地外,唐代的高僧鉴真和尚带领弟子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帆船漂流十四昼夜后,在三亚市的大蛋港登陆。有感于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鉴真和尚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并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往日本的佛教经典。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少时因不甘当童养媳,搭上了一条商船漂泊于此,寄居这里长达40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上海广为传授。她在实践中又对这些工具进行了革新,使纺织手工业从轧籽到织布有了一整套系统,产量和质量及花色品种有了极大的提高,推动了内地纺织业的发展。到海南岛来,一定要到三亚的海湾去走走。那里苍山、碧海、银沙、巨石、礁盘浑然一体,椰林、波涛、渔帆、鸥鸟、云霞相映生辉,旅游的五体要素阳光、空气、海水、绿色、沙滩一应俱全,满眼诗情画意。
古代那些贬逐到这里来的谪吏遣臣、文人墨客,但见山遮海阻,前路已尽,无不产生置身于天地之尽头的感觉。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岸边一巨石上题刻下“天涯”二字,后有一文人触景生情,在其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题名。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共和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为官十余载、政德清廉、黎民拥戴的老先生,名叫范云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于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两任知州和一位文人的题刻借石明志,为三亚海湾平添无限光彩。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题刻不但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一处人文景观,也为当地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据此地的导游小姐介绍,每年专程来此观光、留影的中外游客数以十万计,仅门票一项当地就可收入数千万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豪杰辈出,1514年诞生于海南岛琼山县下田村的海瑞便是海南的杰出之士。他为官后主张改革弊政,整顿纲纪,以刚直不阿、廉洁清正为世人所敬重,为民众办了不少实事,有“海青天”之誉。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奸臣横行,民不聊生。海瑞愤然操笔,冒死上书,批评时政及嘉靖皇帝,直言:“嘉靖,嘉靖,弄得家家皆净,天下的百姓,都说陛下的坏话!”他知道如此这般直言,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结局,于是请人买了一口棺材,视死如归。嘉靖皇帝阅其奏章,果然怒不可遏,将海瑞打入死牢,幸得宰相徐阶等官员求情,他才捡得一命。直到嘉靖皇帝死后,他才出狱。1587年,74岁的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其行囊中仅存俸金八两及旧衣数件。据史书载:海瑞棺椁由南京启运回归故里时,“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历代生活在这里的名人,以证明地灵人杰。
丘浚【1421年—1495年】海南琼山人。15世纪中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著作。他为官40年,历任编修、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是一位从边陲海南岛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其主要成果在经济理论方面,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17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还要早170多年,被现代经济理论界称为“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
海瑞【1514年—1587年】海南琼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曾任浙江省淳安县【今属杭州,故时为严州】知县、云南司主事、兵部武库司主事、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等职,后辞官闲居。他一生刚正不阿,被人称为“南包公”、“海青天”,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邢宥【1416年—1481年】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监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著有《湄丘集》。他与丘浚、海瑞齐名,合称海南“一鼎三足”。
钟芳【1476年—1544年】海南三亚人。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等著作,被人尊称为“岭海巨儒”。
唐胄【1474年—1359年】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后调任北京户部右侍郎,又转为右侍郎。著有《琼台志》等。
宋庆龄【1893年—1981年】海南文昌人。孙中山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邓小平在宋庆龄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说:“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