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119

第119章 东南卷及其他(20)

黎族聚居的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群山叠翠。巍峨的五指山是全岛的最高峰,主峰海拔1879米,是全岛山地的核心,从这里向四周,地势逐渐减缓。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河和陵水河等,从五指山脉发源,各自独流入海,形成一个放射状水系。山间有许多盆地,较大的如通什盆地、营根盆地、白沙盆地等。大量的黎族村寨坐落在这里,星罗棋布,形成一个个居住中心。沿海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景色宜人,是黎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杂居的地区。这里地处热带,四季常青,风景秀丽,海面帆星点点,椰林挺拔伟岸,槟榔婀娜多姿,呈现出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雄伟的五指山,闻名的天涯海角、鹿回头等,都是岛上的旅游胜地。

黎族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充沛的雨量和充足的光照,使得热带作物生长茂密。这里有3个原始森林,是祖国热带植物宝库。热带作物主要品种有橡胶、油棕、剑麻、香茅、槟榔、胡椒、咖啡、金鸡纳和腰果等等。这里的橡胶园国内驰名。新鲜水果四季不绝,有荔枝、菠萝蜜、芒果、香蕉、菠萝、龙眼、椰子、木瓜、甘蔗等。

五指山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稀有珍贵动物,如坡鹿和黑冠长臂猿,还有孔雀雉、巨蜥、飞蜥、云豹、鹃隼、灵猫等。海产有龙虾、马鲛鱼、海参、海马等。地下矿藏,以铁矿最为优良,石碌铁矿,以品位高而闻名于世。

黎族先民最早开发了海南岛,考古调查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其类型有肩石斧,细型石斧;石镇,有段石锛,数量较多;还有大型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说明数千年前,海南岛区普遍有人类居住,并且已有了原始农业。石制和陶制纺轮的发现,反映当时已经发明纺织技术。石矛、石戈、石制网坠和陶制网坠及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还存在狩猎,采集和渔业经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一些学者认为,黎族先民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是海南岛出土的新石器遗物的主人【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为“百越”【《吕氏春秋·恃君》】;西汉时期称海南岛居民为“骆越”【《汉书·贾捐之传》】;东汉时期称“里”、“蛮”【《后汉书·南蛮传》】;到了隋唐,则以“俚”、“僚”并称【《隋书·谯国夫人传》】。黎族就源于这些泛称的族群之中。“黎”这一专用族称,见于唐末【《新唐书·杜佑传》】,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范成大:《桂海虞衡传》】。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日益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大陆的汉人迁入海南岛,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又经历过几次移民浪潮,陆续从大陆迁徙来岛。还有“村人”和苗族、回族等也先后迁徙入海南岛。他们与黎族先民一起,共同为开发海南岛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南北朝和隋初,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他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后,唐朝遂以海南土著居民的自称音译,称之为“黎”。

唐宋以后,对黎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得更多了,如文身、住干栏、刀耕火种、吹奏鼻箫,等等。尤其对黎族的纺织更为关注,称黎族妇女“工纺织,得中土绮彩析取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织出的“黎锦”、“黎单”、“黎幕”、“五色鲜明”、“青红间道”。当时,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优于中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黎族大部分地区已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在经济上与汉族地区已经密切不可分割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黎族就是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相互交往、互相促进中发展的。当然,由于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黎族文化与东南亚地区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文化,也有着相互的交往和联系。

史料证实,是黎族先民最先居住在南渡江,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南渡江发源于海南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南渡江干流全长333 .8千米,流域面积7033 .2平方千米,总落差703米,干流坡降0 .716‰。下游龙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6 .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 .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8 .2万吨,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 .9吨/平方千米。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险滩较多,下游河面宽阔,沙洲多。从澄迈金江至海口段河床开阔,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0万公顷,水能理论蕴藏量21 .98万千瓦。上游建有松涛水库,正常库容2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儋州、临高、澄迈、琼山、海口5个市县14 .47万公顷农耕地。流域内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有15条,其中河长超过50千米的有大塘河和新吴溪。

南渡江被誉为海南岛的母亲河。河的下游地区万年前,曾经历火山喷发,熔岩奔流,地表沉降,可谓沧海桑田。现在河的两岸绿意丰盈,植被极其茂盛,多是火山遗迹。许多村庄沿河而生,生于斯,长于斯,沉积了许多琼北的民俗风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母亲河”,近年来却频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请看下面笔者找到的近年关于南渡江的一系列报道。

【1】

本报25日讯【《海南日报》】本报披露了三亚亚龙湾违法挖沙事件,记者又发现南渡江乱采滥挖河沙的现象又重现在南渡江大桥两边。记者今天分两次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南渡江边采访时看到,一根根直插入江底的钢管将河沙“吸吮”上来,来来往往的东风车一车车地将沙运走。

日夜营业

上午11点15,记者来到去年琼山市强制拆除非法采沙漏斗的南渡江大桥西岸附近时,这里一片宁静,原来的沙场已变成了养鸡场。然而在南渡江大桥用特意带来的望远镜远眺,让人痛心的采沙“繁忙景象”此时尽收眼底。在南渡江大桥东边河段,江面上行走着七八艘“突突”作响的抽沙船。

略数了一下,记者发现旧铁桥、南渡江大桥两边竟有六家沙场。一家沙场的牌子下写着“日夜营业”的字样,沙场内没有看到笨重高大的采沙漏斗,但混着泥浆的河沙却从一根简易的钢管中喷涌而出,堆成了几米高的沙墙,翻斗车将河沙装上了车。

采沙挖到了防洪堤边

下午5点09分,记者顺着用木棍支起的“赵村沙场”简易路牌来到了琼山府城镇赵村的这片采沙场,短短三四百米的河岸边竟分布着四家沙场,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乱采滥挖的沙场竟然建在南渡江防洪堤边!

走进其中的一家采沙场,记者看到由于挖沙过多,这里的河床开始坍塌,几名民工正在用沙袋叠起来以保住他们的沙场。记者看到,两根插入江底的钢管正在不停地抽沙。当问到一艘船运回多少沙,一天采多少量时,张老板均摇摇头说不知道,只是说每天卖十几二十车,每车装载量为四五吨。记者想看看他们的“采沙许可证”时被拒绝,并称这些证件不能轻易给别人看。

有效管理需多方努力

随后,记者从琼山市水利局获悉,该局从没有批准过任何一家采沙场在南渡江大桥及防洪堤附近挖沙卖沙。该负责人表示,将尽快组织力量取缔这些非法沙场。

据介绍,现在南渡江边的一些采沙老板正千方百计与有关部门“捉迷藏”。采沙场不再建起庞大的采沙漏斗,只有抽沙船、翻斗车及简易的钢管加上泵机,流动性大,一被发现就撤走,而一些被发现的沙场根本找不出老板到底是谁。

去年,琼山市在拆除非法采沙漏斗后曾成立了巡逻队,使非法采沙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但自从公安人员从巡逻队中撤出后,非法采沙现象又猖獗了起来。

有关人士认为仅靠一两个相关部门组织的突击性检查不仅吃力而且不能治本,应多家部门联合执法,并尽快制定出南渡江河沙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对乱采河沙的人予以重罚,方可起到威慑的作用。

新闻回放

2001年8月8日至12日,本报推出“向南渡江乱采滥挖行为宣战连续报道”,5天中连续集中刊发了16篇消息,对南渡江违法挖沙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报道披露,从1998年起,琼山市有关部门从河道安全和保护环境出发,在上述特定范围内停办《河沙准采证》和《采矿许可证》。但采沙业主不顾有关规定,长期对河道乱采滥挖,每年非法采沙90万吨至100万吨,导致该段河床下降,最深处已达-14米。

与此同时,非法采沙行为还导致南渡江大桥桥墩垫层严重损坏,府城镇美元村到龙塘镇勇朗村1 .6公里之间出现5处崩塌,由铁桥到龙塘的铁龙公路不得不多次改道。

在本报报道的同时,琼山市有关部门对南渡江违法挖沙行为进行了取缔。【吴仁辉】

澄迈县瑞溪镇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南渡江。本报记者董纯进摄

【2】

海口7月6日讯【记者范南虹】7月4日至6日,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重点是南渡江流域内《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的情况,但执法检查的结果并不令人轻松。生活污水,成为南渡江水环境的最大“杀手”。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流经琼中、儋州、临高、屯昌、定安、文昌、澄迈、海口8个市县,海口市位于最下游,全省有20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靠南渡江供给。然而,省人大执法检查组从白沙一路检查下来到现在,看到南渡江流域各市县都没有污水处理厂,无论县城的生活污水,还是流域内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渡江。

今天上午10时许,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检查了屯昌县城生活污水排放口。排放口破烂不堪,周围堆积着废弃的轮胎、破旧的衣服、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污浊发黑的生活污水从一根破旧的水泥管道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据屯昌县环保部门的同志介绍,生活污水流入下游一人工湖里,经过人工湖里水浮莲的消化后,排到龙站溪流入文州河,最后排放到南渡江。

今天下午4时许,定安县生活污水排放口。检查组成员刚下车,离排污口还有10多米距离,一股恶臭就扑鼻而来,令人作呕。定安县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定城镇共有5万多人,每天产生6000多吨生活污水,通过7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直接排入南渡江。检查组检查的这个排污口是最大的。据了解,这些排污口离海口龙塘取水点才20公里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黑臭的污水从桥底流出,排污口积满厚厚的白色泡沫,污水里泡着塑料袋、饭盒、麻包等肮脏的垃圾,流向300米外的南渡江。“我们做过监测,这里排放的污水COD含量最高380,最低时126,严重超标。”定安县环保部门的同志无奈地说,由于定安没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还是没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省人大环资工委主任罗时祥感慨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排污口的污水已是劣五类水质,生活污水已成了南渡江下游最大的污染源。”

【3】

投资15亿治理南渡江防洪标准50年一遇

新华网海口11月19日电【记者郭嘉玮】近日,海口市政府决定投资15亿元治理“母亲河”——南渡江,以确保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后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了解,南渡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排涝工程、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海甸岛防洪【潮】工程等三项工程,这三项工程除了海甸岛防洪【潮】工程正在建外,其他两项均将在明年开工。

发源于五指山的南渡江是海南岛的“母亲河”。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游植被受到破坏,泥沙将河床抬高,遇到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南渡江洪水曾经入浸到海口市区造成危害。

据悉,投资逾10亿元的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堤是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该防洪堤总长近19公里;同时投入1 .6亿元建设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专门用来疏浚清淤南渡江入海段河底。此外,由于海甸岛不少地方是拦海造田区,还投资近4亿元建设总长15公里的海甸岛防洪【潮】工程。

【4】

南渡江铁桥被洪水冲垮

2000年10月16日16:06

中新网海口10月16日消息:海南岛连日受历史罕见的暴雨袭击,有60年历史的南渡江铁桥于14日夜被洪水冲垮。

据报道,铁桥中部约50米桥面塌入江中,因为水位太高,桥墩是否已倒难以确定。虽然天色已晚,仍有人冒雨赶来观看断桥。附近居民说,他们是看着铁桥长大的,1984年南渡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不少人还经常到此留影。

据《海南日报》报道,南渡江铁桥是日军侵琼期间1940年6月开始建造的,1942年3月建成通车。解放后,1982年南渡江新大桥破土动工了,1984年9月20日,举行通车典礼。新桥的质量、造型、长度、宽度和载重能力远远超过日本人造的铁桥。也就从这一天开始,南来北往的人与日本人建的“铁桥”告别。

南渡江在报警,在告急,海南岛在报警,在告急。为此,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出台了《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

该规定共有43条,是从保护南渡江水源,防治南渡江水污染,以及植树、采沙等多方面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南渡江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定》。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规定》下发到了南渡江流域的各级政府及在江边、江面作业的企事业单位,下发到沿江两岸居住的居民。但是,这个《规定》是否完全被江岸、江面作业的人以及两岸居民、游人彻底地贯彻执行肯定是个疑问。或者说,贯彻执行得并不好,否则,上面引用的新闻报道岂不是空穴来风。

说到法律、法规及贯彻执行,我就想起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据考,人类的第一部法律就诞生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而且这部法典就刻在城门旁的石柱上,进城、出城的人们都要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看过这部法典的全部内容,也不完全知道这部法典有没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但我知道,古巴比伦基本是因为大兴土木、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或直接地说是因为乱砍滥伐导致河水无拘无束泛滥成灾,导致国土流失国家消亡。今天,我们说到古巴比伦,只剩下一个名词。

水火无情,真正无情的是水火?还是无拘无法的人?

我国的罗布泊,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个湖泊的领地,可现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面对一望无垠的罗布泊沙漠,我们绞尽脑汁,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也想象不出来当初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水草肥美的乐园。罗布泊的水去了哪里?鲜花绿草走向了何方?可能有气候变化的原因,更可能是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