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即后来唐宋时期的汴河,为炀帝开凿运河中最早的一段。通济渠分三段,西段自洛阳城西炀帝所造的一座豪华宫苑西苑,引谷、洛二水,东循汉代所建阳渠故道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至板城渚口【今河南荥阳东北】,主要是利用黄河的自然通道。东段则自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从大梁【今开封】注入淮水。
《广陵通典》卷六载,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隋炀帝“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炀帝修邗沟疏浚了邗沟西线,即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进一步截弯取直,拓宽加深,水面宽度达70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曾描绘出“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的诗句。
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初一,炀帝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卷三】。永济渠的开通由阎毗负责,主要利用自然河道开凿连接而成,即从今河南武陟县西北的沁水北岸向东北开渠入卫水,再由卫水通淇水、洹水、漳河,接漯水【永定河】达今日的北京西南郊。阎毗用断水之法,在淇水上修造分水入渠的淇门,加大白沟水量,使漕运由黄河入白沟而达天津附近入海。永济渠的修成,北段大运河即加强了对北部粮食的调运,又加强了对北方的军事控制,亦成为隋东征高丽运送甲兵粮草的主要渠道。永济渠“长三千里,广百步”,虽工程量大,但由于沿用部分故道,完成的时间比通济渠还短。
江南运河是永济渠完成两年之后,隋炀帝贯穿南北大运河的最南亦为最后一段,为沟通长江与钱塘江水系的重要运河。据《资治通鉴·隋纪五》载,大业六年【610年】冬十二月,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宮草顿,欲东巡会稽”。江南运河基本上是在春秋吴国至六朝开凿的旧渠道上整治修建而成,绕太湖之东,穿越了中国东南江浙最富庶的吴、会地区。千百年来,北段的大运河时塞时通、时兴时废;可江南运河却始终川流不息,帆樯如林。
隋炀帝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历时6年,可实际工期加起来只一年多时间,长3050公里,亦有学者认为2700余公里,但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但大运河的凿通也付出了极大代价,累计征发民役300万之多,加上修长城,建洛阳城,总计征发民役上千万。隋总人口仅4600多万,如此,凡15至50岁男子都在征调之列,“如有隐匿者斩三族”,“男丁不供,始以妇人从役”,一些所役丁夫劳累而死,最终民怨日深。
在隋代,在不长的时间里开凿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如此浩大工程,堪称奇迹,为旷世之举。可这样繁复重大的工程,无疑将面对诸多的技术难题。诸如河道开挖、水源工程、运河与天然河道交叉、水位的调节等等。可以肯定,大运河的设计运筹、工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引水、调水和过船等方面,均体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了9项最为重要的原创性水工技术,其中7项是在大运河上创造的。大运河的贯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一次设计、一次施工,则一次通航。如此的高速度与效率,是如何勘察测量、节制水量、平衡水位、巧妙利用天然与旧有水道的?我们只能说,其时已拥有了丰富且精湛的水利工程技术。因为具体的设计与施工史书并无记载。然而,据《隋书》卷68载,其中宇文恺、阎毗、何稠的经历描述及他们所担任的职务,看得出这些人均为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知识与才能的高级技术人才。被称为“多技艺”、“有巧思”的宇文恺,曾主持东都的营建与广通渠的开凿,先后任将作大匠、工部尚书。阎毗曾总领筑长城之役,并督役开凿了永济渠,后亦兼领将作少监。何稠“性绝巧,有智思”,曾主持烧制“绿瓷”为琉璃的工艺,建造了难度颇大的“辽水桥”,亦任过工部尚书。另外,“性强明,有巧思”的一些将作大匠,“俱巧思绝人”、“直少府将作”的黄亘、黄兖兄弟等,都是这项伟大工程的设计与组织者。他们的智思、绝巧、强明,正是大运河贯通的重要保证。
这些能工巧匠,是根据运河和自然河流的地形、地貌,进行通盘的设计和规划,解决了运河的高程和水流等复杂的技术问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显示出非凡的聪明才智。为了顺利通航,对河道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枯水期水浅运涩之时采取“狭岸束水”之法以提高水位。
邗沟与江南运河天然河流及湖泊多有交叉,形成水位落差;而长江、钱塘江、太湖尚有潮汐,因而运河水位很不稳定。为了调节水位落差、稳定水量、保证船只的航行,早在春秋时代就在运河上采用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的设施叫“埭”或“堰”,实际上就是修筑拦河的蓄水坝。如邗沟入淮处,因运河水位高、淮河水位低,便筑有一道平水堰,名曰北神堰。堰埭在邗沟及江南运河中曾大量运用。史料载,邗沟上有五大名堰:茱萸、龙舟、邵伯、新兴、北神。与堰埭有关,至今仍留下诸多如梅堰、黄埭、堰桥、宝堰、钟埭等地名。
三国时,堰埭又被用来解决丘陵地带开挖运河所面临的地形落差难题。孙权下令开破渎岗时,共设14处堰埭,形成梯级渠道,实现了运河翻山过岗,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渠化的运道。堰埭解决了水位和水量问题,可舟船过埭颇为艰难与麻烦。重载之船需反复装卸、用人力或畜力拖拉过坝。为拖拉船只省力,堰埭的两侧均建有平滑舒缓的斜坡,并在斜坡上敷以草土混合的泥浆,用其增加润滑度,减少摩擦力。或在堰顶设绞车。瓜州堰埭上便有过22头牛拉船只过埭驱动绞车之举。
为解决过堰埭之难,南北朝时就发明了“斗门”,实际上就是可以自由启闭的木头单门船闸。但单闸开时,急流凶险,很不安全,后来便有了于运河上连续开两道闸门,“随次开闭”,为通航复闸,接纳江潮并节制内河之水的进出,潮平过船,水流不再凶险。大诗人李白见之,曾有诗赞曰:“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诗中的“两桥对双阁”,即指二斗门上的辅助设施。
水是运河的载体,没有水,哪里还有运河?而中国是个缺水国,运河在北方时枯时盈,并不能常年通航。于是缩窄河面,节水行舟,聚泉为流,尤其是在运河两岸规划天然塘泊为蓄水池,用以调节运河水量,修建拦水大坝蓄积河水等措施,亦体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水源工程技术水平。
三下江都与三伐高丽
杨广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当年统兵灭陈他立下赫赫战功,从并州调任扬州,任扬州总管,直至开皇二十年被立为皇太子归京,历时10年,才离开江都。
据《隋书·地理志》载,江都郡辖有江阳【今扬州邗江区】、江都【今扬州】、海陵【今泰州】、宁海【今如皋】、高邮、安宜【今宝应西南】、山阴【今淮安】、盱眙、盐城、清流【今滁县】、全椒、山阳【今六合】、永福【今天长北】、句容、延陵【今镇江】、曲阿【今丹阳】16县,堪称其时跨越大江南北、区域广大、山川秀丽、人口繁密、经济繁荣的雄藩大郡。在江都之时,杨广知道六朝在江南割据近400年,且南北政治、文化差异巨大,而文帝推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对江南人士采取了排斥鄙视态度,其地极不稳定,陈灭不足两年,规模巨大的反隋叛乱便接踵而至。当朝廷派宰相杨素与他统率平叛时,杨广则与杨素的血腥镇压不同,实行剿抚并重、攻心为上之策,招降纳叛,请吴郡世族名士四处游说,其间有17城叛者纳城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功不在杨素之下。
22岁的江都总管杨广广泛收纳江南人士,对江南文人优礼有加,尊崇宽大,并效法东晋宰相王导,学会一口流利的吴方言。开皇十一年,他在江都城内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会,隆重迎谒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觊,其礼遇之隆,不亚于陈朝君臣。这次盛典,杨广拜智觊为师,并在江都设立了四道场,亲临寂照寺听大师讲经说法。6年后智觊圆寂,杨广“五体投地,悲泪顶受”,十分悲痛。他依大师遗愿,于天台山南麓建立大寺院,后来他登基为帝,御赐这座寺庙为“国清寺”。由此可见其不凡的政治素养和手腕。
大业元年,隋炀帝建东都,打通通济渠和邗沟,与下诏准备亲自“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命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为巡幸江都作准备。仪卫之备,由太府少卿何稠总其成。何稠精通古今文物典章制度,又颇多创新。他制作36000人的黄麾仪仗,恐已空前绝后。为制作豪华仪卫,何稠向各州县征收羽毛。百姓为捕捉鸟兽,水陆布满罗网,可用作羽毛装饰的鸟几乎被一网打尽。
大业元年,通济渠、邗沟相通,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描述称:八月壬寅,上发显仁宫,行幸江都。所乘龙舟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二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皆饰以金玉,丹粉,金碧珠翠,雕楼绮丽。缀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可见,船舟是按照宫殿形制建造的,将宫殿建筑运用于造船业中,隋时造船工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其豪华,更是前所鲜见。而皇后所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翔,为盘旋而飞;螭,为无角之龙也,是作为器物装饰的祥物,用来刻就皇后的船首,可谓名副其实。
这次首下江都的船队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所谓“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从东都洛口起航,五十日乃发尽。据《隋书·炀帝纪》中称,王弘、于士澄大业元年三月制造的船只,有数万艘之多,送往东都的船只则有数千艘之多。隋人杜宝在《大业杂记》中,对这支龙舟船队作了较详细的记载,称这支船队共有船只5191艘之多。
乘坐龙舟者亦君臣有别、等级森严。据方亚光考证:位卑于皇后的妃嫔,船名“小水殿”或“浮景舟”,虽也朱丝网络,但却比龙舟、翔螭舟少一重;贵人、美女、十六夫人乘坐漾水彩舟,只有二重。随行的大臣官吏皆按官品高低分乘诸船。五楼船乘坐者为诸王、公主及三品以上重臣;三楼船乘坐者为四品官及僧尼、道士;五品官及各国来宾乘二楼船;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从官和五品以上官吏的家属,只能乘坐黄篾舫。
非但乘船者分为三六九等,挽引各类船只的船工亦分等级。挽引龙舟的船工称“殿脚”1080人,分三番,每番360人,皆“着杂锦彩装子袄行,缠鞋袜”。人数多、待遇丰。挽引翔螭舟的船工有900人,名“殿角”;挽引浮景舟、漾水彩的船工,每艘100人,称“船脚”。至于挽引诸王、公主、大臣、僧尼、道士、诸国蕃客之船的船工,则以“黄夫人”称之,每艘配备四五十人不等。其他船不配船工,兵士自乘。从船只的名称来看,有朱鸟船、苍暾船、白虎船、玄武船,为四方宿名,各方船只皆24艘,该为行进中的方位。另有12卫兵士乘船,并载兵器帐幕,内外百司所需供奉之物。船队仅挽船船工便有8万余人,可见其声势之浩,鼓乐之声亦闻之数里。凡所经州县,下令500里内都要献食,山珍海味,多有剩余,则就地掩埋。抵达江都之后,炀帝又令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而为制造这些舆服仪仗,役使人工10余万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故炀帝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应当说,炀帝南巡,考虑的是安抚江南,加强对江南的控制。此行,特地带上陈后主遗孀沈婺华,显然是为联络南人的感情。十月初二,又在江都宣布免除扬州租赋5年,旧总管内3年,次年初,又纳陈后主六女陈婤为贵人,并特诏灭陈时流放的陈皇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
诚然,如此浩大铺张的声势与仪仗,有皇帝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尊严威慑江南的用意在,恐怕也有炫耀功业的心理。当年刘邦初见秦皇仪仗威仪出行,曾感叹大丈夫生当如此,可见帝王对此皆以为然。可像炀帝这般无所不用其极的骄奢荒唐之举,船队与两岸士兵总计二三十万众,沿途献食从役者每天都需十数万人,如此靡费而逞一时之兴,历史上恐也绝无仅有。这哪里是“观省风俗”,“躬亲存问”,使“天下无冤”。分明是鱼肉百姓,奢华游幸之举所带来的灾难。
王船山在《读通鉴论》卷十九中,曾言隋文帝为大俭者,其富有四海,求盈不厌,侈其多藏,甚至有盗边粮一升以上者便将其斩首。然“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俭于德曰俭,俭于财曰吝,俭吝二者迹同而实异”。将金粟看得越重,则积金粟也越丰。隋积累的财富亦前所未有,隋灭后唐用20年也没有用光,可见其财之富足。可在这种情境之下,其不肖子孙便以为天下皆可随心所欲,莫若财也。谚称“大俭之后,必生奢男”,隋太子杨勇之饰物玩,耽于声色,炀帝之建“离宫别馆,塗金堆碧,龙舟锦缆,翦采铺池,裂缯衣树,皆取之有余”,到头来又资助了李密之狼戾,以丰盈自侈者,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炀帝首次南巡江都,历时八个月,大业二年三月十六日离开,“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进入刚竣工的东都洛阳城。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第二次巡幸江都。《隋书》称“三月癸亥,幸江都宫”。二下江都之盛况,史书未载,想来当与第一次相像吧。不过,大业五年便在扬州建了江都宫,其殿阁巍峨,装饰华丽,内有不同名号的宫室十多处。此外,另建有临江行宫等。此时炀帝威震四海,被突厥人尊为“圣人可汗。”
同年六月,炀帝又将江都的地位提高,“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令江都有了陪都地位,成为隋在南方统治的政治中心。据《隋书》载,次年,“十二月己未,上升钓台,临扬子津,大宴百僚,颁赐各有差……”此次南巡,近一年时间。本欲东巡会稽,但因即将征伐高丽,于是,“乙亥,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未回东都,直接巡视了征战准备情况。为了这场战争,炀帝开凿了永济渠,于黄河向北直达涿郡,兵甲粮草皆从此渠运往战地。渠成两年后,又令天下富人出40万钱买马,并派使官阅检器仗,务令精新,若有滥恶,则立即斩首示众。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一意孤行地发动了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