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168

第168章 东南卷及其他(69)

隋炀帝亦是位十分注重教育、注重文化积累的帝王。炀帝即位后,统一了南北经学,作为其统治的教化之用。魏晋之际,南北经学“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之前便有南学超越北学之趋势。其原因,“南朝衣冠礼乐,文采风流”,受北人称羡,“以为正朔所在”;而北人笃守汉儒之学,“本近质朴”,“南人善谈名理,增饰华词,表里可观,雅俗共赏。”加之王朝丧乱,南北儒者北去南来,南北之学已渐交融。炀帝为晋王时,曾在扬州十年,深受江南文化熏陶。他设立尊崇佛、道教的四道场,请名僧主持法事。他又“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上引均为《隋书·儒林传序》】。而隋盛行的《六经》皆为原来江左所用南儒的注本,故“隋之官学大抵操诸南人或南方学者之手”【《中国经学史·隋唐之经学》】形成了南学统一北学的隋代经学。炀帝并颁布“劝学诏”,令各州县兴学育才,国家亦有兴办的学府。615年,杨广又开始编纂经典,集120位官员整理,编修各类著作,去伪存真、精心遴选,成集31部17000余卷。又令柳顾言等,依类别排列修订,删除杂乱、重复部分,将西京【长安】嘉则殿原有藏书37万卷精选为钦定本37000卷,藏于东都修文殿,并抄副本50部,分三等,分置两都宫中及各院、部、署。正本依炀帝之好,装帧华贵精美。炀帝如此尊重知识与人才,与焚书坑儒的秦皇相比,可谓天渊之别。所存经典,亦为后世留下诸多的精神遗产。据《中国医学史》论证,皇家的“太医署”亦始于隋朝。炀帝是继“六朝”时的经验创办了太医署,为中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医署开创时便有相当规模,如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等300余人。第一次绘制了今天中医学界仍在引用的“经穴按摩略图”,并有医学博士巢元方撰著之《诸病源候论》50卷。巢元方是颇有盛名的良医,他据前人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对中国医学进行了总结并有开创性的论述。他的著作分67门,1720论,是疾病分类与鉴别诊断各种病因、病理、症候的医学名著,对后世医学有重要影响。太医署还编纂了《四海类聚方》2600卷,并择其要编制简本300卷。在整理医学典籍上,《隋书·经籍志》言隋有医方256部,4510卷【含兽医、神仙房中】。《旧唐书·经籍志》言唐有医方本草110部,3789卷【含养生、食经】。可知隋38年整理收集的医方,比唐290年还多146部721卷。其实,唐初名医皆来自隋。唐代太医署大体因袭隋制,只取消了按摩和兽医两个专业。而这两个专业倒是不该取消。如今遍及中国城镇的无以计数的按摩者,上溯渊源,都该是隋炀帝开创的太医署的不知多少代的弟子了。

最后我要说及的,隋炀帝还是位十分出色的诗人。他的“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以及“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已成千古名句,那种边塞征战的壮阔场景与寂寥孤绝的意境营造堪称奇妙,至今在有关文章中常被引用。

炀帝诗作在《全隋诗》与《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仅存40余首,但据《隋书·经籍志》载,他有集55卷,数量远在存诗之上。其时的诗风南柔北刚,亦有浮艳绮靡、质实直白之弊。炀帝之诗却融合了南北诗风之精要,刚柔并济,独树一帜,开了一代诗风。这可能与他本有胡人血统,骨子里便因袭了刚毅勇猛的基因有关。而他又任江都总管10年,并娶后梁的名门闺秀为妻,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喜浮华艳美、清词丽句有关。他的《早渡淮》中的“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以及《夏日临江》中的“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春晚诗》中的“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等句,皆为有独到感悟、意境深远,且意象鲜明、感觉敏锐、细微之作。诗将远与近、动与静,苍茫阔大与清丽婉约融于一起,写得情真意切,有声有色,大写意与工笔的描绘简略与精细并存,客观的境象凸显与主体意识的进入浑然一体。而叶片转暗、花落未稀,以及日落江静、云散山空之句,已是具有挽歌气质的沉思,是深化的感受力,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精神视野,所体现的场景本身即为诗的重要元素。而“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这样直接述说,且重细节的诗句,亦是当前中国新诗所青睐的常有的表达方式。看来,炀帝之诗不仅直接影响了唐诗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即使在今天,也给了中国新诗以滋养。

从诗体着眼,炀帝的五言十句的《早渡淮》为典型的齐梁山水诗架构。《夏日临江》对仗之工整,以比五言律诗更甚,已近排律。而其所写的乐府诗,尤其是七言与五言交替运用的长短句《纪辽东》,已具有词的意味,已为词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故称炀帝之诗为词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亦非妄言。

从炀帝之诗可以看出,其诗的题材多与运河与征战有关。其《泛龙舟》,亦写出“舳舻千里”之豪奢的夸张之句。而他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其诗之感觉、变幻的意象堪称绝唱,放在著名的唐诗之中也毫不逊色。也正是炀帝的《春江花月夜》给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启示,亦写下同题的著名诗作,以孤篇出神入化,传之千古。可就我看来,两首《春江花月夜》各有特色,难分高下,从精短GFEA1记,且具有诗名的版权而言,炀帝之诗恐要胜一筹。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炀帝的大业之治及隋之覆亡。或许,炀帝作为诗人,有恢宏阔大之气度,有奇思异想。诗人的特征亦抵极致之境,GFEA1走极端,且厌陈腐而日求新变。基于此,他才能做出开大运河及除旧布新、开创千古伟业的前无古人的改革与创新,并一度使隋进入秦汉亦无法比拟的全盛时代。也同样基于此,他的三征高丽、不顾一切的极度用兵,被想象中的强大所囿,致使众叛亲离,而葬送了江山和自己。看来,诗人的极端和随意很难当好一个政治家,炀帝的悲剧或许也是亦然。

一个王朝逝去了,炀帝亦死于非命。可诗却留了下来,一些名句直至今天仍旧活着,活在今人的摘引和口中。连同他开创的一切,亦留在史书里。而贯穿中国的大运河,是炀帝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更是他的不朽之作,川流之水仍以不息的声韵,诉说着过去和未来……

【韩作荣: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水经注》,一部举世无双的 地理巨著

夏汉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治动荡的年代;这又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显得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般认为,在一个国家分裂、政治动荡的年代,文化是很难得到繁荣的。然而,对魏晋南北朝而言,这却是一个例外。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没有停滞,更没有倒退,相反,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思想、文化、学术等领域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戈铁马,看似残酷,但它的“杀伤力”,远不及在它之前发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在其后发生的“文字狱”;血雨腥风,让人胆战心惊,但它拼抢的只是政权,并没有遮蔽思想和文化的灵光……这就是魏晋南北朝,让人说不尽,道不完。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个人出现了,而正因为有了这个人的出现,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便有了一部不朽著作的诞生——

这个人就是郦道元!

这部著作就是《水经注》!

范阳郦氏,世居华北,这个家族是当地名声显赫的豪门大户,同时也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官宦世家。

郦道元的曾祖父郦绍曾经在鲜卑族慕容氏创立的后燕任职,官至濮阳太守。北魏时期,郦绍终身为官,其子即郦道元祖父郦嵩,也能在北魏当官,且官至天水太守。经过郦道元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的经营,郦氏家族到了郦道元父亲郦范这一辈,达到巅峰。

郦范一生为官,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年间【公元416年—423年】,被任命为给事东宫,其主要职责是伺候太子、教育太子,太子拓跋焘践位之后,郦范有了爵位和更高的官职,他的杰出才智,使得他在当时北魏的政坛上不断升迁。到拓跋宏时代,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以上引文均见《魏书·郦范传》】。郦范为官五十载,前后为五位国君效劳,北魏政权似乎也没有亏待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历任君王都不断给他加官晋爵,直至最后恩封他为“范阳公”——这也是当时外姓功臣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当郦范为郦氏家族获得了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后,也预示着郦氏家族的政治鼎盛期达到了终极。然而,这种政治上的终极,却孕育出郦氏家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亮点——这就是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关于郦道元的生平记载,主要见于两部史书,即北魏时期齐人魏收的《魏书》和唐人李延寿的《北史》。这两部史书都有郦道元的传记,此外,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对自己的行踪也有一些记录。

据郦道元的家族背景,我们不难想象,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郦道元比出生在一般家庭里的其他人,至少具备了这样两个“天然”优势:一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二是可以获得比较顺畅的步入仕途的机会。事实也是如此。

《水经注》共引文献资料480种、引碑铭资料357种,这些资料的获得,应该以这样两个渠道为主——家族收藏和郦道元个人收集,而在这两个主渠道中,又应以家族收藏为主;道元之父郦范为官五十载,且多在山东州郡任职,可以说,郦道元的少年时代主要是在京城和山东度过的,而这种随父游宦的生活,使他很早便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换言之,这种不同地域的文化熏陶,在他少年时代便已开始,其喜好游历、访渎搜渠的兴趣,当亦在少年时期即埋下了种子。

郦道元步入仕途也是比较顺畅的,他成年之后,即承袭了父亲的封爵,被封为“永宁伯”。其后,出任过太尉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然而,他为官的道路显然没有父亲郦范那样顺畅,而且,在他为时不长的仕宦生涯中,曾经遭遇到三次挫折。真正致命的是第三次挫折,这一次挫折不仅断送了郦道元的政治前途,也断送了他的性命。一个文武双全的精英,殒命于报复与叛臣的反叛,悲剧色彩似乎更浓于悲壮。

但是,令后人颇感安慰的是,郦道元的生命在《水经注》中得到了永存!

郦道元的生平资料主要来源于《魏书》和《北史》,以及《水经注》中的零星记载。《魏书》记载郦道元的籍贯很简单,就是四个字:“范阳人也。”《北史》的相关记录是这样的:“范阳涿鹿人也。”清代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卷六十四中说:“郦亭在涿州南二十里,为郦道元故居。”《水经·巨马水注》说: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

《水经注》这段文字所提到的地名,如巨马水、郦亭沟水、逎县等,在今天的拒马河流域全都存在,也即为今日之地理实体,郦亭沟水当然就是流经郦氏家乡郦亭的这条小河,这是信而有征的。郦道元家乡在今河北省涿县,这是没有疑问的。

关于郦道元的生卒年月,《魏书》和《北史》的郦道元传中,均无记录,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要准确推测出郦道元的生年,在目前的状况下,似乎没有可能,只有等待新材料的发现,才能以确凿的证据,真正揭开这个困惑了人们1400多年的谜底。

郦道元为什么会对《水经》感兴趣?他是在何种情况下对《水经》作注的?这些在正史或相关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水经注》中,我们却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线索。郦道元在《水经注》的自序中曾经认为,在当时的地理文献中,几乎没有一本既记述了全国的水道,又能对水道以外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的相关地理文献,而他又是一位游历广泛、知识积累丰富的人,因此他深感应该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关于河流水道的地理专著——虽然在他的序言中,对自己的才华、见识等,都有许多的疑虑,其云:“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士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如此等等,其实都是他的自谦之词,因为他已经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其次,郦道元认为,地理现象是经常变化的,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到他所生活的北魏时期,城市兴衰、部族迁徙、河道变化、名称更替……这些地理风貌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所以有必要出版一部以介绍江河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文献。第三,这也是隐含在他内心的一种愿望,即希望祖国能够统一。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分裂的时代,他非常希望华夏能够统一,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望,他自知是自己力所难及的事情,于是,他便以遍布全国江河水道为纲,彻底打破了南北界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