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枢纽闸是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与大黑汀水库相连,枢纽闸设6孔,设计流量为140立方米/秒。潘家口水库,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处,处在唐山与承德两个地区交界处,南距迁西县城27公里,是滦河干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库,为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的水源地,因库区地处迁西县潘家口村而得名。库区碧波万顷,波光粼粼,库周青山连绵、层峦叠嶂,素有“北国三峡”“燕赵漓江”之称。潘家口水库1975年10月开工建设,197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79年12月开始蓄水。蓄水后,古塞原址被淹没。库内古老的长城则以巨龙潜水之势沿山脊蜿蜒而下潜入滔滔碧水,又从对岸跃上崇山峻岭逶迤而去,从此翠峰舞巨龙,高峡出平湖,造就了独有的水下长城这一美丽风景,为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增添了奇观。1980年12月发电,1984年底竣工。其控制流域面积3 .37万平方公里,占滦河流域面积的75%。水库主坝为低宽缝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7 .5米,坝顶高程230 .5米,坝顶长1039米,最大底宽90米,坝体体积261 .2万立方米,总库容29 .3亿立方米,居河北省第一位。库区水面向上延伸60公里,面积达67平方公里。主坝中部为泄洪底孔段,有4孔,为宽4米、高6米的弧形闸门,最大泄水量每秒3100立方米;底孔两侧为坝顶溢流段,有18孔,为宽、高各15米弧形闸门,最大泄水量每秒5 .44万立方米。溢流段右侧近岸处为坝后式电站,已累计发电56 .9亿千瓦时。水库平均每年调节水量19 .5亿立方米,其中13亿立方米经下游大黑汀水库送往天津、唐山两市,以供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截至2008年,已累计向津、唐供水328 .5亿立方米,曾先后3次动用“死库容”向天津市供水。水库还担负着下游7个县市、86个乡镇、200万人口、380万亩耕地以及京山铁路、大秦铁路的防洪安全任务。1994年滦河发生水灾,潘家口水库入库洪峰达9570立方米/秒,为下游错峰9小时,减灾效益达17亿元。不仅如此,30余公里库区还可以通航,宽城、平泉、兴隆、承德、青龙等县的土特产品还可以从水路运出山区。10余万亩的水面可以开展水产养殖业。自水库蓄水开始,库区岸边各村的农民就划着条条木船撒网捕鱼捉蟹,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美食佳肴。潘家口水库水面宽阔,水平如镜,水下群鱼戏水,水上船只游划,天空水鸟飞翔,两岸群山叠翠,长城尽收眼底。引滦工程南北二线与其相连的潘家口、大黑汀、于桥、邱庄、陡河和尔王庄6座水库,以及其他水闸、泵站、水电站,河网、渠道等构成一跨流域开发利用滦河水资源网络。其中潘家口水利枢纽是引滦工程和这个网络中的主要水源。在大黑汀水库下游电站尾水渠上建分水闸,闸左侧和右侧分别为引滦南北二线。北线即引滦入【天】津工程,南线即引滦入唐【山】工程。合计总长度为286公里,总工程量主要有混凝土118万立方米,开挖土石方逾5200万立方米等。引滦工程的建成,大大缓和及改善了天津、唐山供水状况,控制了地面沉降,改善了市区排水及卫生环境,促进了生产,并间接改善了首都北京的供水情况。引滦工程运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综合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引滦入津工程设计过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校核过水流量为80立方米/秒。12 .4公里长隧洞穿越滦河与海河分水岭至水库。经水库反调节,下泄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秒,然后沿州河和蓟运河,经沿途灌溉及用水后,经三次提升,一次加压,分两路入天津自来水厂和海河。整个工程全长234公里,包括隧涵、明渠、倒虹吸管、泵站、水闸等,共浇筑混凝土63 .7万立方米,挖填土方共3460 .5万立方米,石方166 .7万立方米等。上述长隧洞洞径5 .7米×6 .25米,全线埋深在30~100米,穿经花岗岩地层,断层破碎带多,成功地采用了锚喷支护,加速了隧洞掘进。工程于1982年5月开工,1983年9月建成通水。
引滦入唐工程设计过水流量为80立方米/秒。以渡槽跨横河经隧洞埋管等穿越滦河及海河分水岭,还利用落差建南观水电站,水流入还乡河注入邱庄水库。经反调节后通过隧洞、埋管、明渠等入陡河水库,最后引入唐山市区,全长52公里。全部工程计混凝土54万立方米、挖填土方1370万立方米、石方205万立方米。工程于1978年开工,1985年竣工,设计流量为140立方米/秒。在会战大军的艰苦努力下,圆满实现了预期目标,为造福天津和唐山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年来,唐山水利局认真贯彻水利部党组治水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已累计完成供水290亿立方米,发电50多亿千瓦时,为保障天津市和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水利部、河北省政府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单位”、“水利部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管理先进集体”、“省级精神文明单位”。2003年10月通过水利部专家组的考核验收,2004年1月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如今,天津人民喝上滦河水结束苦涩水的时代已经过去整整20个春秋了,当时的会战情景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岁月的风尘掩盖不住会战勇士们的每一滴汗水,洒下的每一滴心血,遥看那条治水长路,青春的鲜花常开不败,和所有的治水人一样辉耀人间,成为唐山精神家园里的一朵靓丽奇葩。
三、西沙河畔治水忙
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申奥成功,举国一片欢腾。这一天,首钢200万吨钢联项目落户迁安,这无疑为迁安的经济腾飞插上了强健的翅膀。唐山迁安市委、市政府“一河两区”、建设“中等城市”的定位给建设者们搭建了尽展才情的平台,也就此掀开了迁安水务工作最精彩的篇章。
一年多以后的2002年12月30日。在西沙河畔这块满目荒凉的贫瘠之地,一场大规模的治水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北起扬店子镇车辕塞村,南至木厂口镇松汀村,绵延4078米的战线上,建设大军纵横驰奔,改道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时间,这片沉寂的土地上人声鼎沸,机械轰鸣。西沙河,是迁安城西的一条主要河道,因其穿越规划中的首钢迁钢200万吨钢联厂区而成为公司的“心腹之患”。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在迁安水务局,全体水务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艰辛。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完全没有了节日和假期这样的概念,甚至,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在他们眼里也日渐模糊。从2002年12月30日开工到2003年5月31日竣工通水,短短5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这项各种工程量267万立方米、直接投资近9000万元、足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省、市重点工程,其速度之快,着实另人赞叹不已。西沙河改道工程大战犹酣,另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治水战役又打响了:2003年4月26日,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正式开工。滦河,古称“濡水”。站在黄台山顶极目远望,它像一条绵延的彩带蜿蜒南行。这条美丽的河流在滋润迁安大地的同时,也曾给两岸人民带来无数次灾难。驯服滦河暴虐的性格,一直是迁安父老世世代代共同的梦想。为了圆上这个梦,一代一代的迁安人付出来了艰苦的努力。进入新世纪,唐山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治水思路,本着构筑“一河两区”的格局,提出打造集生态、防洪、城市建设、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滦河生态防洪工程。这是科学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2003年3月,开始勘测、规划、设计,2003年1月,通过专家审查和省水利厅审批,经河北省发改委立项,同年4月26日,一期工程开始实施。
风沙弥漫的河滩里,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头顶烈日,脚踏荒原,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一天,水利局里17名退休老干部找到了局领导,主动请缨参加治水战斗。这些老人听说建设人工湖,兴奋得连觉都睡不着,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像年富力强的小伙子那样冲锋陷阵,但有的是经验,可以打打下手,当当参谋。一席诚恳的话说得水利局领导差点掉下泪来。不久,老人们来了,跟着建设大军摸爬滚打在工地上。担任工程检测工作的70岁的退休老副局长唐兴文,因劳累过度患了病,骑不了车子就叫家人把自己送到距家6公里的工地坚持工作;68岁高龄的工程师杨友林犯了腰疼病,夜里偷偷贴上太极神贴挺着干,大家劝他回家,他说啥也不肯,实在顶不住了,就把老伴儿叫到工地在棚子里给他按摩;老职工王效义患病高烧,上午9点去医院输液,中午拔掉针头直奔工地,一顶就是好几天,家里却毫不知情。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其实,留在水务工作者心中的感动,又何止这17位老人的言语和行为!在两大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之际,非典病魔的阴影却由南而北渐渐逼近。此刻,在两大工程工地那长达1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布着3500多人的建设大军。这些施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一旦有人感染非典病魔,后果将不堪设想!局长们感到了肩上本已沉甸甸的责任愈加沉重。为了确保施工人员不出现一例非典,并保证工期和质量,他们每天都巡遍每个标段,亲临现场检查部署工作。在他们的车里,总是备着矿泉水、方便面,有时,整整一天就靠这些东西充饥、解渴。实在困得不行,就在车上打个盹儿,车成了他们的“家”。几百个日日夜夜,两大工程并未因非典而停滞。在艰苦的环境中,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的进展速度和质量,向唐山人民交上了一项过硬的百年工程。
2009年8月,投资1 .4亿元的津唐运河水环境整治工程破土动工,全部工程预计2011年完成,届时唐山市丰南区将通过津唐运河、煤河和南湖,与主城区紧密连接起来,逐步融为一体。这是唐山水利工作者的又一杰作。津唐运河水环境整治工程,北起运河北端,南至丰南区么家泊大桥,全长3 .6公里,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水系连接渠道工程、主题公园建设工程。其中,津唐运河河道整治工程是在丰南区西城区南侧与津唐运河交汇处修建集防洪、蓄水、扬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津唐运河节制闸枢纽,汛期利用该枢纽拦蓄下游回水,并通过该枢纽扬水站排除西城区及上游区域汇入津唐运河的洪涝水,以满足西城区的防洪要求;枯水期在津唐运河水位较低时,通过从闸下游向上游扬水,抬高上游津唐运河蓄水位,满足西城区生态景观的蓄水要求。同时,在津唐运河与文化大街北侧修建橡胶坝,使西城区水系整体形成梯级景观效果,达到与两岸防护堤、绿化带的巧妙衔接。水系连接渠道工程是开挖两条人工渠将铁路西侧取土坑与运河相连接,一条穿过文化大街南侧居住区使煤河水体与津唐运河贯通,另一条沿友谊大街向西延伸至运河北侧与运河水体贯通,从而使西城区景观水系主体结构呈“井”字形,使西城区景观水系全面贯通。
按照规划,津唐运河两岸将成为丰南西城区最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核心空间,运河与铁路两侧将形成城市南北走向的绿色生态长廊。另外,津唐运河治理后将与煤河相通,而煤河的上游为青龙河,这样丰南区将通过津唐运河、煤河和南湖,与主城区紧密连接起来,和市中心区形成一体化格局。丰南西城区也将成为唐山市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胜地和生态新城。
唐山水利在行动。战役一个接着一个。美丽蓝图一幅又一幅。我的叙述也许是乏味的,但是您从中可以窥视到唐山水利人的一颗颗激情跳荡的滚烫的心啊!您难道不为水利人的出色设计,辛勤劳动而点头称道吗?这些都是唐山水利人用心灵的笔为家乡人民勾勒出的,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画啊!足够我们一代代仰视下去。
四、科技治水结硕果
自1996年以来,建设部等多部门通过开展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城市节水工作,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向媒体介绍说,至2004年,全国已有两批、共18个城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唐山市作为第一批上榜城市,名列其中。
仇保兴说,自1996年建设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通知》以来,建设部大力推动全国城市的节水工作。各地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批“全国节水型城市”产生。它们是: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青岛市、辽宁省大连市、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太原市、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唐山市共10个城市。
据了解,建设部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进一步推动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并加大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工作力度。200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在唐山市曹妃甸建设一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为唐山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也使唐山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因为,钢铁企业是耗水大户,这对缺水的唐山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唐山市节水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 .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连续6年达到80%以上;城市计划用水率达到96%;工业用水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49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5%,各项指标远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节水指标。继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后,唐山正在努力实现着“新增工业用水量的一半要靠节约用水来解决”的目标。
且看唐山市是如何依法治水科学管水的。首先,这个市先后编制完成《唐山市城市节约用水规划【1998年至2020年】》和《唐山市城市水资源规划》,并于2004年2月,唐山市开始启动《唐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唐山市成立了唐山市水资源论证管理委员会,依法实施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对新建的、拟建的24个重点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初审或审查。唐山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钢铁、电力等高耗水项目,全部应用了高效节水措施。
目前,唐山城市自备水源井已经下降到345眼,地下水年开采量由1 .05亿立方米下降到5893万立方米。此外,唐山还利用水价改革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并在夏季推行季节浮动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