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乘着火车游西藏
7475900000011

第11章 文化之旅--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处寻源(1)

文化之旅之特色

今日藏族的形成,确实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她既融合了西进的羌族等远古民族,又发生过部落走下高原并形成中南半岛的克钦族;既有独特灿烂的文化血脉传承,又有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青藏高原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它曾经像一道围墙,只有几处隘口与外界沟通,地方政府可以有选择地与外界交流,尽管沟通从未停止,但它直到近代依然我行我素地维持自己习惯的样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道围墙渐渐消失,到青藏铁路开通,一些人开始陷入真正的恐慌,并为西藏的文化、自然环境、地方经济忧心忡忡。但他们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民族都有开放发展的权利;生产力发展带来习俗的改变并不等同于文化的消灭。在未来,藏族的发展必定会更加多彩。

一、旅游线路

拉萨市当年,松赞干布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在拉萨的这些寺庙建筑中,蕴藏着西藏最浓厚的宗教文化,每一方砖、每一片瓦、每一笔画,都有着令人深思的文化韵味。

佛学巅峰甘丹寺

“天上有太阳、月亮、星星,地上有甘丹,哲蚌、色拉。”在人们的经典理念中,把甘丹寺比作藏传佛教天上的太阳,在那个崇尚理性佛学的时代一点儿也不为过,过去民间都有了这样的谚语:“有理没理,到甘丹赤巴的案前说话。”除了这种理解高度上人们对于甘丹寺的期许和看重,实际上它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佛学巅峰。

甘丹寺一角

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位于拉萨市东达孜县境内。全称为“卓甘丹南巴杰卫林”,直译为“喜足尊胜洲”,简称甘丹寺。甘丹,系藏语音译,意为“兜率天”,即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又名噶登寺、噶丹寺、噶勒丹寺。也称其为“具善寺”或“极乐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赐寺名“永泰寺”.由此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派,就叫做格鲁派,格鲁即是善规之意。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主持修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与其后建的哲蚌寺、色拉寺并称“三大寺”.翌年,宗喀巴主持开光仪式,并担任第一任甘丹赤巴,即甘丹寺的最高主持人。因甘丹寺是格鲁派的祖寺,所以甘丹赤巴也是整个格鲁派的主持,其宗教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甘丹寺共历97任赤巴。甘丹寺内保存了许多稀世珍宝。

最著名者为甘丹寺的法宝“宗喀巴肉身灵塔”.

甘丹寺所藏佛像、法器、经典、唐卡以及琳琅满目的壁画、雕饰精美的梁柱等都是珍贵的文物精品。其中,清乾隆帝所赐的盔甲和明永乐帝所赐的锦缎绣塘最为著名。盔甲嵌金银珍宝,是1757年乾隆皇帝所赐,头盔上用汉、藏、蒙、满4种文字作了说明,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物。锦缎绣塘是明朝永乐帝赐给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的,绘有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精制的锦缎24幅,大慈法王返藏后转奉给上师宗喀巴。这些绣像每年藏历正月都要展示3周,称为“甘丹绣塘节”.寺内保存有宗喀巴和历代甘丹赤巴等法体的灵塔95座和准噶尔王赠与甘丹寺的蒙古包,还供有弥勒佛及宗喀巴鎏金铜像,其中宗喀巴佛牙塔是一尊为珍藏宗喀巴大师牙齿而铸造的铜制佛牙塔,约有600年历史。

在格鲁派六大寺院中,甘丹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系格鲁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的建成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创立起来。就寺院建筑来说,甘丹寺是一大变革,格鲁派以整顿教规、严格戒律、改革寺院组织、制定学经制度而闻名。

全盛时期有近4000僧侣。如果你对藏传佛教有格外的兴趣,这里还是不容错过的。寺院的经学院性质更为明确,因此措钦、扎仓(僧院)、康村建筑,以及寺院的总体布置,都是围绕学经而展开的。为了适应这种功能要求,建筑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对以后的寺院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丹寺在政治、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寺院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拨出专款对甘丹寺进行修复。

喇嘛之城哲蚌寺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西藏和平解放前这里的僧侣数目多达10000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10公里处格培乌孜山下,公元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贝丹在大贵族朗嘎桑的资助下,动工兴建的,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的大米。

寺成后,绛央曲杰任第一任堪布(住持)。1578年(明万历六年),蒙古俺答汗与哲蚌寺第十二任法台索南嘉措在青海湖会晤,俺答汗赠送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的称号由此开始。索南嘉措得此尊号后,追认哲蚌寺前两世法台为第一、二世达赖喇嘛。

哲蚌寺措钦大殿的强巴佛

哲蚌寺沿山势逐层而建,海拔3800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扎仓。哲蚌寺建成后,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哲蚌寺的建筑很多,出名的除了“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就是四大“扎仓”和所属康村等。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一个大门后的左侧是一条小路,旁边流水潺潺,继续往上走,左边远处有绘在山石上的佛像,后面的铁架子就是雪顿节时的晒佛台。每年雪顿节,哲蚌寺都会在这里举行晒佛仪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来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祷福,场面十分壮观。著名的甘丹颇章就在右边一处有很高台阶的地方。甘丹颇章大门前面有一个小佛殿,里面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甘丹颇章有三层,每个窗台上都种了许多花。

这里曾是一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后来五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由于达赖是在甘丹颇章建立政权的,所以史称“甘丹颇章政权”.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东邻拉萨市,西接阿里地区,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南与不丹、锡金、尼泊尔接壤。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42.5万,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纳西等族及夏尔巴人。汉语中,相沿俗称这一地区为“后藏”.

藏传佛教名刹扎什伦布寺、夏鲁寺、纳塘寺、萨迦寺、绒布寺、觉囊寺、白居寺及江孜宗山抗英战场遗址、帕拉庄园旧址等,为该地区主要人文旅游景观。

白居寺:吉祥轮乐寺

白居寺位于宗山脚下,海拔3900米。藏语称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乐寺”,白居寺是汉语名称。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白居寺兴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其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保存完整的大型建筑群,因而有西藏塔王之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萨迦、噶当、格鲁三派共居的江孜白居寺大殿--共三层。一层大经堂内挂满各种唐卡,唐卡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据载,铸造这尊佛像,用去二万八千斤黄铜。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道果殿、罗汉殿和回廊等。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该殿主供文殊菩萨,侧供白度母,传说在这里用白度母的背包击背,能祛病强身。无量宫殿、上师殿和金色空行母殿位于大殿第三层,内有八根立柱,四壁绘满密宗坛城壁画。大殿布局参照佛教坛城的样式。

扎仓--白居寺的独特之处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寺内共有十七个扎仓,分属萨迦、噶当和格鲁三个教派,这也是白居寺的独特之处。

菩提塔--藏语称为“班廓曲颊”,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名字中表达了塔的位置,又名“十万佛塔”,是白居寺的标志。建于公元1436年,相传为布顿大师所设计,集中了各塔之所长。此塔共13层,直径62米、高42米,由十三层石阶、塔基、塔腹、塔瓶、十三天、宝盖及金幢等几个建筑单元组成。全塔绘塑诸佛菩萨画像近三万余身,不愧为“见闻解脱十万佛塔”的美誉。另外,寺院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融合了西藏、印度、尼泊尔和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

十万佛塔的落成纪念日,正是释迦牟尼诞生、圆寂、涅磐日的“萨噶达瓦”节。因此,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信众云集,喇嘛诵经,是白居寺最为重大的节日。

允许游客在十万佛塔内拍摄,但须缴纳一定的费用。从十万佛塔塔西的入口进入,可以沿楼梯一直到塔顶端,在塔顶可以俯瞰江孜城。

萨迦寺:第二个敦煌

萨迦寺是很值得专门前往观赏的地方。因为寺中的艺术珍品浩如烟海,文物价值非常高,因此萨迦寺还被称为“第二个敦煌”.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奔波山的南坡上;而南寺则建在重曲河南岸的平原地带上。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寺,建于1073年,由萨迦派的创始人昆·贡觉杰布创建北寺,成为萨迦教派的主寺。萨迦在藏语中的意思为“灰白色的土地”,即北寺所在的奔波山的颜色。当年北寺的规模宏大,建筑物依山而建,连绵逶迤。然而,如今北寺已经尽毁无遗,仅留断壁残垣,默默诉说当年的恢弘气势。

萨迦南寺兴建于1268年,由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下旨修建,经历代弟子扩建,才达到了今天的规模。萨迦南寺拥有两圈城墙,外围还有护城壕沟,沟中有水,如同护城河,城墙上有垛口,四角还有碉楼,看起来就像一个完整的城池。

萨迦寺的城墙上除了常见的紫红色外,还有黑白两色,这是萨迦派的重要标志。红色象征文殊菩萨,黑色象征金刚护法神,白色象征观音菩萨。三色成花,因此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拉康钦莫”是南寺的主体建筑。殿内有大柱四十根,中间的四根尤为粗壮。关于这些柱子,萨迦地区还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要数“元朝皇帝赐柱”的故事了。据说当初八思巴在元大都任职,元朝皇帝知道他想回西藏修建庙宇,便选了一根直径四尺的大柱赐给他。但是,这么大的柱子根本无法运回。可当他回到西藏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那根大柱竟然漂浮在重曲河上。当然,这样的故事并不可信,但依旧可以看出当时八思巴同忽必烈之间的密切往来。

“欧珠拉康”在南寺的建筑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十一座萨迦法王的灵塔都安置在此。在“欧珠拉康”的后殿,还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题材壁画,记录了西藏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萨班与阔瑞的会晤。

作为“第二个敦煌”,萨迦寺绝非徒有虚名。寺内的元代壁画总计有上万平方米,以萨迦法王像河曼陀罗最有特色。寺内保存的珍贵文物众多,诸如元代中央政权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等。萨迦寺的藏书浩瀚惊人,不仅有罕见的用金粉、朱砂抄录的甘珠尔、丹珠尔和贝叶经,还有上万卷有关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典籍。

宗山城堡:抗英遗址

如果你看过《红河谷》,那你必定对这里有印象。在影片的结尾处,藏族军民誓死镇守的地方便是宗山城堡。在现实中,宗山城堡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至今此处仍保留着1904年江孜军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抗英炮台。

1903年,英国军队从亚东春丕谷偷偷越境,于1904年4月占领了江孜。江孜军民紧急组织起了16000人的部队,在高峻的宗山上,凭借土枪、大刀和弓箭死守城堡。当时,英军使用的都是先进的新式武器,而江孜军民仍然誓死抵抗,在宗山上坚持了8个月之久。直到后来山上弹尽粮绝,守军与英军展开了肉搏,直至所有人跳崖牺牲。

如今,在城堡前竖立起一座高耸的纪念碑,表达后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帕拉: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庄园

帕拉庄园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庄园。如果你想看看旧西藏贵族过着怎样的生活,不妨到帕拉庄园看看,那里可是活生生的标本啊。

帕拉家族的崇高地位仅次于达赖家族,为西藏贵族中的五大“第本”之一。奠定帕拉家族地位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五个噶伦(旧西藏噶厦政府最高世俗行政官员)。伴随着政治地位的确立,财富也因此更加剧烈地积累。该家族在20世纪时,终于跻身于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家族的“第本”家族序列。

帕拉庄园原址位于江孜的江嘎村,1904年英军入侵后被焚毁,战争结束后帕拉家族在江孜城4公里外的班久伦布村重建庄园,并在之后不断扩张,达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

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庄园主帕拉旺久参与叛乱并外逃,空留下偌大的一个庄园。在人民政府的多次维修和保护下,帕拉庄园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庄园的主体楼高三层,红墙金顶,在蓝天之下分外耀眼。屋内共有房间57间,装潢考究,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甚至还有一间麻将专用的大厅。

如今我们可以看见的不仅仅是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连主人当年留下的金银玉器、名贵食品、进口酒、裘皮大衣都一应俱全。当年的生活场景逼真再现,仿佛主人从来就未曾真正离开,只不过外出度假了而已。

但走到庄园内农奴居住的房屋时,仍会叫人震惊不已,如此拥挤、阴暗、低矮,如同牢笼,同刚才的豪宅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拉姆拉错:“吉祥天母”

人们心中的圣地“圣母湖”是藏传佛教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湖泊。“拉姆”在藏语中意为仙女、女神。拉姆拉错相传是藏民十分敬仰的班丹女神的寄魂湖。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从海拔5100多米的雪峰上俯看,峻峰环抱,圣湖犹如一面头盖骨形的镜子,镶嵌在群峰之中。据说,圣湖具有能呈现每一个去朝拜神湖的人的前、今、后“三世”的神力,只要虔诚地向湖中凝望,圣湖就能为朝圣者显示出各种景象。作为达赖喇嘛的保护神“吉祥天母”的灵魂湖,圣湖观影成了重要的宗教仪轨,西藏历代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都是在圣湖的启示下寻找到的,而且每代达赖喇嘛都要到圣湖朝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