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乘着火车游西藏
7475900000012

第12章 文化之旅--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处寻源(2)

整个圣湖景区,平均海拔3500米,比邻桑日、曲松、加查3县,形成一条环行的徒步线路,全程300多公里,车程约5天左右。沿线都是在高山谷地里行进,全年平均气温8度。有结拉雪山、布丹拉山、那玉河谷、沃卡温泉、色吾温泉等自然景观,山势峻奇,风光绚丽。

沿路会经过拉加里宫殿、一些古寺庙等古老建筑。同时是一条集风光、人文一体的徒步路线。每年藏历4月15日是圣湖的开光时间,也是观赏圣湖的开始。6月初至8月底是比较理想的旅游季节。

琼果杰寺海拔4350米,是圣湖之发端。据说这里的地形呈八瓣莲花之形,草原曾盛开13种吉祥花朵,是有3条圣河4座神山的福田妙地。原来的规模很大,圣迹众多,文革后已经没落,但仍有很多的信徒前来朝拜。琼果杰寺和建于明代的格鲁派达布扎仓寺,都是朝拜拉姆拉错的必经之处。

泽当有到加查的班车,早上发车,原是隔天一班,票价约50元,拉姆拉错在距加查县城约55公里的崔久乡境内。去琼果杰寺和拉姆拉错神湖,目前只能租车前往。

去拉姆拉错有两条路线:一、在加查县包车去崔久,先游览琼果杰寺,约200~300元,新修有圣湖公路到此。在接近圣湖的地方,一排黑色的玛尼石柱十分醒日,旁边是传说中班丹拉姆的宝座,挂满了白色的哈达。请向导带路去拉姆拉错,20~30元即可,徒步4~5小叫可到湖边。二、在桑日包车去沃卡,约200~300元,到沃卡后在当地租马和请向导约30元/天,徒步2天半左右可到达拉姆拉错。

山南地区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泽当作为藏民族的发祥地和藏文化的摇篮,在西藏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说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高原人类的美丽神话故事,就发生在泽当。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建筑--雍布拉康是西藏宫殿式建筑的雏形。西藏的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是桑耶寺,其建筑是西藏独一无二的。雄韬伟略的一代藏王松赞干布,最初也是在山南建立都城,统一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后来才迁都拉萨的。历代赞普去世后都回到山南安葬,形成了现在西藏区内最大的吐蕃藏王陵墓群。山南有西藏历史上诸多的“第一”,在源远流长的藏文化历史长河中,被奉为永远璀璨的明珠。

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宫

它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始建于公元前100年,是藏族人心中的圣殿,是转经的必到之处。距泽当8形如碉堡的西藏第一宫公里远的雍布拉康,矗立在扎西次日高高的山顶上,凸起如碉堡式的建筑,显得气势不凡。“雍布”就是“母鹿”的意思,因为小山的形状极像母鹿的后腿而得名。传说在很久以前,在雅砻河谷游牧的人们,一天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很特别、英姿飒爽的小伙子。于是长者便派出一些聪明的巫师教徒前去盘问这小伙子的来历,这个小伙子用手指指天并不说话。这些人就以为小伙子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非常兴奋和推崇,前呼后拥地把他扛在脖子上抬下山来。人们一致推举他为部落首领。这就是后来“吐蕃”部落的第一位领袖。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藏语“聂”是“脖”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主”.从此,历史上把藏王称为赞普。从赞普开始(公元前237年),到吐蕃王朝建立,一共传了32代。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这里一直是部落首领居住的宫殿。

到了第28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的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当时无人能懂就把它们作为圣物供奉起来。许多年以后人们才识出密宝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大家才知道其实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后来,五世达赖把雍布拉康改为黄教寺院,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磨损和历代的维修,雍布拉康原有的建筑已保留不多,二层的佛殿为松赞干布时期所建,三层为五世达赖时期做过修复。1982年又大规模地维修过一次,如今宫殿的外墙色彩仍然艳丽。现一层大殿中主供三世佛、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及大臣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的立像。二层供强巴佛、莲花生、宗喀巴等多尊造像,据说与布达拉宫帕巴拉康的主供观音是同时代的。四周墙上绘着精美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浓缩了西藏的早期历史,最著名的要数靠左边的一幅聂赤赞普的故事。雍布拉康的最高处是一座方形高层塔楼,据传文成公主入藏的第一个夏天曾在此居住。站在塔楼凭高远望,四野雅砻河谷风景俱在脚下,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赏心悦目。

桑耶寺:西藏第一寺

桑耶寺虽然稍晚于大昭寺建成,但它却称得上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庙,因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次向印度派出的七名贵族子弟,学经归来就被安置在桑耶寺传法,它是西藏拥有僧侣团体的第一座寺庙,据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曾在这里住过。因此,桑耶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值得前往一游。

桑耶寺于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吐蕃王赤松德赞24岁时)开始修建,初建时,由莲花生大师测定寺基,寂护大师主持设计,赤松德赞主搞奠基,以印度著名寺庙乌达波为范本。建立主殿后,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个宏伟的古代建筑群,整个寺庙处于一个团城般的围墙中。

桑耶寺建筑群以佛经中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主殿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分布的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周围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

桑耶寺

主建筑群主殿(多吉德殿)占地4900多平方米,由中心大殿和周围回廊两大部分构成,殿堂的结构和殿顶装饰为梵、汉、藏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回廊的东、南、北面有三个大门。东面正门雄伟壮观,门楼顶上左右饰有经幢,檐下悬挂巨幅“鲜布”,左右墙上饰有象征吉祥富裕的浮雕“扎西达吉”

(左边的浮雕是法轮、奶桶、扎西德勒、五谷、海螺、仙草、糌粑和青稞;右边是宝伞、双鱼、海螺、莲花、吉祥结、法轮和经幢)。

此外,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上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记载,这口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

昌珠寺:西藏第一佛堂

昌珠寺位于泽当镇南郊外2公里的贡日山南麓,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是吐蕃时期西藏第一座佛堂,更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昌珠”,在藏语中意为鹰和龙。传说,文成公主初入藏时,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域的地形极似一仰卧的罗刹女,极不利于吐蕃王朝立国,须在罗刹女的心脏和四肢建庙以镇之。于是昌珠寺便屹立在了罗刹女的左臂上。而另有一则传说则说,建寺前此地乃是一个湖泊,湖中有恶龙作乱,被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因此将这座镇妖之寺取名为“昌珠寺”,也是为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的善行。

昌珠寺由大殿、转经围廊、廓院三部分组成,共二层,砖木结构,主要建筑是措钦大殿。大殿底层供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世音的塑像;二层殿名“乃定学”,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莲花生佛像。

西藏第一佛堂

昌珠寺据说昌珠寺在建寺初期,曾有一尊能说话的度母像供在主殿里。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内,至今还仍保存着一个土灶,上面还放有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曾使用过的一个陶盆。“托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谢谢”或“感谢”,所以该名意味深长。

由于传说莲花生大师和米拉日巴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过,现修行地遗址仍存,所以昌珠寺一带仍为许多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

提到昌珠寺,就不得不提到它那声名远扬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这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这幅用珍珠串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是在元末明初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此外还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它与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平时游客稀少时不开放,需要去找管钥匙的人将门打开。

青瓦达孜宫:战略要塞

青瓦达孜宫位于琼结县城北面的青瓦达孜山上,距泽当镇约有30公里,是早期吐蕃赞普的宫殿群。

据藏文史籍记载,青瓦达孜宫始建于吐蕃第九代赞普时期,其后的五代赞普也分别在此建造宫殿,宫殿之间有城墙相连接,这六座宫殿统称为“青瓦达孜宫”.为了抵御外敌,又在宫殿周围修建了城墙和碉堡。自第九代赞普以后的历代赞普就居住在这座宫殿里,直到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迁都拉萨。

青瓦达孜宫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堪称战略要地。现已不见旧日宫殿的辉煌,仅剩下残垣断壁,只有宫殿遗址及连接几座古堡的古城墙遗址尚在。在青瓦达孜山南端的石壁上,有两处规模较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但是字迹大多已经斑驳不清。

昌都地区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北部,地形复杂,境内高山耸立,峡谷幽深,江河众多,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昌都气候多样,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干湿季明显,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风。横断山脉地区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东南部地区气候的典型特征。

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不仅山川秀美,人文景观也异常丰富,著名的茶马古道沿线景点最为集中。这里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的第一寺强巴林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噶玛寺,除藏传佛教的寺院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

丰富逼真的八宿嘎学岩画

八宿嘎学岩画位于八宿县城以西5公里的巴冬村牧场上。画面反映了藏族先民的原始狩猎生活。岩画形象简洁逼真,内容丰富多彩。

整个岩画均在一块巨大岩石上雕凿而成。岩画内容有人物、动物、日、月、佛塔以及藏文字母等,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场景,岩画也反映了佛教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这处岩画是昌都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早期岩画群,为研究八宿一带早期的藏族先民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从八宿前往巴冬牧场,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骑行约需一天方可到达。

被誉为藏东第一寺的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

昌都强巴林寺的铁棒喇嘛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

强巴林寺是藏东地区的第一大寺,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它的活佛是帕巴拉格列郎杰。据史书记载: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曾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公元1444年,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费时数年,修建了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的主要建筑保存十分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

来自石器时代的卡若文化遗址

“卡若”,藏语意为“城堡”,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若村,东靠澜沧江,南临卡若水,海拔3100米。

卡若遗址是西藏首次发掘的,规模较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文物种类繁多,古文化堆积层丰富,被考古界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公认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

此遗址于1977年由昌都水泥厂工人在施工中发现。1978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进行了首次试掘。1979年5月至8月,相关单位联合组成了卡若遗址考古队,进行了正式发掘。目前已经发掘出房屋、石墙、圆石台、石围圈、灰坑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近万件的石器、骨器、陶片、装饰品等。

卡若遗址的时代,应属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类物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学会了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开始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动物饲养,卡若遗址出土的东西基本具备这些特点。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也有磨光石器,种类较多,有的石器,特别是磨光石器,用玉石制作,打磨得极为精细,这说明当时生产和工具制作的技能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出土的装饰品中,有用玉、石、骨等制作的环、珠、镯等,这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懂得打扮自己。

卡若遗址的房屋建筑,据初步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木结构的草泥墙建筑,另一种为半地穴式的卵石墙建筑。从村落布局看,当时居民的居住区域已有一定规律,而村落布局除房屋外,还有石铺路、石墙建筑、窖穴等,说明居住者在努力改善居住条件。

卡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粟粒和谷灰,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原始的种植业,已经知道选择适应性能良好、抗逆性很强的粟来种植。

卡若遗址的文化遗存面积大,保存情况好,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地方性强,是西藏地区正式发掘的第一处遗址,也是西藏高原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神圣的德青颇章神山和类乌齐寺

德青颇章神山,俗称“类乌齐”,在藏语中为大山的意思,由山名演变成地名,这就是类乌齐县城名字的由来。

该山位于类乌齐镇旁,距县城30公里。德青颇章山,当地藏民视为之“神山”.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远近藏民穿上节日盛装,背上糌粑、牛羊肉和青稞酒,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朝拜神山。

对于一般游客,德青颇章神山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去处,这座神山山势不高,适合于徒步旅游。这里处处山清水秀,林间溪水潺潺,枝头鸟儿鸣叫,置身其中使你不知疲倦。如果赶上当地“仲确节”(藏历六月十五日)来同当地藏民一道转山的话,不但能了解一些风俗民情,还能拍到不少好看的照片呢。

位于类乌齐县城以北约30公里的类乌齐镇,背靠德青颇章神山,面临色曲河,四周雪山环绕,风景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