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7518500000035

第35章 上善若水,醇厚雍容的修身之道(3)

一个人到了生死紧要的关头所爆发的力量是我们一般人不可想像的。俗话说,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上房,正说明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在能量未被开发出来。

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你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美国博士罗伯·舒乐在1989年大胆发表宣言:“我要为美国建造第一座水晶教堂。”他的同僚却都认为他一定是疯了,但他却自信地说:“无论需要多长时间、多少金钱,只要我去做,没有做不成的。中国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不也是这么回事吗?”经过几年的努力,罗伯·舒乐终于在1993年在墨西哥城建立了一座水晶教堂。他高兴地笑了,那笑里透出一股自信与艰辛。

罗夫·华多·爱默生说过:“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不能每日凌越一个恐惧,便从未学得生命的第一课。”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引用了英国政治家文斯顿·丘吉尔的一段话: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在遇到危险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

如同相信地球是圆的一样相信自己,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气势,是一种境界。当桑地亚哥接连87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却被它牵着在大海里游荡多日,身心都被它摧残得几乎彻底破碎了。但是老人却说了让我们永久难忘的一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正是因为“老人”自信的人格魅力吗?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位非常自信的人。当他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笔伐。可是,爱因斯坦相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笔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为人们所熟知。如美国的Amway(安利)、雅芳、欧莱雅等知名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它们的口号是:“你说你行你就行!”Pepsi(百事可乐)也不失时机的请“大牌”们上阵出新,引得人们声声叫好,他们的口号是:“突破渴望就要赢!”McDonald(麦当劳)的口味也不断更新,产生了量的变化、质的超越,并在全球121个国家开了超过3万家餐厅,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店,他的巨大黄金拱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最熟知的世界品牌之一,他的口号是:“我自信,我成功!”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信不等于成功,但是没有自信的人成功的机会就微乎其微。本来快要到手的成功机会也会失去。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你相信你拥有无尽的潜能,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成功,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只要相信我们的智慧,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圆满地解决所谓的难题。相信自己,人生终将辉煌。也许自信者会被有的人看成狂人,我们也不能否认自信在有的人那里会成为一种偏执,听不得不同意见,“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固执一端,死守一隅,故步自封的状态不是自信。自信者应该是矜持而不偏执,有个人主见,不与世沉浮,随人俯仰,善于沟通,善于借助外力。我们必须清楚,自信不是自负,自信不是自大,自信不是自恋,自信不是飞蛾扑火般的轻率,也不是蚍蜉撼树般的狂妄,更不是螳臂挡车般的不自量力。自信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冷静审视,是对环境的理智判断。

自信不是骄傲,自信是自我良好素养的体现。做自信的人,做成功的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审清形式看清自己

【道者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章》

【智慧细语】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就需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韩非子·喻老》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先生劝说道:“国王要攻打越国理由是什么啊?”庄王说:“越国政治败坏兵力弱小。”杜先生说:“我很担心。人的智慧就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却不能见看自己的睫毛。国王您自己的兵就败给秦国、晋国了,丢失土地好几百里,这是因为兵弱;庄跷在国内成为强盗,但是我们的官吏没办法制止他,这是由于政府管理混乱。国王您的弱和乱不在越国之下,却想征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啊。”楚王于是打消了想法。

由此可见了解自己的困难。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杜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韩非通过这个事例说胆老子“自知者明”。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有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知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有了自知,一个人才能对自己的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关系、家庭、社会背景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把握自己的人生旅途,人才能得到自信,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的才能充实。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象别人说的那样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还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总是在理想中生活,做人、做事好高骛远,夜郎自大。有的大学毕业后,想选一个较好的职业,这无可非议,但是你要有自知之明,你要真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选,可是现实中有多少大学生因理想远大而在继续失业,又有多少大学生因选不对自己的专业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感到痛苦;有的在单位工作这山巴望着那山高,在好单位工作不知足;还有的不顾自己的现实和周围的环境,一味着追求“进步”,再上一个台阶,逢风就是雨,见缝就插针,一心一意想当官,从中施恩行贿,到头来鸡飞蛋打,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切还因贪污、行贿、受贿触犯了刑律。这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做人做事上,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饭,不知道自己能吃几个馒头,弄不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只有“自知”,才可能知其该做不该做,怎么去做。只有明白自我,才能悟出做人不走弯路的道理。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而修炼而得到的一种素质,只有自知之明人生才能进入可贵的境界。

人不仅要学会自知,还要能做到知人。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作为领导在选拨人才方面。中国古代就有”伯乐相马”的说法,唐代著名学者韩愈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不有,”其意是说,人才是常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识才的明君贤臣,人才也就埋没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及以后历代王朝任用贤才,主要靠朋友成贤臣的推荐,也有自荐的,如”毛遂自荐”,”吴起杀妻求将”等。而鲍叔牙推荐管仲的故事最让人印象深刻。

管仲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等到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就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这些成绩全靠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作买卖,分利润时,都是取大部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业发展不顺利我也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部条件不具备。我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而是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君主。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挂念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死了,我却忍受囚禁的屈辱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在意小节,在意的是能否平定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官职置放在管仲之下来辅助他。后来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作官,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而且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就连司马迁也说:”天下人不太赞美管仲的才能,反而多半赞美鲍叔牙的“知人”,而两人的知己之交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永不言弃,坚持到底,风物长宜放眼量

【道者说】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虚无第二十三》

【智慧细语】

少言寡语,是顺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不衰,何况人呢?所以遵循大道的人,就能与大道合为一体;修养德行的人,就能与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失德的人,就能与失道失德合为一体。与大道融为一体的人,大道会帮助他成功:与德行融为一体的人,德行也会帮助他成功:失道失德的人,大道也会听任他走向失败。诚信不足的人,就会有人不信任他。

飘风,即飓风,又叫台风,台风在夜里比较大,所以在夜里来的台风最可怕。但台风过境不会超过二十四小时以上的,最大的风速中心不过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会整天吹的。无论如何强大的台风,到了中午,都会减弱变缓慢一点。故说任何飘风,都不会终朝不变的,就是说正午十二点左右就会变弱。

骤雨,是夏热季节的大雷雨,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多三小时,超过三小时就不得了,就可能涨大水。所以夏天的大雷雨,只是一刹那,不会下一整天的。而且雷雨一来,一定是连续三阵——今天、明天、后天——大多是三天连着的,但每天雷雨的时辰,都会渐渐向后延,而且雨量也会慢慢减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会过去的,艰难困苦不会长久地存在,一个人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沮丧,不要气馁,要知道风雨之后就是彩虹。

是啊,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不如你意的事情,对于生活中的琐事,我们大可不必介意,我们虽有失望,但是还有无限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辩证地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凡事最终总会有个了结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毛泽东的《赠柳亚子先生》)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面对挫折、苦难,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要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而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要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