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变化无常,难题也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调整心态。对变化的反应,比变化本身更重要,怎样调整,就看你怎么想了。即使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但我们应该具有控制自我反应的能力,使自己不去被琐事困扰,把大多数精力放到主要问题上或问题的关键处,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要想将不如意化解,最终变为如意,只能靠自己。佛家说:色即是空。道家说:无为而为。这些都是指心态,只要你的心态好,无论怎样的事,你都能够坦然自若,这事也就不成其为事了。在别人看来是不如意的事,对你也就没啥影响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过于执著一切外在的东西,追求应该适可而止,用平静的心去对待人生的一切,才能让烦恼远离。
有人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而后一种德性比前一种更伟大一些。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飞黄腾达日,也有潦倒落魄时。这就要求你宁静、平和,淡然处之。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人生自有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不过,再长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有天亮的时侯。逆境中不用怕!挺过去,迎接你的是一片蓝天。
曾国藩说过:君子处顺境,兢兢业业,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困境,也兢兢业业,常觉天之厚于我,其实并非真厚也。而是与更困难的人相比,才觉得优厚的。古人说处困境看不如我者,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清朝末年,曾国藩奉命攻打太平天国,可是屡战屡败。在上奏给皇帝时,他却把这四个字换成了“屡败屡战”。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以后,被他不屈的斗志所感动,不再追究屡战屡败的罪责,仍旧委以重任,曾国藩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屡战屡败”让人觉得很消极,而屡败屡战则让人感觉很积极,表明他虽然屡次失败,却仍然充满信心,战斗不息。“屡败屡战”表明了做事不管最终能否成功,都会坦然面对的态度。我们的学习也需要这种精神。
在顺境中宜创业,是一般人都懂得的常识,然而在逆境中开始自己的事业则需要独到的眼光和相当的勇气。逆境的涵义广泛,包括个人的病痛,事业的不顺,乃至国家经济萧条。然而,无论何种逆境都只是相对的,成功的人往往可于逆境中崛起。
26岁时。查梅尔斯还流浪在街头,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睡在收容所,或是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委屈一宿。然而,48岁时的他已是一家拥有3500万美元资产公司的董事长。
1977年,曾一度堕落的查梅尔斯发誓要让自己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他在一家小电子公司里找到了工作,负责销售打印机色带。他读了很多销售技巧方面的书,听了很多具有发创造性的讲座,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工作。一年后,他就成为了公司中销售业绩最好的员工。
第一次的成功大大激励了查梅尔斯,他想获得更大的成功。查梅尔斯坚信他能够比他的老板干得更好。于是他带着这一年多积攒下来的7000美元,租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但是这次创业几乎成了一场灾难。
查梅尔斯回忆说:“其实当时我根本没有准备好,而且我也不懂如何经营一个公司。我在公司运营上的开销太大了,每天都担心公司能不能支持下去,后来我甚至没有勇气给客户打电话。不到几个月,我就用完了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1200美元的债务。”
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他决定重新开始。他把新公司建在一个租金便宜的小公寓里,只有一副桌椅和一部电话。他鼓励自己说:“失败不会是我惟一的选择!”
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他有了很多心得,公司取名为“欧姆尼电脑制品公司”,欧姆尼与一本杂志和一种汽车的名字比较接近。查梅尔斯说:“当我告诉人们,我是欧姆尼电脑制品公司的杰瑞·查梅尔斯时,他们会以为我来自于一个大公司。”
他打算经营的产品就是他以前销售过的打印机色带,因为这样他会更有把握。由于当时生产计算机配件的公司并不多,他迫切需要找到专门生产打印机色带的厂家作为自己稳定的供货商。查梅尔斯翻看了电话号码簿和大量的工业杂志,从里面挑出几家有可能成为商业伙伴的公司,分别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其中一个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初次创业的小伙子,他们正好互相需要:一个产、一个销。
查梅尔斯是个精明的商人,当他敲定一桩生意时,供应商一般会给查梅尔斯40天的付款期限,而查梅尔斯则只给自己客户30天的付款期限,于是他的公司资金流动性很好。查梅尔斯非常注重现金流量,除非必要决不多花一分钱。平时消费也尽量使用信用卡和支票。最初五年里,查梅尔斯每周只给自己200美元的薪水。不超支、不冒险的原则,使查梅尔斯很快还清了贷款和债务,并搬到了更好的办公地点。
查梅尔斯在管理上也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他的雇员中有许多是和他有相同经历的人——曾是街头醉汉或是康复中心出来的瘾君子。但查梅尔斯认为正是这些人才有极为强烈的成功欲望,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他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甚至还借给他们钱帮他们买房买车。当然,查梅尔斯对他们进行小型的心理素质测验,以保证雇员的确是可塑之材。于是,他的销售人员竞争力很强,留用率也很高。
目前,欧姆尼公司不仅能销售,还能制造产品,他们能够制造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和激光年印机的硒鼓。查梅尔斯还成立了一个电讯研究中心,正打算开拓网络市场。
从流浪汉到董事长是个相当极端的例子,是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是完全抛弃害怕失败的决心,使查梅尔斯在逆境中充满了动力。虽然他失败过,将来也还可能失败,但对成功的渴望必然使成功女神青睐他。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积极的心态、必胜的信心,还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生旅途中,在每一个积极行动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只有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断自我鞭策、自我激励,才能战胜自己、战胜困难,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刘邦几乎是每战必败,但是垓下一战,却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而建立了汉朝。如果几次失败过后,不敢再与对手交战,成功又从何而来?
面对很多的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懦弱的人会哭泣、浮躁的人会抱怨、聪明的人会藐视、勇敢的人会去征服。我们应当戒骄戒躁、藐视困难、征服困难、永不放弃,书写属于我们自己,同时也属于我们的父母,属于我们的朋友的美好未来。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贪得无厌难善终
【道者说】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智慧细语】
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可以长久行进。
什么是知足?那得从需要谈起。鹪鹩在森林里筑巢,需要的不过是一根树枝,偃鼠到河边饮水,不过是喝饱肚子。夏天人们不穿皮衣,不是因为爱惜,而是由于温度对于身体足足由于了;冬天不用羽扇,不是因为节俭,而是由于清凉对于人的需要来说已经够多了。耕田种粮食,养蚕织布做衣服,自己生产衣服和食物已经够养身了,那么天下的财物就是多余的了,就像口渴了,到河里去喝水,喝够了,就不会再羡慕河里的洪流了。维持人的性命只要有普通的食物衣服就行了,不一定非要酒肉罗绎不可。知足的人,即使在田间耕作,穿粗布衣服,和豆子汤,难道就不能悠然自得吗?不知足的人,即使得到天下的给养,给他所有的财物,他也不会满足。知足的人不求身外之物,不知足的人,身外之物无所不求。无所不求,所以总感觉到不满足;无所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感到满足。心里知足时,自己拥有的财物常常有余;贪心大的人,则常常感到自己的财物不足。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从前秦惠王想伐蜀国,苦于不知道入蜀的道路,于是他让人刻了五头石牛,并在牛的屁股后放上金子。蜀人看见了,以为牛能屙金子。蜀王派出强壮的力士开山辟路,把石牛弄回蜀国。道路开通了,秦军随后攻进了蜀国,蜀因此而灭亡。唐太宗为此深刻指出:“主贪,必亡其国;臣贪,必亡其身。”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这是古代许多先贤圣哲教给人们的一种处世哲学,秦惠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几千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老子是睿智的,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辩证法。
《汉书·疏广传》中有这样的故事:疏广少年好学,通晓《春秋》。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他被选为少傅,几个月后升职为太傅。后来他的侄子也被选为少傅。两人共同做太子的师傅,在朝廷中非常荣耀。在两人的教导下,太子长到十二岁的时候,已经通晓了<<论语>>和<<孝经>>。疏广就对他的侄子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现在我们的官职已经做到了二千石,官已经做成了,名声也确立了,如果现在不激流勇退,恐怕以后会后悔的。不如咱们叔侄俩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后来皇帝恩准了他们的请求。疏广回到家里以后,整日与自己的族人朋友宾客饮酒快乐。还总是催促家人把黄金卖掉用来准备酒食。后来,疏广的一些子孙私下里托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兄弟老人告诉他,希望疏广君多买些田产房舍,为子孙们留些基业。疏广就对来转达子孙们意思的人说:”我并不是不顾念子孙。我考虑家里有一些就的田产,子孙们辛勤劳动,足够衣食了。现在如果给子孙们多余的田产,只会教他们懒惰懈怠。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多,就会损耗他们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财产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人是大家怨恨的对象;我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子孙,更不能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另外,这些金钱是皇上给我养老的,所以我才会与族人朋友共同享受,来度过我的余生,这不是很好吗?”族人知道后都心悦诚服。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疏广是一个智者。他认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他在他们叔侄俩被朝廷赞赏,而太子已经长到十二岁,通晓<<论语>>和<<孝经>>的时候,也就是在自己和侄子的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激流勇退,告老还乡,落个衣锦还乡,颐养天年的好的结果。作为一个知识渊博之人,历史上的许多惨痛教训他应该都很清楚。仕途官场,险恶之地;君王之侧,祸福难料。他明白太多的为人处世之理。所以他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事实确实如此知道适可而止,激流勇退的道理,就不会在为君王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之后为君王所杀。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文种同为苟践的谋臣,二人却有不同的结局。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在越国战胜吴国之后,激流勇退,携西施归去,畅游山水之间,最终成为一代巨贾。而文种却不听范蠡要他归隐的劝告,等着越王苟践的封赏,最终落得个被苟践赐死的下场,燕国客卿蔡泽劝告秦相国范雎的话更为经典,他说:”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戮辱而身全者,下也。”唐代杨元琰谈到自己的保身之道时,也说:”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然而也有不知进退的人,能善始而不能善终,最后用生命来验证老子的这句名言。明代开国宰相李善长,以参加淮西农民军开始其政治生涯,辅助明太祖开国立业,自己也身爵上公、位次人君的人,最后以七十七岁的高龄被逼自杀,尽管他的结局与朱元璋的猜忌滥杀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观其生平的所作所为,即使他生在一个更为开明的皇帝治下,也难逃一死。他终究不如张良、刘基等人更善于谋身。
这样的例子让人感叹。看看今天的一些运动明星,世界冠军,有些非常明智,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激流勇退,从而落得全身而退的美名。而有些运动员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往往是在自己已经过了事业鼎盛时期而最终饮恨赛场,在自己遗憾的悔恨和观众同情的泪水中无奈的离开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