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7518500000007

第7章 逍遥自在,知足为万福之本(3)

“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好,你被录取了。”

学会努力克制,就要有坚定的目标。风云变幻我自岿然。只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岔路便分不了你的神,你也不会转来转去,在人生的岔路口花时间精力去判断,你只要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就可以了。

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永远从容,因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知道怎样平衡生活中紧急的事和主要的事,他不会手忙脚乱,左手做一件,右手做一件,像在耍杂技,但一件事都做不好。他知道,该阅读的时候,像手里的文字就是上帝,小狗再可爱,也是魔鬼,不可理喻。

如果你能够克制自己,你的努力便永远指向成功的方向,不管成功的路多么崎岖漫长。

你要是今天自我克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种自制的功夫并不难为,慢慢就可以习以为常;因为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从人们心里驱逐出去。

自我克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切美德的根本体现便是人的自我克制。如果一个人仅由本能和激情来支配,那么他极易丧失道德上的行动能力和良心的自由,他就会沦为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奴隶。由于有道德戒律和自我克制,人才能抵制本能的冲动,也正是通过抵制本能的冲动,人类才把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是自我克制能力区分了纯粹的物欲生活与道德生活,也是自我克制能力构成了所有高尚品德的主要基础。

如果不够坚决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不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人类的灵魂就会被欲望的魔鬼所控制,看看拉斯维加斯那些赌红了眼的赌鬼,再看看那些因为痴迷于不劳而获最终锒铛入狱的恶棍,还有那些因为酗酒甚至吸毒而妻离子散的流浪汉……所有这些人,都枉活一世,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就不属于自己,使他们失去灵魂的正是不加克制的欲塑。

容所不容,忍所不忍,及他人所不及

【道者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智慧细语】见识广博的人胸襟豁达不与人争辩,见识短小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大智广博豁达,小智精细苛刻;大言气焰凌人,小言论辩不休。

赵州禅师的寺院里,来了一位王公大人,与禅师谈了一会儿,禅师坐在禅床上抱歉地道:“我现在年老体衰得厉害,接见客人时,没力气下禅床啦!”王公大人一点儿都不以为意,反而对他更加尊敬。

隔天,王公大人又派位将军来传话,赵州禅师便下床去接待将军,侍奉在左右的小和尚怀疑地问:“昨天大人来,师父不下禅床,今天派将军来,为什么须下床应对呢?”

禅师笑笑说:“这不是你们能明白的。第一等人来访,我就在禅床上迎接;中等人来访,我就要下禅床迎接;未等人来访,我就得走出大门去迎接。”

赵州禅师的话,与世俗的想法恰好相反。一般人觉得对愈权贵的人愈逢迎阿谀,才愈有好处可得,但其实赵州碑师是深明“大知闪闲,小知间间”的道理。

末等的人计较最多,最留意排场待遇,虚文缛节一样不可少,少了他便怪你。中等人有点自卑,对他仍需要礼数周到,让他面子十足,心中才会高兴。而第一等人,因为他光明磊落,无所标榜,无所营扰,无所求取,因此只须以朴实的面目真诚对待,便能让他悠游自在,坦然愉快!

天地何其广阔,我们实在无须做个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的“末等人”,胸襟豁达的“不争”,才是明智的处世态度。最丰满最好的稻穗,便最贴近地面。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是一门甚至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奥秘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斤斤计较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而有人活得很累的原因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计较,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斤斤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斤斤计较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他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他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他们交往,他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社交场合,我们不能不注意的一件事,便是对于他人言语的斤斤计较,永远避免正面冲突的言谈应该是豁达的智者所具备的素质。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你的一生失去更多的朋友。

“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更多支持我们的朋友。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

我们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水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你不妨替自己作这样的衡量……你想得到的是空虚的胜利,还是人们赋予你的好感?这两件事,很少能同时得到的。

你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你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是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

我们绝不可能用辩论使一个无知的人心服口服。

所以,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真正的胜者不是靠争辩来取得胜利的,过多的争辩只会失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一些人对什么事都看不惯、他们爱斤斤计较,认死理,因此对人过于挑剔。

生不带来,死则不随,名利乃身外之物

【道者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立戒第四十四》

【智慧细语】

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值得爱惜?生命与财富,哪个更为珍贵?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这里是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争夺财富还是重视人的价值,这二者的得与失,哪一个弊病多呢?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们提出的尖锐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对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对物质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会以身试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这个损失并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死于盛名之下,有多少人死在钱袋子里。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徒步外出旅行,他们穿行在一片浩瀚的沙漠里。天气炎热,走着走着,他们带的水喝完了。正在唇焦口燥之时,前面有一个人赶着骆驼迎面走来。骆驼上除了包袱外,还驮了两大桶水。两人如遇救星,赶紧上前讨水喝。那人说没问题,但这沙漠里的水比甘露还珍贵,得付费,20元一碗。胖子一听,说:“没关系,只要让我喝个够,我身上所有的钱都可以给你。”说完就径直走向水桶,拧开活塞,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而瘦子则说太贵了,在家里,一家人一个月用那么多水,水费也不过两三元。那人见他如此不爽快,就说30元一碗,瘦子张大了嘴说:“什么?”正想争辩,那人马上涨到40元一碗……瘦子一次次和那人争执,那人一次次地往上涨价,当涨到100元一碗的时候,瘦子出于愤怒,猛地回了一句:“老子不喝行不行?”那人见他如此说,也不再涨价了,这时胖子已经喝饱了,不能再喝了,他收了胖子的钱,赶着骆驼走了。胖子喝了水,周身舒畅,一鼓作气走了十多个小时,终于走出了茫茫沙漠。瘦子则因为焦渴难耐,步履艰难。太阳越来越大,他实在受不了,突然眼前一阵昏黑,倒在沙漠里,再也没有起来。

胖子出去以后,把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游记,命名为《胖子生死历险记》,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大把大把地收取版税,10万,20万……

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瘦子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人啊,在他的眼里,钱居然比生命还重要。

还是俗话说得好,名利是个无情物。有了名利,就会产生欲望。欲望膨胀,丧失理智,巧取豪夺的有之,杀人越货的有之,父子失和的有之,兄弟相残的有之,夫妻反目的有之,朋友绝交的有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因此,如果“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也就无所谓名利,没有了名利,大家也就不会产生欲望。

不论功名富贵,即使自己的四肢躯体也是上天赐给的,不论父母兄弟,甚至连天地间万物也和我同属一体。所以,人对事物的变化要看得透彻,认得真切,才可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才可以摆脱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的束缚。

一个人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对世间红尘要看得透彻,看得真切。只是,不追求名利,不等于不建功立业;看破红尘,是为了再入红尘;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是为了消除杂念,纯洁内心以成就更大的事业。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可能对自己的事业以及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才可能对他人奉献出自己真诚的爱心。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摆脱了功名利禄束缚、无私心杂念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什么不可解除的烦恼。

《菜根谭》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虽然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但千万不要忘了,英雄豪杰同样难过名利关这道坎儿。古往今来,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面对名利,心将何置?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近代名人曾国藩更是以“不忮不求”、淡泊名利而令人佩服。

曾国藩不为名利所困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节,他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他说:“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曾国藩身处功名又善处功名,他劝告人们说:“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他们被功名和利禄拴住了、卡住了、缠住了,终其一生都总是潇洒不了、轻松不了,更快乐不了。一般人都把功名和利禄看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大人生也就愈美妙,活得就愈滋润。其实,功名和利禄是一张用花环编织的网,只要你进去了,就没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如此患得患失,还怎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呢?

快乐随心,幸福随行,万物悠然

【道者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独立第八十》

【智慧细语】

让国家规模小一点,使人口数量少一点。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民众把生死看得很重,而不往远处搬家。虽然有船有车,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敌手布阵交锋。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吃着粗糙的饭菜,却觉得味道甘美;穿着兽皮树叶做的衣服,却觉得式样好看;住在简陋的茅屋洞穴里,却觉得安全舒适;保持古老的风俗,却觉得陶然自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生活得快不快乐,不在于他的物质丰富不丰富,而在于他的内心充实不充实。一位老农脸朝黄土背朝天,累了,妻子给他送来了一碗茶,他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一阵清爽,然后对妻子报以感激的微笑,这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饥渴难耐,好心的人给人递上一杯凉水,这是一种幸福……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住什么不重要,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吃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什么也不重要,只要能御寒就行……关键在于你那份心情,如果能无欲无求,能知足常乐,就比什么都强。

对当前的生活知足,还要懂得对带给自己这一切的人和物怀一份感恩之心。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家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世间生活,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事物,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