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击粤军
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闸北区发动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蒋介石却在谋求同日本妥协,于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中国不得驻扎军队,只能由警察接管。相反,日本却可以在许多地区驻扎军队。这个屈辱的协定传出之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此同时,日本又加紧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于3月9日在长春建立所谓的“满洲国”,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抬出来“执政”。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全国民众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然而,就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不久,蒋介石置全国人民的强烈抗日要求于不顾,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国民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立即布置对南方红军和根据地的“围剿”,并且把第十九路军从上海调往福建参加“剿共”。4月,蒋介石组成了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任命何应钦为总司令,指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的国民党军队牵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并准备大举进攻中央根据地。5月1日,何应钦抵达南昌策划对红军和根据地的“清剿”。
然而,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对革命形势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认为红军和游击队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包围南昌、吉安、武汉等重要的与次要的大城市的形势”,因此,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条件,“占取一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已经提到党的全部工作与苏维埃运动的议事日程上了。于是,临时中央要求长江以南的红军主力夺取赣江流域的吉安、抚州、南昌等城市,以实现湘鄂赣各省的首先胜利;长江以北的红军要积极进攻,造成威胁武汉、长江下游及平汉铁路的态势。这时候,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前委的名义已经被取消,其所属部队归刚成立的中央军委指挥。5月20日,临时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发来指示,批评了苏区中央局不认识进攻路线的重要性,犯了“右倾与保守主义的错误”,要求苏区中央局和红军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扩大苏区,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
这时,陈济棠3个师的兵力开始从广东向北进攻,赣南根据地受到威胁。于是,6月5日,临时中央发出《致各苏区的军事训令》,通报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苏区的兵力部署,对各根据地红军反“围剿”的任务作了规定。其要点有:(1)中央苏区第一、第五军团主力先与河西的第三军团配合解决进入赣粤敌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占领梅岭,然后沿江北上占领赣州、吉安、樟树,以夺取南昌为目的;(2)红十二军向闽北发展,打通闽西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3)赣东北苏区首先要与闽北苏区连成一片,并向皖南发展;(4)湘赣苏区红军除与三军团配合击破进入赣粤的敌人外,还应积极地在永新、莲花、宁冈一带活动;(5)湘鄂赣红十六军主力应加紧在鄂东南,尤其应在崇阳、蒲圻、咸宁一带活动,破坏武长铁路;(6)湘鄂西红三军以一部分兵力巩固洪湖苏区,主力应积极在襄北发展,使鄂中苏区连成一片,并与鄂豫皖苏区打成一片;(7)鄂豫皖红四方面军,除以红二十五军巩固皖西新苏区外,主力应扩大巩固鄂东苏区,以一师以上兵力越过平汉路配合红三军行动,造成平汉路两侧的新苏区,必要时再进攻黄陂,造成包围武汉的形势。
6月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福建上杭县的官庄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进入赣粤敌军的作战计划。会议决定东路军迅速回师赣南,同西路军会合。第二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率领东路军由闽西出发,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向赣南急行军。6月中旬,周恩来在福建长汀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讨论贯彻临时中央的指示问题,决定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应采取更积极的进攻策略,迅速向外发展。
6月下旬,红一、红五和红三军团先后回到信丰西南和大庾东北地区,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仍辖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军团,朱德兼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王稼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随军行动。此时,临时中央作出《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与我们的任务的决议》,要求各地红军必须坚决执行中央的军事计划,以造成占领南昌,包围武汉的形势;必须尽量扩大与巩固红军,中央苏区红军扩大1/3,湘西红军扩大1/3,鄂豫皖红军扩大1/2;各地红军必须编足和充实起来,红军各军必须开始城中战、堡垒战与射击飞机的演习。
6月21日,红军到达赣南安远县的天心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决定,红军首先向赣粤敌军的后方基地,广东北部的南雄发起进攻,并于当天下令全军迅速、坚决地消灭进入赣粤的敌人。命令下达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立即指挥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向南雄推进。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三军团,从湘南返回到赣西南的大庾东北地区,以钳制由赣南后撤的粤军。
侵入赣南的粤军,得知红军主力由闽西回师赣南,并有夺取其后方南雄的意图后,连忙命令李振球、叶肇两师共8个团向大庾集中,企图在东、西两路红军会合之前实行各个击破。7月1日,当敌人的两师向南推进到南康、大庾间的池江附近时,遭到红三军团的截击,敌人4个团被击溃。7月4日,红三军团开始向大庾粤军发起围攻,但因粤军凭险固守,双方形成对峙。
7月7日,粤军第四师由赣南信丰到达南雄附近的乌径,其独立第三师、第五师则由韶关出发增援南雄,企图南北夹击由闽西回师的红军。
7月8日,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在南雄、乌径之间的水口圩,同这两股粤军展开激战。经过三天三夜的肉搏战,红军击溃了粤军10个团。这次战斗的惨烈超乎想象。当年参加指挥这次战斗的聂荣臻回忆说:“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尸横遍野,对于这次战斗来说,并不是言过其实。有的部队白天打仗,夜间还要在该地露营,许多同志疲劳过度,倒头便睡,第二天拂晓才发现是和尸体露宿在一起。有的同志夜间口渴,摸到河沟去喝水,水有一股血腥味,第二天拂晓一看,河沟里的水居然泛着红色。”
这次战役的教训主要是前方误报了敌情,红军兵力又不集中,当红三军团赶到时,水口战役已经结束,只是将敌军击溃,并没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红军的伤亡也比较大。7月20日,朱德发布训令说:在战斗时,高级指挥员对于战场的指挥,常因战争环境的变化而有许多随机应变的处置。前线各级指挥员,应不断地将敌情据实报告,以帮助高级指挥员作出决策和处置。但报告如果不属实,那么处置起来就会因此而出现错误。这是各级指挥员必须特别注意的。此次作战中,如三军团误报了大庾的敌人已经退却的情报,致使我军改变了作战目标。又如五军团报告水口的敌人已经退却,我军追踪不及,使高级指挥员对增援计划中途发生改变,导致该敌不能迅速歼灭,延长战局达三天之久。以上严重错误,由于对反革命向革命进攻的坚决和“顽强”估量不足,也由于忽视阵地侦察工作所致。如果不严格纠正,将来还会影响战局,对革命战争不利。
经过南雄、水口战役,红军共击溃粤军15个团,使粤军全部退出赣南根据地,并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向赣南革命根据地进犯。
这使中央苏区的南部基本得到稳定,解除了红一方面军后来在北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二)攻克乐安城
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各地军阀发动了对全国红军的“围剿”。
在数十万敌军压境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朱德决定抓住战机,发起乐安、宜黄战役。驻守在乐安的是敌第二十七师第七十九旅和第八十旅的一个营。
但是,根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要求,红一方面军应立刻乘胜从赣州上游西渡赣江,沿江北上,夺取赣州、吉安,打通同湘赣苏区的联系。2月至3月,红军曾围攻赣州达33天之久,不仅没有攻克,反而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撤退。现在,临时中央又要求红军攻打赣州,怎么办?打还是不打?这时,红一方面军各军团还正在信丰一带休整。7月21日,周恩来以中央局代表身份赶到信丰红一方面军总部,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商量后认为,临时中央的计划难以实现,因为敌人已经集结了40个团以上的兵力,准备阻止红军西渡赣江。25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苏区中央局,报告了他们的想法:我们再三考虑,认为赣州上游敌军密集,在任何一点渡河出击赣南的敌人,都有被敌人绝断的危险。如果进攻新城、南康,将引起宁、赣敌人分进合击,或隔江对峙,造成更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决定经赣江下游,先夺取万安,求得渡河条件,解决陈诚、罗卓英4个师的主力,以夺取吉安等城市,如果敌人渡河决战则更好。
按照上述决定,朱德下令部队由赣粤边境北上,于8月上旬先后到达兴国、宁都地区。随着红军的北上,敌第十四师、第五十二师也沿赣江西岸北进,于8月上旬到达遂川地区,敌第二十八师向万安集结,准备阻止红军西渡赣江。
8月上旬,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兴国县竹坝召开军事会议。紧接着,苏区中央局也在兴国召开会议。这两次会议重新讨论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认为赣江以西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红军如果按原定计划由万安西渡赣江,势必将陷于被动。而赣江以东的敌军兵力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乐安、宜黄地区只有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驻守,容易攻克。基于这样的分析,会议决定放弃西渡赣江的计划,改为北上直取乐安、宜黄。
此前,即7月25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苏区中央局,提议由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他们在电报中说:为前方作战指挥便利起见,以取消政府主席一职,改设总政治委员为妥,即以毛泽东任总政委,作战指挥权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与决定权属中革军委,关于行动方针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这一建议得到苏区中央局的认可。
8月8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的名义发布通令说:奉中央政府命令,特任毛泽东同志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已到军中工作。同一天,朱德、王稼祥、彭德怀还以中革军委名义下达了发动乐安、宜黄战役的训令,指出:从眼下敌军配备上与行动上看,敌军是以扼制我军渡过河西贯通湘、赣之目的,将主力摆在河西,赣东敌军数量较少,其中以乐安、宜黄方面为最薄弱。应该针对北路“围剿”敌军布置较弱与我军运动较利的一面,集结红一方面军的主力,以坚决、迅速、秘密的行动,首先消灭乐安、宜黄方面的高树勋所部。
8月16日凌晨,红军进攻乐安城的战斗打响了。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红一军团第三军袭击乐安城,但由于城墙坚固未能攻克。于是,聂荣臻亲自到前沿阵地进行观察,决定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调整作战方案。聂荣臻分析说,攻打这种高墙固垒的城池,红军在没有强大的火力和爆破能力的情况下,决不能强攻,而应该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运用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谋略,使敌人造成以虚为实的错觉,使他们判断失误,红军再乘虚进攻。聂荣臻的意见得到林彪的支持,两人达成统一意见以后,对红军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调整。聂荣臻要求红三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乐安城东门,而且要打得狠、打得猛,摆出一副攻城态势,迷惑守城的敌人,使其把主力调往东门。
根据新的作战意图和部署,担任佯攻任务的红军以积极的态势向乐安城东门发起猛烈攻击。守敌果然上当,以为红军在强攻东门,于是,急忙调动城内大部兵力,对东门实施增援。就在东门激战的时候,红三军主力迅速接近南门,对南门发起强大攻势。南门的守敌力量薄弱,且疏于防守,还没有来得及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被红军攻破。红军在扩大突破口之后,立即向城内进攻,一举拿下城南大部分地区,并向东门推进。此时,东门守敌因侧后受到红军攻击而不得不分兵抵抗。在红军的两面夹击下,敌人很快就溃不成军。守敌见城池难保,便请求派飞机前来支援。可是,敌人的飞机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红军击落一架。这是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击落敌机,极大地鼓舞了攻城部队。面对击落的敌机,林彪非常高兴,拉着聂荣臻的手说:“聂政委,这是红军第一次打落敌机,我们在敌机前合个影,很有纪念意义。”聂荣臻连声说道:“好,好,蒋介石送来的飞鱼,正好做个纪念,也好让战士们打破对飞机的神秘感,这种现代化武器也并可怕,也是可以战胜的。”警卫员用照相机给聂荣臻和林彪两人拍了一张照片,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现在还保存在中央文史档案馆里。
战至17日下午2时,红军攻克乐安城,全歼高树勋第二十七师1个旅零1个营,俘敌人3000余人。红一方面军北进首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