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打破包围圈反“围剿”斗争
7531500000012

第12章 第四次反“围剿”(2)

接着,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指挥红军乘胜前进,先后击溃高树勋部两个团,直抵宜黄城下。驻守宜黄的是高树勋的4个团,还有保安队1个团。8月20拂晓,红军向宜黄发起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红军消灭了大部分守军。逃往临川的敌人又被红三军消灭了大部。

至此,乐安、宜黄战役痛快淋漓地结束了。红军歼灭高树勋第二十七师3个旅,俘虏5000余人,缴获枪支4000多支。另外,红十二军乘胜进占南丰县城,闽西独立第七师攻克了宁化县城。红一方面军在7天之内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仅援助了赣东北、赣西北,策应了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而且调动了赣江的敌人,使粤敌难于深入苏区,为河西苏区及红八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并可进逼吉安。

乐安、宜黄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指挥红军向东急进,于8月24日进至南城近郊,准备乘胜夺取南城。但是,经过实地侦察后发现,南城的防御工事相当坚固,而且地势险要,城内外又有毛炳文、李云杰、许克祥的3个师共17个团凭险固守。此时,周围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陈诚指挥的第十一、第十四、第九十师正在东进,已逼近乐安,企图增援南城,同红军主力作战。另外,红一方面军自北进以来,连续行军作战,没有得到休整,全军上下已经十分疲惫。

针对上述情况,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认为,按原计划强攻南城不仅不易得手,反而会形成与敌军在城下对峙的极为不利的局面。于是,他们果断地决定放弃攻占南城的计划,也没有按照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要求,北上夺取抚州、南昌,而是命令红一方面军南城撤围后,向南转移至中央苏区北部的东韶、洛口一带休整。事实证明,这个决策使红一方面军避免了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保持了红军的主动,对今后的作战十分有利。

(三)血战皖西

1932年5月,蒋介石亲自担任鄂豫皖3省“剿匪”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豫、鄂、皖、湘、赣五省“剿匪”军事会议,部署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蒋介石决定,从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准备分两步走:首先进攻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之后,再集中兵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2年7月中旬,蒋介石为了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包围,调集了24个师零6个旅,30余万人,从西、北、东、南四方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让红七十三师前往皖西。红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率领七十三师教导团北上,这个团是1931年10月由红十一师三十一团、十师二十八团、十二师三十四团和红十二师师部合编而成的。邝继勋乘虚占领了淮南险隘正阳关,回师时又占领皖西重镇霍丘,将根据地向北扩展了50多公里。为阻挡红军的进攻,蒋介石连忙将徐庭瑶的第四师部署在蚌埠一线。参加这次战斗的双方都投入了精锐部队。指挥这次战役的是军长邝继勋,参战部队有红二十五军教导团和霍丘独立团。

徐庭瑶第四师独立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汤恩伯、关麟征、杜聿明等都出自该师。关麟征任独立旅旅长,杜聿明任第二十四团团长。

战前,邝继勋判断,皖西红军兵力空虚,红七十四、七十五师组建不到两个月,战斗力不强,现在这两师又分别部署在皖西苏区的中部和南部,如果集中起来作战,不仅会使大片苏区失去武装保卫,而且还会使六安、霍山、潜山的敌右路军渡过淠河长驱直入。在此情况下,邝继勋率领教导团凭借霍丘城三面环水、只有南门一条路可以进出,这样一个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阻击敌人的进攻,为红军主力回师皖西争取时间。

7月7日中午,敌人开始向驻守在霍丘县城的红军发起进攻。关麟征素称善战,但是,在霍丘城下,他尝到了红军的厉害。第一天,敌人就遭到红军的猛烈反击,死伤惨重。敌人的先头部队被红军打得东躲西藏,不得不草草收兵。第二天,关麟征运用刚调来的一个团从南门发起进攻。由于红军堵死了城门洞,敌人的大炮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时,红军越战越勇猛。邝继勋率领红军冲出城门,向溃退的敌军实施反冲击,将敌人追出一里开外。

敌人两战两败,恼羞成怒。关麟征命令全旅10多门迫击炮对着城墙拼命轰击,不惜一切代价要在城墙上打开一个豁口。一时间,南门城墙上下,狼烟四起,响声震天。一番炮击之后,城墙终于被敌人炸开了一大块。关麟征连忙下令攻击,可是,连吃败仗的敌人开始军心动摇、士气不振,在红军的火力阻击下再次狼狈逃回。战至第三天,关麟征将其最后一个团也投入战斗,而且亲自督战。可惜,由于道路过于狭窄,敌人的大批人马无法展开。在红军火力的阻击下,攻城的敌人无法接近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敌人死伤累累,已经无法重新组织进攻了。

战至7月11日,关麟征组织所有兵力向红军发起进攻。为消耗红军的实力,关麟征命令炮兵再次对霍丘南门城墙和城内目标进行轰击。炮火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红军遭受很大伤亡。此时,城内已是一片火海,南门城墙多处倒塌。敌人的3个团轮番攻击。战至天黑,一部分敌人冲进城内,但很快被红军赶了出来。

7月12日,徐庭瑶带领第四师师部和杜聿明的第二十四团赶到霍丘城下。经过几天的激战,红军剩下不到100人,但他们仍然顽强作战,使敌人无法攻进城内。这时,敌二十四团开始向霍丘发起攻击。战至天黑,红军战士只剩下20余人。

此时,敌人发起总攻。敌人一团的兵力蜂拥而上,冲进城内与红军展开巷战。邝继勋虽然多处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几个战士拼死把邝继勋拉下城,乘夜色撤到城外。

霍丘之战,沉重打击了敌人,使敌人再也不敢长驱直入了。位于淠河东岸的敌人,也只是隔河观望,畏缩不前。鄂豫皖苏区的东边暂时稳定下来。

8月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鄂豫皖根据地,黄安处在危机之中。张国焘决定撤出麻城之围,命令十分疲惫的红军日夜兼程赶往黄安,随后又转向七里坪堵截敌人。尽管红军英勇奋战,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但自己也遭受了重大伤亡。接着,敌人开始会攻鄂豫皖根据地政治中心新集。红军经过5天的激战,毙伤敌人2000多人,但未能有效地阻止敌人的进攻势头,红军陷入敌人的3面包围之中,不得不撤出新集,转向皖西。

红四方面军主力到达皖西金寨、燕子河之后,又面临敌人重兵压境的不利局面。9月13日,张国焘向临时中央告急。9月14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张国焘,对红四方面军如何摆脱困境提出了具体意见:为了打破敌人分进合击的战术,红军不应“固守一地”,也不要“求战太急”,而应该诱敌深入,争取在有利的条件下,“在运动战中选择敌人的薄弱部分,猛烈打击与消灭敌人一点后,迅速转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断、秘密和机动求得各个击破敌人,以完全粉碎第四次‘围剿’”。对于这封电报,徐向前后来回忆说:“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同志的这一电文,提出鄂豫皖红军应通过诱敌深入、击敌一路、群众配合、运动歼敌来粉碎敌人的‘围剿’,无异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在反‘围剿’的准备和开始阶段,分局领导人有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局面一定会好得多。”此时,张国焘已由过去的盲目轻敌变得惊慌失措,认为红军只能打一仗,就没有力气再打第二仗了,不去执行上述指示。

10月10日,张国焘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主持召开紧急会议,提出红四方面军主力暂时离开苏区,到外线作战、伺机打回苏区。会后,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实际上是放弃了鄂豫皖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经过浴血奋战,翻越秦岭,经过2个多月、行程1500公里,于1932年底到达四川北部,开辟了川陕边根据地。

(四)宁都会议

正当国民党军队向湘鄂西和鄂豫皖苏区大举进攻、红三军和红四方面军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乐安、宜黄战役之后,在如何应敌的问题上,苏区中央局在前线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同在后方的负责人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导致了宁都会议的召开。

对于红一方面军撤围南城转移到东韶、洛口一线休整,中央局负责人表示不满。9月7日,在后方的中央局成员致电周恩来,批评红军“不迅速向西求得在宜黄以西打击陈(诚)、吴(奇伟)则是缺点”,这是“不正确的决定”。他们还说:如果红一方面军尚未移动或集中在洛口附近,仍然以首先袭取永丰,将敌人向西调动,给以各个击破,这是最为有利的形势。第二天,周恩来复电中央局说明:从当前敌我力量对比和红军疲劳状况来看,袭取永丰是不可能的。红一方面军现在小布、安福、平田一带休息7天绝对必要。

然而,在后方的中央局负责人一再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向北前进,威胁南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敌人对鄂豫皖、湘鄂西和湘鄂赣根据地的压力,给这些根据地以直接的支援。但是,在前线负责指挥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认为这个意见行不通。9月23日,他们致电中央局并转中央,对红一方面军下一步的行动提出意见:出击必须有胜利的把握消灭敌人一部,以便各个击破敌人才是正确策略。在目前敌情与红一方面军现有力量的条件下,攻城打援是没有把握的,如果急于求战,势必将造成更严重的错误。他们认为,在现在不利于马上作战的条件下,应以夺取南丰、赤化南丰河两岸,尤其是南丰至乐安一片地区,促成敌情发生变化,准备在运动战中打击与消灭目前主要敌人为行动方针。9月25日,苏区中央局复电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完全否定了他们提出的这一布置,甚至批评说:这在实际上将会延缓作战时间一个月以上,将于鄂豫皖、湘鄂西与更直接的河西十六军、八军积极而艰苦的行动,不是呼应配合的。而且更给敌军以时间来布置。红军分散也有被敌人袭击的危险,于我们不利,这可能会演变成严重错误。中央局的负责人认为,红军主力配合所能联系的力量积极出击敌军,先去袭击乐安之九十师,并求得消灭此敌。如果因为敌人三面增援,十分不易得手,红军主力可由南丰、黎川之间,突击或佯攻南城,引出南丰之敌而消灭之。

当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回电,仍坚持原来的意见。他们说:现在如能马上求得作战,对鄂豫皖、湘鄂西是直接的援助,并且开展向北发展的局面。我们对此已考虑再三,但在目前敌情与红一方面军现有力量条件下,攻城打援部队是无把握的。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而会费时无功,徒劳兵力,欲速反慢,造成更不利的局面。如果进攻乐安,以过去的经验,急切是不易得手的,势必会引起西路敌人的强大增援,内外夹击,将使红军陷于不利局面。由黎川佯攻南城,有大河相隔,佯攻发挥不了作用,无法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

所以,他们认为,要想打开目前的困难局面,特别要认识到敌人正在布置更大规模的进攻,残酷的战争很快就要到来,必须不失时机地赤化北面地区,逼近宜、乐、南丰,变动敌情,争取有利于决战以消灭敌人的条件。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考虑到他们同后方的意见分歧很大,提议召开中共苏区中央局全议,讨论中央指示和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