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7540800000071

第71章 常识判断(3)

②联合国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安全理事会是对各成员国唯一拥有约束力的联合国机构。

③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经安理会决定并经当事国同意采取的一种减轻或遏制冲突的措施。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是派遣军事观察团,二是派遣维持和平部队。

④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战争爆发和扩大;对推进非殖民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强协调,推动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3.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市场、资本、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国际化。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主的格局。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和造就了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提升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促进了世界范围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外在压力;加剧了全球性问题大规模地恶化。

②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各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国家主权相对削弱;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4.中国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①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地位和作用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永远不称霸,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坚定力量;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张,为新秩序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修改和制订,在外交舞台上为推动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中国与重要的国际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东盟、中非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

6.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焦点问题。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台湾总是不断冲击两岸关系的主体,但基本上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是,美国一边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边通过《台湾关系法》(1979年)和《加强台湾安全法》(2001年),这是美国对华两面政策的反映,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和长远的影响。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做棋子,助长台湾“以武拒统、挟洋拒统”的分裂倾向,阻挠中国的统一,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并攫取巨大的军火利益。实质上仍是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即使在近年来中美关系改善的气氛中,美国也仍然大耍两面派手法,一面鼓吹中美关系处在最好时期,明确承诺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一面又公开提升对台实质性关系,加大对台关系力度,潜含了极大的危险性。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实质是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和、不战的局面。

7.恐怖主义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是国际社会就恐怖主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当代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多数是弱者用以反对强者的一种特殊斗争方式;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实现明确的政治目的;主要以平民或非战斗目标为攻击对象;采用暴力形式;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和反人类的反动性。

8.人民币汇率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强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是:一方面,转移国内视线,把国内问题的责任转嫁到人民币上来,鼓吹和制造新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要以人民币的升值来打压中国的经济增长,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主张: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汇率改革三条原则:自主性原则、可控性原则、渐进原则。

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七、十七届三中全会解读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认识上有新高度,政策上有新突破,制度上有新安排,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决定》的贯彻落实必将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代,让亿万农民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