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7540800000070

第70章 常识判断(2)

31.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对外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

3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社会主义文明的构成及关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富裕起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互为条件、目的、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政治、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物质、精神文明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1942~1945年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主观联系实际的作风,使党风空前团结,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4~6月,中共七大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指导方针。

2.毛泽东思想的评价: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独创的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着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4.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和辛亥革命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近代人民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路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6.保持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

7.延安整风运动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8.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周恩来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56年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最主要的,实事求是是中共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以自己为主,以外援为辅。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建立起来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露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6.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认识我国现实社会的特征,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10.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1)发展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4)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和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也称国有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16.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扩大就业和节省国家投资、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积极和有益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外资部分。

17.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以公有制为基础;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19.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体制科学。

20.我国市场体系是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1.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4.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决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25.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7.“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8.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9.建设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主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石。

30.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32.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其对象是大陆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二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其对象是所有赞成祖国统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33.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维护者,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2.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6.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核心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7.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述

世界经济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涉及生产、商品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领域。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动。世界政治格局正在新旧格局交替——多极化格局形成时期。

2.联合国

①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方面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