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鉴 梁虹 余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是涵盖计算机、电子、电讯、网络、信息处理等信息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的宽口径专业。本文结合笔者主持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专业建设思路、实施方案以及建设成果。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思路实施方案
引言
对学校来讲学科建设是龙头,对本科教育而言专业建设是龙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按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建设可以带动实验室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产学研结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直接的作用。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云南省高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审定,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于2000年6月入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1年,该专业被列为云南大学重点建设专业,由学校先后投入建设经费进行建设。为建成具有示范性、应用性和特色鲜明的本科重点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云南省急需的电子信息人才,根据《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建设内容要点》的精神,本专业制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自2000年9月实施重点专业建设以来,在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云南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专业围绕建设实施方案中的建设思路、措施和目标,按“厚基础、宽口径,围绕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以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为目标,不间断地实施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为目标,不间断地进行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手段改革。
2006年7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通过学校验收,正式认定为云南大学本科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是涵盖计算机、电子、电讯、网络、信息处理等信息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围绕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思路、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特色。
1.人才培养思路
在认真总结二十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为:厚基础、宽口径,围绕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
2.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本专业在1999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别于2002年6月,2006年6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已在逐步实施中。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突出创新性,适应国际化。结合重点专业建设,本专业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纵向划分为数理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信号处理系列课程、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六条“链”。
第一条链:数理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数学实验、大学物理等。
第二条链: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包括电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EDA及应用、可编程器件等。
第三条链: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
第四条链: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Windows编程基础、数值分析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Linux操作系统等。
第五条链: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包括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第六条链:实习与毕业设计,包括电子设计与工艺实习、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按横向划分,课程分四个层次:一年级以数理课程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三年级以专业课为主,四年级以专业方向选修和实习、毕业设计为主。
结合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新计划中开设“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和“电子信息系统”方向选修课。
“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选修课包括:数值分析与算法、信息检索技术、信息隐藏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语音信号处理、信号检测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基础、光电子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综合数学等。
“电子信息系统”方向选修课包括:Windows编程基础、Linux操作系统、虚拟仪器、计算机信息安全、EDA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微机接口技术、可编程器件、电子信息新技术系列讲座、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重点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本专业以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为目标,不间断地进行课程建设,使本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取得成效。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重点专业建设以来,本专业已完成“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项目“信号与系统课程计算机仿真实现立体化教材”、云南大学首批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取得显着建设成果。云南大学第二批精品课程“通信原理”正在建设中,已通过中期验收。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改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力举措。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已开发完成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11个核心专业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自主开发的“信号与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
在教材建设方面,已出版7部教材和1套电子出版物。其中,《信号与系统分析及MATLAB实现》(主编:梁虹,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次印刷3000册,2002年6月第二次印刷6000册。《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基于MATLAB的方法与实现》(主编:梁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项目。这两部教材与国际上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接轨,其结构体系和内容编排为国内首创,已被省内外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三、教学研究
以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为目标,本专业教师不间断地进行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手段改革。“用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过程中凝练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已成为本专业教师的共识。
实施重点专业建设以来,多次派遣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到教学先进院校参观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3篇。论文涉及教学理念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等。
四、总结
提高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是核心,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办出专业特色和水平。云南大学地处西南边疆,我们时刻注意到我们的专业建设工作水平与国内重点院校相比,存在差距,热忱希望得到与会同仁的指正。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董云川.关注前沿推进创新——关于高等教育前沿的几个问题.昆明:云南教育(高教研究),2003(12)
[2]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编.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分会主编.WTO与中国电子高等教育(2002电子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编.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