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是针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神学观念,重视现实世界,尊重个人力量,尊重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发展。由于古典文化与人文主义思想相契合,于是这时期的欧洲文化出现了一种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古典文化回归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在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抛弃中世纪象征基督教神权的哥特式风格,而在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中重新采用古典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为代表,取得的成就最高,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早期文艺复兴建筑(15世纪);以罗马为中心的盛期文艺复兴建筑(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以威尼斯、维琴察为中心的晚期文艺复兴建筑(16世纪中叶和末叶),与此同时,产生了由罗马耶稣会掀起的巴洛克建筑。
从14世纪下半叶起,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在佛罗伦萨出现,新的建筑风格逐渐改变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建筑面貌。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开端的,是由伯鲁乃列斯基( Fillipo Brunelleschi,1377-1446)设计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正是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穹顶,使主教堂具有了集中式形制的倾向,突破了中世纪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式形制。在伯鲁乃列斯基、米开罗佐(Michelozzo Michelozzi,1396-1472)、阿尔伯蒂( Leone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等早期建筑师的努力下,有意把古典建筑要素、集中式形制、几何形状和数学比例引入到建筑中,使当时建筑的外观与室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更加理性、和谐和完美。15世纪末,罗马在教皇尤利乌斯二世(Julius域,1443-1513)的统治下,开始成为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中心,许多建筑师、艺术家纷纷向罗马云集,使罗马很快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中心。
由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设计的坦比哀多小教堂,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到来。而盛期最重要的建筑物则是圣彼得大教堂,它的设计与建造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斗争,其间有许多着名的建筑师、艺术家都参与了此项工程,如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卡洛·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1556-1629)等人。这时期除教堂建筑外,住宅建筑也有很大发展,如拉斐尔(Raphael,1483-1520)设计的马达马别墅,佩鲁齐(Baldassare Peruzzi,1481-1536)设计的麦西米府邸,小桑加诺(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1483-1546)设计的法尔尼斯府邸等,都是住宅建筑的代表作。16世纪中叶以后,意大利因欧洲经济重心西移而衰退,只有罗马因教会可以收取信徒贡赋而依然富足,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进入晚期,其中心由罗马移至威尼斯、维琴察等地。帕拉第奥( Andrea della GondolaPalladio,1508-1580)设计的巴西利卡、圆厅别墅,是此期的代表作。随着建筑创作的繁荣,建筑理论着作也纷纷问世,主要有阿尔伯蒂于1485年出版的《论建筑》,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Vignola,1507-1573)于1562年出版的《五种柱式规范》(Regoladelle Cinque Ordini)以及帕拉第奥于1570年出版的《建筑四书》(I Quattro Libri dell蒺Architectura)等。其中,阿尔伯蒂的《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建筑理论着作,全书共分为十书,对建筑设计的诸要素,材料、结构、构造、类型、功能、装饰、比例以及神圣建筑、公共建筑、私人建筑等问题分别作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可以看出,维特鲁威的“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为阿尔伯蒂的建筑学观念确定了一个基本结构,但阿尔伯蒂的着作所包含的内容更加深入全面,为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确立了完整的体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主要有下列特点:第一,空间形制以集中式为主,此期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了集中式,如佛罗伦萨主教堂因穹顶的成功建造,使教堂具有集中式倾向,又如圣洛伦佐教堂老圣器室、圣灵教堂、 坦比哀多小教堂以及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的圣彼得大教堂方案等,不但如此,帕拉第奥还将集中式首次运用到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对集中式的强调,是人文主义建筑师们共同的愿望,他们的兴趣是如何创造一个形式完美的空间,至于空间的功能则放在了次要位置。第二,采用数学比例组织空间,布鲁诺·赛维认为,伯鲁乃列斯基带来了新的因素,主要是一种数学的概念。他在圣洛伦佐教堂设计中以一个“正方形”为基本单元,将整个教堂平面按照1:2、1:4的比例进行布局,圣灵教堂也是由一个“正方形”发展而来,但它的比例较圣洛伦佐教堂更加和谐统一,此外,圣安德烈亚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圆厅别墅等的空间布局都是如此,可以说,用比例来组织空间是真正属于文艺复兴的手法,而空间比例同时意味着对空间尺度的体验,由此构成和谐空间的一部分。第三,复兴古典的静态空间,追求连续性的空间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早期文艺复兴注重的是赋予空间理性,建立空间格律,使这个空间能够度量,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排除以往各时期一切有动感的因素,空间形式复兴古罗马的静态空间,强调立体造型,表现体积感,如坦比哀多小教堂、法尔尼斯府邸、圆厅别墅等,无论圆形还是方形空间,都渴求对称性,追求集中式形式,崇尚硕大的材料质感。第四,室内装饰从朴素到华丽,自伯鲁乃列斯基将古典建筑要素引入室内,便开创了室内装饰的新风格,如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室,将科林斯柱、爱奥尼克柱、山花、柱上楣、线脚等作为装饰要素,以平面化加以表现,但到了16世纪,室内装饰发生变化,如法尔尼斯府邸除使用古典建筑要素外,还大量使用壁画、雕刻,并以立体化、雕塑感加以表现,使室内装饰从早期的朴素、简明发展到盛期的华丽、繁复。
文艺复兴建筑自意大利诞生后,对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法国于16世纪上半叶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转变,代表实例有尚堡、枫丹白露宫等;西班牙于15世纪末产生了一种“银匠式”(Plateresque)的装饰风格,代表实例是格拉纳达主教堂;尼德兰于16世纪出现了由弗洛里斯·德·弗里恩特(Cornelis Florisde Vriendt,1514-1575)设计的安特卫普市政厅那样的建筑作品;英国于16世纪下半叶在中世纪“都铎风格”(Tudor Style)的基础上,使用了一些文艺复兴建筑的构件,代表实例是威尔特郡的朗里特府邸、德比郡的哈德威克府邸,17世纪初,曾两度游学意大利的宫廷建筑师琼斯(Lnigo Jones,1573-1652)采用文艺复兴建筑的手法,设计了格林威治的女王宫及泰晤士河边的白厅的宴会厅,从而使英国建筑摆脱了中世纪的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发展到晚期,建筑设计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些建筑因强调自由创造、追求新颖奇特,表现出“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这种倾向在17世纪被天主教会利用,发展为“巴洛克”(Baroque)建筑;另一些建筑由于讲究古典规范,表现出“教条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在17世纪被欧洲学院派吸收,成为“古典主义”建筑之滥觞。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意大利罗马巴洛克建筑为代表,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巴洛克建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盛期巴洛克建筑(17世纪中叶);晚期巴洛克建筑(17世纪末叶)。
实际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就已经出现“手法主义”的端倪。它与早期文艺复兴建筑中的秩序、和谐、完美的特点不同,在形式上充斥着紧张感、冲突感和实验性,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洛伦佐教堂新圣器室和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等。到了文艺复兴晚期,教堂建筑中也出现了这种倾向,维尼奥拉设计的耶稣会教堂即是如此,由于该教堂十分符合耶稣会的布道目的,经特伦特宗教会议(Council of Trent)决定,使它成为后来整个欧洲耶稣会教堂的范本,教堂立面按照维尼奥拉原先的设计,应该简洁一点,而现在有着丰富装饰的立面,是由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1537-1602)设计完成的,它标志着巴洛克建筑的产生。从此以后,这种风格的建筑便在罗马发展起来。在早期,卡洛·马代尔诺把巴洛克风格推进了一大步,除了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的巴西利卡大厅和西立面外,还设计了圣苏珊娜教堂、巴尔贝里尼府邸等。盛期,巴洛克风格的发展与贝尔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波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1596-1669)等建筑师的贡献密不可分,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华盖”和“彼得主教宝座”、梵蒂冈教皇接待厅前的大楼梯、圣安德烈亚教堂,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圣X弗教堂,科尔托纳设计的圣路加与圣马尔蒂娜教堂,都是巴洛克的代表作。晚期,在罗马工作的建筑师还有拉X纳尔迪( Carlo Rainaldi,1611-1691)、丰塔纳(Carlo Fontana,1638-1714)等人,他们把巴洛克风格带入了18世纪。
意大利巴洛克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空间规模缩小,此期在罗马建造了大量小型教堂,其空间规模相应缩小,但它们的建造意义却很重大:“这时候,罗马城的教堂已经足够容纳所有的信徒,新建的教堂已经不是为实际的宗教仪式需要,而仅仅是一种纪念物,甚至是一种城市装饰,用来炫耀教会的胜利和富有。”第二,空间形制以椭圆形为原型,手法主义晚期,出现了一种把集中式与纵向式形制相结合的尝试,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最后是通过“椭圆形”平面来实现的,而第一位在教堂建筑中使用此平面的是维尼奥拉,设计作品是罗马的圣安娜教堂,这一原型对后来巴洛克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巴洛克建筑师爱用的平面形状。除椭圆形以外,巴洛克建筑师还喜用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平面形状。第三,空间布局富有动感,手法主义发展出两种基本平面形式:一种是大教堂集中纵向式平面;另一种是小教堂以及小礼拜堂拉长的中心式平面。而巴洛克教堂的空间布局,都是在这两种平面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卡洛·马代尔诺改造后的圣彼得大教堂平面是集中纵向式的,贝尔尼尼在教堂内设计的华盖和彼得主教宝座,又使室内空间有了明确的中心和重心;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在水平方向上,将纵向的椭圆形与拉长的希腊十字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双轴线的有机体,在垂直方向上,通过“波浪形墙体”(undulating wall)在顶部由四个圆形大券过渡到椭圆形穹顶,形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综合体。在这些空间中,各种手法层出不穷,使巴洛克空间具有明显的动感,这种动感“不是已经形成的空间所表现的,而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第四,室内装饰奢华富丽,自耶稣会教堂立面以后,虽然也是采用古典建筑要素,但有意设计成反常新奇的形式,如爱用双柱、叠柱式,把檐部、山花做成折断式,使用深深的壁龛,大量运用雕刻、壁画,突破建筑与雕刻、壁画的界限,并以名贵的材料加以表现,使巴洛克空间奢华富丽,有些巴洛克建筑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此时,巴洛克建筑已经丧失了人文主义者的文化气质。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自罗马形成后,对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产生很大影响。德国于17世纪下半叶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回国后,将巴洛克建筑与本国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形成了德国的巴洛克建筑,代表实例是纽曼(Balthasar Neumann,1687-1753)设计的维尔茨堡主教宫、班贝格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奥地利于18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巴洛克建筑,代表实例是维也纳的卡尔教堂、上观景宫。西班牙于17世纪中叶兴起巴洛克建筑,到18世纪上半叶,建筑中甚至产生了一种“超级巴洛克”(Super baroque)风格,代表实例是格兰纳达的拉卡图亚教堂圣器室。此外,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对17世纪拒斥这种风格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