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16

第16章 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6)

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遗址,已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中央是一个长60m,宽30m 的露天庭院,庭院西侧房屋为3层,用于祭祀活动,有祭祀大厅、档案库、库房等,庭院东侧房屋为4、5层,有国王及王后寝宫、接待厅,寝宫配有浴室、厕所等。整个宫殿建筑依山而建,内部空间错综复杂。从复原的“宝座厅”来看,石刻的宝座倚墙而建,周边环绕石凳,墙面有壁画装饰,地面用石板铺设,整个室内给人一种古朴自然、富有装饰的空间印象。古希腊似乎没有继承爱琴文化建造宫殿的传统,而是热衷于建造神庙,即使在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皇帝(Alez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也热爱并竭力推广希腊文化,建造了不少希腊式的神庙、剧场,甚至还有图书馆、灯塔等,但几乎没有留下建造宫殿的记载。罗马人与希腊人不同,他们不仅重视城市广场、纪念性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的建造,也重视宫殿建筑的建造,留下了多处宫殿建筑的遗址。公元前44年,奥古斯都(Augustus)决定把他的宫殿建在巴拉丁山(The Palatine)上,从此以后,有许多罗马皇帝都把自己的宫殿建在此山上,巴拉丁山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罗马宫殿建筑群。尼禄(Nero,37-68)的“黄金宫”建在埃斯奎利尼山(Esquiline Hill)上,建于64-68年间,宫殿建筑中有一座八角形大厅,上方以八角形拱顶覆盖,拱顶中央是一个圆形采光窗,有五条边可以通往加有拱顶的长方形房间,这些房间又以侧墙的高侧窗采光,墙壁和拱顶镶嵌着大理石和马赛克,有雕刻、壁画装饰,并用黄金、珠宝点缀其间。哈德良离宫建于114-138年间,离宫中有宫殿、神庙、浴场、图书馆、剧场、长廊、亭榭等各类建筑,单体建筑的设计很精致,特别是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形、多瓣形等,大多由各种曲线组成,自由而活泼。罗马宫殿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一样,充分体现了罗马人的创新精神。

中世纪时期,西方建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了宗教建筑上。

作为帝王的宫殿,并没有得到发展,如法兰克和德国皇帝并无固定的都城驻地,四处巡视且分散在全帝国境内的行宫。而这些行宫目前仅有少数留存下来,如建于780年左右的英格海姆行宫,始建于793年的帕徳波恩第二大楼,建于800年左右的阿亨行宫,建于11-13世纪的哥斯拉行宫,建于12世纪的杰恩豪森行宫等。

西方宫殿建筑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王权时代,即15世纪后,法国国王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16世纪初,法国曾数次侵占意大利北部地区,国王贵族们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所折服,在他们的推崇和倡导下,法国出现了早期文艺复兴建筑。此期新建的宫殿和贵族府邸主要集中在罗亚尔河河谷地带,如商堡、阿赛勒李杜府邸等。其中,商堡是国王统一全国后第一座真正的宫殿建筑,也是法兰西斯一世(Francois玉,1494-1547)的宫殿建筑。商堡建于1526-1544年间,平面采用了法国中世纪城堡的布局,由一圈建筑围合成长方形庭院,主体建筑位于庭院的北面中央,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塔楼,高三层,属于集中式布局。主体建筑每层都有4个带拱顶的大厅,厅内布置套房,塔楼内也布置套房,房内均设有装饰精美的壁炉。在4个大厅形成的十字形空间中央,设有一部大型双向螺旋楼梯,楼梯由两道阶梯相向盘旋而上,彼此互为隔绝,设计新颖巧妙,形成室内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景观。除罗亚尔河的商堡外,法兰西斯一世在距巴黎不远处又建了枫丹白露宫。

该宫殿始建于1528年,有两处设计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位于宫殿入口的双曲线大台阶,二是位于宫殿二层的法兰西斯一世长廊。

长廊是在意大利手法主义艺术家罗索(Giovanni Battiata Rosso,1495-1540)、普里马蒂乔(Francesco Primaticcio,1504-1570)主持下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条形大厅,长30m,宽9.76m,高8.5m,地面为木制拼花地板,顶棚为平顶格板天花,墙壁采用意大利式的“三分段”手法:上段为檐部,下段为木镶板,中段以精美、复杂的壁画和雕刻装饰。

17世纪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执政期间,建立了绝对君权制,到路易十四掌权时,法国的绝对君权已经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

而这时的法国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作为绝对君权的载体,成为古典主义建筑表现的最佳舞台。第一座古典主义建筑是卢浮宫东立面重建。卢浮宫原是中世纪的一座城堡,法兰西斯一世在1527年决定对它进行改建,以后又经过多次改建,直到路易十四时,他对卢浮宫的形象仍不满意,遂召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师贝尔尼尼来巴黎设计卢浮宫东立面,但他的方案与法国人的趣味并不相投,未被采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由勒伏、勒布伦、克·彼洛设计的。与此同时,勒布伦还设计了卢浮宫的阿波罗廊,建于1662年,长61m,宽9.4m,高11.3m,室内装饰是巴洛克式的。正当卢浮宫处于建设的高潮之际,路易十四的兴趣已由卢浮宫转向了凡尔赛宫。1661年,路易十四决定把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一座猎庄改建和扩建为新的王宫,建设工程一直持续到1682年,即法国政府正式迁移至此,才初具宫殿规模。建成后的凡尔赛宫,既是国王的宫殿,也是国家的中心,被称为西方第一大宫殿。宫殿建筑共分为三个部分:中央部分是国王及王后处理政务和起居生活的寝宫;南翼部分是王子和亲王的寝宫和活动场所;北翼部分是宫廷贵族和官吏的办公用房和政府机构,并建有礼拜堂和剧院等。中央部分的室内装修最豪华,门厅、大厅、长廊、连列厅、楼梯间等均用彩色大理石板铺设,墙面也用彩色大理石板贴面,以壁柱、壁龛、雕刻、绘画装饰,顶棚以筒形拱顶为主,悬挂枝形水晶吊灯。位于中央部分、面朝花园的镜廊,是宫殿中最主要的接待大厅,室内装修由勒勃伦负责。镜廊平面为长条形,长73m,宽9.7m,高13.1m,顶部用筒形拱顶覆盖,东面墙上镶有17面大镜子,与西面的17扇落地长窗及从窗外引入的花园景色交相辉映,镜子、落地长窗之间用科林斯壁柱装饰,柱身为深绿色大理石,柱础和柱头是铜铸后镀金,柱头上还带有两翼的太阳,象征路易十四的王权,拱顶上绘有9幅国王史迹的壁画,地面用拼木地板铺设。整个大厅装饰奢华富丽,仍是巴洛克式的。此外,于·阿·孟莎在1687年设计了凡尔赛宫的大特里阿农宫,加布里埃尔在1762年又设计了凡尔赛宫的小特里阿农宫,两座都是小型宫殿,都是用于国王及王后比较宁静的非礼仪性生活,室内空间都不大,按功能布置房间,装饰简洁、精致、华丽,其中小特里阿农宫的室内装饰是洛可可式的。

从上述宫殿建筑的简要发展我们可以看到,16世纪以后,室内空间的布局基本成熟,主体部分一般位于“U”字形建筑的中央部分,一层常设有门厅、花厅、楼梯间等,二层是宫殿的主要空间,常设有前厅、国王及王后寝宫、长廊、连列厅等,其中楼梯间、长廊、连列厅在此期宫殿设计中备受青睐,并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布局形式已成为法国宫殿建筑的标准;室内空间的装饰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如法兰西斯一世长廊的装饰是手法主义的,阿波罗廊的装饰是较简洁的巴洛克式的,而镜廊的装饰是较浓烈的巴洛克式的,虽然法国宫殿建筑在外观上创立了古典主义的新风格,但在室内仍然没有摆脱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绝对君权统治最重要的一座纪念碑,它的建成对欧洲一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西班牙于1563-1582年间在马德里附近建有埃斯库里阿尔宫,该宫殿从外观到室内都很少使用装饰,建筑语言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于1700-1764年间在马德里又建了西班牙皇宫,是模仿凡尔赛宫的,“皇宫是个方方的四合院,长宽都有120多米。有内走廊,也有连列厅,平面相当紧凑。纵轴线显着,但被院落打断,没有形成内部空间的序列。立面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式样,很像凡尔赛宫。”英国在17世纪初绝对君权渐趋成熟,初期的宫殿较多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如琼斯设计的格林威治的女王宫、白厅宫的宴会厅,宴会厅建于1619-1621年间,为一层,高17.6m,室内有一圈夹层走廊,下层用爱奥尼式半圆柱,上层用科林斯式壁柱,顶棚被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框格,格内有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壁画作装饰,地面以拼木地板铺设,整个室内装修端庄、雅致,是帕拉第奥风格的;17世纪下半叶,是英国宫殿建筑空前繁荣的时期,扩建的索莫塞特大厦和新建的温彻斯特宫,都是模仿凡尔赛宫的,而汉普顿宫则是荷兰古典主义式的。德国在18世纪是一个分裂的群体,有许多诸侯领地,诸侯们纷纷效仿凡尔赛宫,在各自的领地建起宫殿,如纽曼设计的维尔茨堡主教宫,建于1720-1744年间,整个建筑呈“U”字形布局,前面有庭院,后面有花园,从庭院可以到达一层的方形门厅和椭圆形大厅,门厅左侧是楼梯厅,二层中央部分是方形白厅和椭圆形皇帝大厅,左右两侧有一系列连列厅;其中的楼梯厅十分着名,大楼梯由底层的拱廊支承,上层墙壁上用壁柱、镶板装饰,顶棚以穹顶覆盖,表面用壁画、雕刻装饰,整个楼梯厅通过利用大楼梯的形体变化和空间穿插,再配以丰富的壁画、雕刻装饰,创造出一座巴洛克艺术的殿堂。俄罗斯于18世纪初崛起,自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72-1725)将圣彼得堡定为新都后,新首都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设计都是效仿凡尔赛宫的,如在彼得大帝继承人统治期间建造的叶凯撒玲宫和冬宫,前者的室内装饰是洛可可式的,后者的室内装饰则是巴洛克式的。

19世纪,随着欧洲一些国家集权统治的分崩离析,宫殿建筑的建设也随之衰落了,英国建筑师约翰·纳什(John Nash,1752-1835)设计的皇家行宫,表现了具有东方浪漫情调的建筑意象。

三、公共建筑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共建筑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们通常是作为政府的办公地点或者举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如市政厅、广场等,而两者皆起源于古代,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它们的功能与作用。一般来说,“公共建筑”(Public Architecture)可以分为政治性、文化娱乐性、商业性三种类型。在西方建筑中,政治性的公共建筑,有会堂、元老院、市政厅、议会大厦等;文化娱乐性的公共建筑,有剧场、浴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商业性的公共建筑,有敞廊、商场、旅馆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列举的几种公共建筑,主要是从研究室内设计角度来进行选择的,没有包括以室外空间为主的运动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此外,考察西方公共建筑的演变,商业性公共建筑的重要程度,远不及政治性、文化娱乐性的公共建筑,因此在这里主要对前两种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作一些讨论。

1)政治性公共建筑

西方政治性公共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自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后,在经历了梭伦(Solon,公元前638-前559)、克利斯梯尼(Cleisthen"s,公元前6世纪末)、伯里克利(Pericls,公元前495-前429)等政治家的改革后,古希腊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时期,民主政治制度达到了顶峰,以雅典为首的城邦国家大多建有元老院、会堂等公共建筑。“元老院”是城邦国家的管理机构,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政府;“会堂”则代表了全体民众的利益,对于缔结条约、战争与和平、官吏撤免等都有权做出最后的裁决。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麦迦罗波里斯剧场的后面建有一座会堂,约建于公元前370-前360年间,平面呈长方形,长66m,宽52m,可容纳1万人,演讲台位于室内中央偏后的地方,沿演讲台三面布置有逐级升高的座位,最巧妙的是室内柱子以演讲台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这样,就不会因为柱子而遮挡人们从座位上观看演讲台的视线。米利都的元老院大会堂也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但它比上述会堂更加完整、巧妙、先进。会堂由三个部分组成,前部有门廊,中部是一个由柱廊围合、中央设有围廊式建筑的庭院,后部才是会堂,堂内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半圆形排列、逐级升高并面向演讲台的座位,可容纳1200人,4根爱奥尼克柱子支承着开放式的木构架屋顶。从会堂的设计看,此期公共建筑的形制基本成熟,室内空间比较发达,对后期同类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