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15

第15章 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5)

1-2世纪,基督教开始流行,到3世纪,信仰基督教的信徒们还没有公开的礼拜场所,他们只能利用私人住宅、地下墓室等地来作为秘密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如叙利亚的杜拉欧罗普斯的“宅邸教堂”等。313年,罗马帝国颁布了《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392年,罗马帝国又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教堂建筑便发展起来。早期基督教建筑主要模仿古罗马的“纵向式”和“集中式”形制,来建造自己独有的教堂。纵向式形制的教堂,由“巴西利卡”发展而来,它是一个长方形大厅,由纵向列柱分成几个部分,中厅较宽较高,左右侧廊较窄较低。当时教会规定:圣坛必须设在东端,大门朝西。由于宗教活动日益复杂,信徒也越来越多,于是在圣坛、祭坛之前又增设了一道横向空间,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式。第一座巴西利卡式教堂,是建于约320年的罗马的拉特兰圣约翰教堂,它是在君士坦丁皇帝的倡议下建造的,该教堂使用了四排列柱,把大厅分为一个中厅、两个双侧廊,侧廊两边各建有一室,这是后来两翼空间的雏形。

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建于330年的罗马的“老圣彼得教堂”,也是用四排列柱将大厅分为五个部分,半圆形圣坛空间是教堂最神圣的区域,一条纵向轴线将信徒引向圣坛,强调了信徒进入教堂后对上帝的礼拜。集中式形制的教堂,平面多为圆形、多边形,由一圈柱廊或拱廊将室内分为中央空间和外圈回廊空间,中央空间是举行礼拜的场所。集中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建于350年的罗马的圣康斯坦察陵墓,它是君士坦丁皇帝为女儿修建的,室内用一圈双柱廊将中央空间和回廊空间分隔开来,回廊空间覆盖着筒形拱顶,中央空间覆盖以穹顶,穹顶鼓座设有一圈圆头窗,光线透过窗子照亮中央空间。

拜占庭早期教堂的形制,既有集中式也有纵向式,还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但5世纪以后,由于东正教不像天主教那样重视圣坛上的宗教仪式,更加看重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促使教堂在形制上逐渐放弃了西方人爱用的巴西利卡式,而采用集中式。随着集中式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希腊十字”式。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实例,该教堂建于532-537年间,长77m,宽71.7m,呈长方形,中央是一个正方形的主空间,四角各建有一个巨型柱墩,支承着上面的帆拱,帆拱之上坐落着大穹顶,直径32.6m,高54.8m。穹顶下的主空间与东西两侧空间互为贯通,与南北两侧空间用柱廊分隔,形成一个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教堂空间。穹顶底部设有40个圆头窗,将光线引入室内,其空间在光线的照射下,使上部被很好地照亮,显得像天堂一般,下部保持昏暗。早期基督教教堂中也具有这种空间特点,而在拜占庭教堂中得到了充分地表达。教堂地面用马赛克、彩色大理石板铺设,墙面、柱墩、柱子全用彩色大理石板贴面,穹顶和拱顶也用马赛克装饰,并衬以金色,显得富丽堂皇、色彩斑斓。

10世纪后,罗马风建筑在材料和技术上,经过不断试验,逐渐用砖石拱顶代替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木构架屋顶,为支承砖石拱顶,墙壁的份量增加,教堂形制以“拉丁十字”式为主,为收藏“圣物”,在东端半圆形圣坛空间又增设了一圈回廊及若干小礼拜室,使教堂形制更加复杂,与早期基督教建筑相比,此期的教堂有越造越长、越造越高的趋势。建筑上的这些变化,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欧洲各地的教堂中。例如,法国的克吕尼第三教堂,自1130年建成后,立即成为法国罗马风建筑的代表作,它的规模宏大,全长183m,中厅高30.5m,采用巴西利卡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形制,整座教堂覆盖拱顶,东端建有回廊。法国的圣塞尔南主教堂,建于1060-1118年间,为拉丁十字式形制,有全法国最大的拱顶,东端建有回廊,有多个小礼拜室放射出去。德国的施派尔主教堂,始建于1030年,重建于1080-1161年间,为拉丁十字式形制,在中厅上方建有交叉拱顶,跨度13.7m,高27.4m。英国的达勒姆主教堂,建于1093-1133年间,为拉丁十字式形制,在中厅、侧廊、唱诗班席都建有交叉拱顶,而唱诗班席的交叉拱顶已呈现向上尖起的肋架拱顶,预示着向哥特式的过渡。除此之外,意大利的一些教堂基本上是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的变体,如比萨主教堂的中厅和楼廊仍使用木结构顶棚,只有侧廊建有拱顶。

12世纪后,虽然罗马风建筑在材料、结构、形制、空间上取得不少进展,但在拱顶结构上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时期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在法国、英国、德国的教堂建筑中产生。它主要是以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使拱顶成为竖向框架式,然后利用飞扶壁抵御拱顶的侧推力,这样,不仅减少了墙壁,也使中厅侧墙及侧廊的窗子可以大开。由于结构上的创新,使教堂的外观形式与内部空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被称为第一座哥特式建筑的法国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在院长絮热(Suger,1081-1151)的主持下,于1137-1144年间对圣丹尼斯教堂进行了重建,通过使用尖券巧妙地解决了肋架拱顶的结构问题,在东端圣坛中央的礼拜室用《耶西之树》(Tree of Jesse)彩色玻璃窗画作装饰,西立面加上一个玫瑰窗。从此以后,“光”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在哥特式教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实例是巴黎圣母院,奠基于1163年,建造时间一直持续到13世纪,中厅长127m,宽12.5m,高32.5m,其形制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的,只不过将两翼空间去掉,使室内空间更加规整、单纯、统一,使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所产生的双向空间更加明确。盛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实例是沙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等。从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发展出“辐射式”(Rayonnant)和“火焰式”(Flamboyant),代表实例是巴黎的宫廷礼拜堂、卢昂的圣马克卢教堂。英国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2世纪下半叶,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坎特伯雷主教堂的唱诗班席,而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则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该教堂的外观具有英国特点,但室内空间却是法国式的。盛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实例是威斯敏斯修道院教堂。从13世纪末以后,哥特式建筑又发展出“盛饰式”(Deco-ratedstyle)和“垂直式”(Perpendicular),代表实例是埃克塞特主教堂、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德国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3世纪以后,代表实例是科隆主教堂。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与其他地区与国家强调垂直性和向上飞腾的哥特式不太一样,如代表实例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在建筑中,开始出现了一种与中世纪宗教迷狂的建筑相抗争的趋势,这种趋势十分突出地体现在宗教建筑中。伯鲁乃斯基通过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设计与建造,首次改变了教堂的面貌,使教堂具有集中式形制的倾向,突破了西欧中世纪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式形制。如果说佛罗伦萨主教堂还存在着中世纪教堂的余波,那么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小教堂,则是一座完全集中式形制的圆形建筑物,建于1502-1510年间,外墙直径6.10m,总高14.70m,被覆盖在一座饱满的穹顶之下,室内沿主次轴线在圆形墙壁内分别布置了圣坛、壁龛和入口空间。然而圣坛与壁龛、入口空间在形式上几乎完全一致,并没有刻意地表现出来,反倒是中央空间被有意识地标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复兴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它开始于文艺复兴盛期,结束于文艺复兴晚期,在长达100余年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斗争。而斗争的焦点,在于教堂是采用“拉丁十字”式形制,还是采用“集中式”形制。经过反复方案设计,最后选定的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方案,它延续和发展了伯拉孟特最初的集中式方案,抛弃了拉斐尔等人设计的拉丁十字式方案。从建成的圣彼得大教堂看,一个直径为41.9m,内部高达123.4m 的大穹顶覆盖着教堂的祭坛空间,以祭坛为中心,沿主次轴线四周分别布置了圣坛、两翼、入口空间,而半圆形的圣坛空间与同样是半圆形的两翼空间,有着同等的形式和地位,无论是圣坛空间、两翼空间,还是入口空间,犹如众星捧月般地烘托出祭坛空间的中心地位。后来,由于教廷对这种形制的反对,由卡洛·马代尔诺在米开朗基罗的集中式教堂之前,增加了一个巴西利卡式大厅,使原教堂的集中式略显拉丁十字的式样。即便如此,这个巴西利卡式空间已经无法改变和动后部的集中式空间,相反,它到成了集中式空间必要的前导性空间。

文艺复兴运动动了教皇的权威,这时的天主教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分化出来的新教只承认《圣经》,提出简化宗教仪式,教堂应该简单朴素等。面对纷起的宗教改革要求,天主教召开了特仑特宗教会议,对教堂建筑作出了规定,要求以维尼奥拉设计的耶稣会教堂为范本。但是,包括耶稣会教堂在内的一批新建教堂,首先违背了天主教改革的初衷。耶稣会教堂的主体建筑由维尼奥拉始建于1568年,教堂规模不大,室内装饰也很简朴,但随着巴洛克风格的兴起,装饰越来越华丽,波尔塔在1573-1575年间造了主立面,巴奇乔(Baciccio,1639-1709)在1672-1683年间又用雕刻和壁画对中央穹顶进行了装饰,创造出逼真的视觉效果,教堂从外观到室内都有着丰富的巴洛克装饰,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壮美”。巴洛克盛期,贝尔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室内装饰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也做了许多设计,如祭坛之上的“华盖”和圣坛的“彼得主教宝座”,两个设计都是将雕刻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更为重要的是,将大教堂的室内特性由文艺复兴式转变为巴洛克式。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建于1638-1667年间,教堂规模不大,平面是由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一个菱形,此平面上升至檐部,又形成一个以弧线相连接的椭圆形空间。空间立面用16根圆柱划分成四组,圆柱之间分别布置圣坛、壁龛、凹间、入口等。檐部以上发四个大券,券拱之上是鼓座和椭圆形穹顶,穹顶表面以几何形的图样装饰。从平面到立面,再从立面到顶棚,不仅形式变化多端,而且空间十分复杂,充满动态感和渗透感。

巴洛克风格对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期两座重要的教堂均出自于·阿·孟莎之手,一座是凡尔赛宫的礼拜堂,另一座是巴黎的恩瓦立德教堂。但两座教堂的室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礼拜堂建于1689-1710年间,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平面,室内分为上、下两层,空间流动而渗透,装饰奢华富丽,是巴洛克式的;恩瓦立德教堂建于1677-1706年间,希腊十字式平面,室内以中央空间为中心,空间集中而统一,装饰很有节制,是古典主义的。这时期第三座重要的教堂,是由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的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建于1675-1716年间,拉丁十字式平面,在十字交叉处上方建有一个巨大穹顶,外观是古典主义的,而室内是巴洛克式的。穹顶的出色设计,使它在欧洲和北美拥有众多的效仿者。

二、宫殿建筑

在英语中,“Palace”一词有多种含义:一是指“宫殿”;二是指“大主教或主教的宅邸”;三是指“宏伟的建筑物”。在德语中,“Sehlos”(宫殿)与“Palast”(皇宫)二词的含义并无明确划分,常作为同义词交互使用。鉴于英、德语中关于宫殿一词的用法,本书所指的宫殿建筑,专指帝王所用的建筑物。根据功能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西方宫殿建筑可分为宫殿、行宫和离宫。“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和生活起居的建筑物,常位于都城;而“行宫”、“离宫”是帝王在都城以外的宫殿。西方建筑在爱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宫殿建筑,随着15世纪末法国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宫殿建筑才作为王权统治的象征,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