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28

第28章 奇言妙语(3)

宋神宗元丰年间,有前来入贡的一高丽国僧人,与杨次公在酒席上行令,以两个古人的姓名相争一物品为题作句。

僧人说:

古人有张良、郑禹,相争一伞。良说“良(凉)伞”,禹说“禹(雨)伞”。

杨次公道:

古人有许由、晁错,相争一葫芦。由说“由(油)葫芦”,错说“错(醋)葫芦”。

彼此以同音、近音字连缀古人名、物名,雅趣共赏。

■新旧太公

辛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别名叫太公,唐太宗对他的别名很不满意,想让他改掉。

一次,辛郁进宫面见太宗,太宗一见到他就问:“你叫什么名字?”

“辛太公。”辛郁回答。

“新(辛)太公比旧太公(指姜太公)如何?”太宗半开玩笑地问道。

辛郁听出皇帝的嘲弄意味,忙回答说:“我当年18岁就遇到了陛下,而旧太公80岁才遇到周文王,这样说来,我比旧太公强多了。”

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再也不讨厌他的别名了。

■看戏

某官于衙署召宴宾客,有戏班演出。其四位公子尚幼,平日被关在书斋用功,此际跃跃欲作看戏之想。

老爷召四人前来问话:“试问读书好,还是看戏好?你们各自据实回答。”

小儿说:“看戏好。”当下被训斥一通。

大儿说:“自然是读书好。”

老爷一笑:“此乃老生常谈,谁不会说?”

二儿斟酌片刻,说:“书也须读,戏也须看。”老爷皱眉斥之:“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你平日为人。”

最后,三儿回答:“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老爷掀髯大笑:“得之矣!”

附注:“读书好还是看戏好”,出这个题目,并非作价值讨论,是要考儿子们的语言思维和机辩。

这种善于将对立的事物统而观之的思想方法,古人誉之为“通”。二儿那种“调停两可之说”,看似两头都照顾到了,实际上将两桩事割裂而论。至于小儿与大儿的说法,都偏于一端。

清代经学大师焦循在《论语通释》中说:“执其一端为异端,执其两端为圣人。”即强调融会贯通的重要。执两端者即贯乎其中,而“贯者通也”。

■画鬼最容易

齐王请来一个画师为他画画,齐王问他:“什么东西最难画?”

画师说:“狗和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画师说:“画鬼最容易。”

齐王问他:“为什么呀?”

画师说:“狗和马整天出现在人们面前,画得稍有不像人们就看出来。而鬼却是无形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我随便怎么画,别人都不能指出我哪儿画得不好。”

■文徵明鉴画

文徵明精于书画,尤擅长鉴识真伪。当时苏州一带收藏书画之家,常有鉴定之事求问。

而外人不知,文氏鉴画有自家一套规矩。通常所遇赝品,一概告称“此真迹也”。亲近者多不解此意,有人劝言:“这般糊弄人家,岂不毁了自家名声?”

文徵明却道:“收购书画者必是富裕人家,没有闲钱不会往这上边扔。而出卖这些东西的人家想必是要等着用钱,抑或尚等米下锅,若是因为我一句话而断了交易,弄得举家受困,我何忍心?这种事情上是讲不得名声的。”

“劫富济贫”也是古义士风范,文徵明不惜“名声”,而终于名满天下。中国文人于“名节”一事上多有用心,惟深浅各自不同而已。

■江天一览

清乾隆皇帝游览江南名胜江苏镇江,乘兴登上金山,俯视滚滚江流,蜿蜒连接天际,一派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脱口赞道:“江天一览”。

寺庙住持立即捧出文房四宝,恳求皇帝题词留念。谁知乾隆帝写下“江天一”字时,突然被笔画繁多的“览”(繁写作“覽”)字难住了。

一国至尊竟不会写个“览”字,岂不贻笑大方?侍臣们一时如坐针毡,想当场指点吧,这是对帝王不敬,恐遭斩首大祸;三缄其口吧,见皇帝临难不释,也属不忠。

在这紧急关头,有位大臣数皱眉头,计上心来,旋即跪下。乾隆马上搁笔垂问:“卿有何进奏?”

大臣双目凝视“江天一”三字,然后一字一拍地从容禀奏道:“臣-面-见。”乾隆也顿时会意:“览”(覽)字乃“臣面见”三字合成。他豁然大悟地援笔缓缓挥下“览”字,立刻解脱了困境。

迄今,这块乾隆御笔石碑,还矗立在金山之顶,吸引着广大缅古怀昔的游客。

哲人慧语篇

■盲道人

北宋熙宁年间,洛阳有一瞎子道人,终日沿街乞讨。人将铜钱投置他手掌中,即能报出钱币正背两面年号等字样,目击者皆惊奇不已。

一日,邵康节先生(名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终身安于田园耕读,逍遥处世,屡授官不赴。在当时理学家中,他是比较注重性情的一位,自谓“一生不作皱眉事”,言谈吐属颇具玩世意味)路遇,问道人:“倘将钱币搁置你脚上,也能知其年号吗?”

道人愕然,嗫嚅答曰:“此话正是贫道师傅所言。”当下愧谢而去,从此不复出现。

盲道人遇康节先生,可谓小玩家碰上了大玩家。

■怕后生笑话

北宋文豪欧阳修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写作,他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好腹稿的。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他的写作态度也很严肃。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把它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拿出去,他把这称之为“改壁稿”。

老年时,他又拿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篇篇修改。他的妻子劝他说:“你呀,为什么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幼时读书,难道还怕先生生气不成?”

欧阳修笑了笑,很认真地说:“我这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吕公雅量

宋人吕蒙正,少有才名,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第一,六年后授参知政事(宰相)。当时朝中有人不服。

一日入朝,某大臣在隔帘后指戳吕公,与旁人道:“这黄口小儿居然也立朝参政!”口气亦颇尖酸。

吕蒙正耳边刮过此语,却佯为不闻。同列中,有人愤而不平,诘间帘内诋毁吕公者:“敢问阁下何人?”吕蒙正急遽制止。

退朝时,其同僚心犹未平,深悔未追问到底。吕公则曰:“何须追问,一知其人姓名,恐终身耿耿于怀。莫如不知,倒于己无损。”时人皆服其雅量。

■中等水平的皇帝

东汉末年,一个有名的儒官叫爱延,他为人正直,深受皇帝信任。

一天,汉桓帝在后花园散步,爱延陪伴其左右,汉桓帝不时地向他问话。

“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汉桓帝突然问道。

“回陛下,您是汉代中等水平的皇帝。”爱延答道。

“为什么这样说?”汉桓帝不解地问。

爱延说:“您用中常侍黄门时,朝政紊乱;您用尚书令陈蕃时,政通人和。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所以我说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汉桓帝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重赏了他。

■秉烛之明

晋平公询问著名乐师师旷说:“我已经70岁了,现在学习,是不是晚了点啦?”

师旷说:“您可以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说:“做臣子的怎可戏弄他的君主呢?”

师旷说:“盲臣怎敢戏弄君主您呢?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年爱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爱好学习,有如中午当空的骄阳;老年爱好学习,好似晚上点着蜡烛照明。点着蜡烛照明,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相比,哪一种强?”

晋平公赞叹师旷说:“你说得真好!”

■我在何处

一道人于山间结庵修炼。一日,坐密室入静。道人叮嘱童子:“我去后十日内即归返,千万勿动我屋子。”数日后,忽有叩门者,童子告之师父出门未还。

其人诈称:“我知道,你师父已死数日,早被阎王请去,不会回来了。尸身不日即腐臭,你当及早处理。”童子愚憨,不辨其诈,见师父果真毫无气息,便将其投入炉中焚化。

转即,道人游魂归来,已无肉身寄附。其魂环绕道庵呼号:“我在何处?”喊声凄厉,月余不绝,村邻为之不安。一老僧游经此地,闻空中泣喊,大声诘道:“你说寻‘我’,你却是谁?”

一问之下,其声乃绝。

附注:“入静”又称“入定”,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古代道士相信,通过这种澄神静虑的仪式可接会神仙。

这则故事看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颇具深意的哲学寓言。“你说寻‘我’,你却是谁?”这声当头棒喝,不啻道出一个本体的矛盾。

在嘲示道人走火入魔而丢失自家面目的同时,更深刻地触到理路上的悖论:一个丢失的“我”,何以寻找“我”自己?这正是现代人的困惑所在。

■应变

明成化间,王恕任南京兵部尚书。一日出巡,路遇一疯子,拦舆狂呼“万岁”。王公一时惶然无措,回府告之众幕僚。

属下娄某进言:“此事有例可循。北宋张咏镇守成都时,巡阅军旅,三军亦向公呼‘万岁’,张公应措甚善。”

说到此,即为王公阻止:“暂勿透底,待我自己想来。”

是夜,王公谢绝一切宾客,闭门静思,排出数条对策。次日,一一询之娄某。娄某笑而不答。

王公问:“当时张公究竟如何应对?”

娄某答之:“当即下马,亦呼‘万岁’。”

王公喟然叹曰:“吾辈真不及古人,张公仓猝间应对有策,我整夜想来也未得之。”

附注:王恕,字宗贯,明正统十三年进士,成化中职守留都(南京),政绩显著,时为谣曰:“两都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弘治初召入为吏部尚书。

旧时,外臣受人呼“万岁”,有叛立之嫌,是为大忌。张咏瞬间将自己从作为对象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堪称应变敏捷。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北宋名臣,官至礼部尚书。有诗名。

■刘邦功狗论群臣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分封到的土地城邑特别多。那些穿着铁甲,执着兵器,出生入死,在沙场上苦战的将士功臣不服气。

他们说:“仗是我们打的,功是我们立的,我们为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封行赏我们当然要名列第一;而萧何居帷幄之中,只知舞文弄墨,发号施令,动动嘴皮子而已,他既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立过半次战功,而分起土地、论起功劳来,反而比谁都多,这是什么道理?”

高祖说:“你们先别激动,我举个例子。你们懂得打猎吧?追杀野兽的是狗,在后面发号施令指挥方向的却是人。你们的能力,只是能追捕那些野兽罢了,是功狗!至于萧何,懂得发号施令,善于指挥,则是功人啊!”

众大臣听罢,都哑口无言了。

■出使的标准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用嘲弄地口气说:“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

“齐国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晏子说道。

“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楚王问道。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齐国还有一条规定,贤君之国要派贤能的人出使;无能之国,只能派无能之臣出使;我是最无能的臣子,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

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又不好发作。

■社庙之鼠

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

“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晏子回答。

“寡人实在有些不明白,这话怎么说?”景公不解地问。

晏子答道:“社庙是祭神的地方,用木头做柱子,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老鼠十分狡猾,都一窝一窝地住在壁洞里。用烟熏吧,恐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用水灌吧,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却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大王您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

■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宾客,特别善于辩论。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白马不是马”。

有人奇怪地问他:“白马为什么不是马?”

公孙龙反问他:“可以说马是白马吗?”

“好像不能这样说,”那人迟疑地摇了摇头。

公孙龙说:“既然不能说马是白马,又怎么能说白马是马呢?”

“可是,白马明明是马呀!”

“不一样,”公孙龙说,“白马是由白色和马两部分组成的,它不仅含有马,还含有白,所以既不能说白马是白,也不能说白马是马。”

那人总觉得“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对头,可是又说不过公孙龙,只好摇摇头走了。

■曹商得车

春秋时,有个叫曹商的宋国人,宋王派遣他出使秦国。他临去之时,得到了宋王给他的几辆马车。到了秦国,秦王十分喜欢他,又送给他马车一百辆。

曹商返回宋国后,在庄子面前,自我炫耀说:“我从前和你一样,住在穷困狭窄的街巷里,生活潦倒,依靠织麻过日子,饿得脖子枯瘦,面色蜡黄,这是我的短处;一旦得到了大国君王的喜欢,就有上百辆马车跟随着,这就是我的长处啊!”

庄子说:“我听说秦王生了病,对给他诊治的医生论功行赏。能替他破除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马车;愿意替他舔痔疮的,可以得到马车五辆;治病症越下贱,得到的车就愈多。你难道治了秦王的痔疮吗?不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呢?你还是离我远点吧。”

■猎苑

齐宣王在位时,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

有一天,孟子来到了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听说他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回答:“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确实有这回事。”

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确实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宣王叹口气说:“唉,还是古时候的老百姓好啊!寡人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他允许百姓进去砍柴,进去捉野兔,并且还可以一起分享打来的猎物。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而这个猎苑也属于人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

顿了一下,孟子又道:“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宣王听了,若有所思,过了不久,那些猎苑的禁令就被撤销了。

■所闻所见

三国时著名诗人嵇康耿直刚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山林。

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打铁,钟会来拜会他。这钟会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出身世家大族,趾高气扬,骑着高头大马来到跟前,摆出贵人的架子,等着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铁不歇,旁若无人。僵持了一会儿,钟会觉得没趣,生气地拨转马头要走。

嵇康觉得好笑,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听见什么了,到这里来?看见什么了,离这里而去?)

钟会回答了两句话,自己解脱了尴尬场面:“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看见我所看见的才离去。)

■“秦”字的由来

秦始皇姓嬴名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相传嬴政的国号原名“琹”。有一天,他无意中想到,“琹”字是一把木椅上坐着两个王,这可是主凶的兆头。

俗话常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个王坐在一把椅上,岂不要平分天下?于是他想造出一个吉利的字来代替“琹”字。他颇费思索,想了很久,仍无眉目,于是召来史官计议。

秦始皇问道:“从三皇五帝直到如今,谁人的功勋最高,业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

史官拱手相对:“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延及夏、商、周,是非功过,均见于《春秋》。”

秦始皇又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只有《春秋》这部史书吗?”

史官答道:“下臣回奏,只有一部《春秋》。”

秦始皇继续问道:“如此说来,《春秋》只写到本朝为止,是吗?”史官点了点头。

秦始皇得意地笑道:“朕乃千古一帝,首称始皇,自然要占一半《春秋》,看来,以一《春秋》改定国号,最为适宜!”于是提笔在竹简上写出一个“秦”字,以取代“琹”字。

史官一看到始皇自造的这个“秦”字,的确是各取春秋二字的一半,虽觉新颖,却有些忧虑,便说:“万岁英明,不过,春若无日,则天地昏暗;秋若无火,则大气阴沉。昏暗阴沉并非吉祥之兆,望陛下圣裁!”

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拍案喝道:“放肆!竟敢胡言乱语,诽谤朝廷,来人,推出斩首!”

史官由于忠言反遭杀身之祸。文武百官由此胆战心惊,惟恐自己步入后尘,一个个跪拜阶前,口呼万岁,朝贺新的国号。

自此,“琹”字消亡,新造的“秦”字登上了历史舞台。

■吃鱼之辩

公仪休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因此天天家里人都去给他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