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天祝卷
7572000000011

第11章 经济(5)

其它畜种

1998年始,分别引进1/2、1/4野公牦牛,与当地杂色牦牛进行杂交复壮试验,至2005年,杂交改良家养牦牛6200头。天祝有培育和役使犏牛的传统和经验,2000年,全县饲养犏牛5000头。黄牛来源于蒙古黄牛和陕西等地的秦川牛、三河牛等的杂种后代。2003年,引入秦川、西门塔尔良种黄牛和西门塔尔、黑白花、利木辛等优良种牛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1986年,始从外地购进黑白花乳用品种牛,2005年增至500头,产奶达1717.5吨。

除县城近郊分布比较集中外,炭山岭、打柴沟、哈溪、安远、石门、天堂等乡镇的饲养量也不断增多。天祝县内的驴属小型的凉州驴种,为原始品种。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分布较多,牧区较少。2005年,存栏驴1300多头,呈逐年下降趋势。天祝县骡的数量较多,农区多有繁殖饲养,各乡镇均有分布,2005年,共存栏骡1.26万头。天祝县养猪品种混杂,1995年后,规模养猪户上升,引进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等优良品种形成了良种猪群体,2005年,全县存栏猪数量达5.65万头。

(三)饲草饲料

天然草场资源

全县有天然草地587.0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4.7%,主要植物共61科,213属,502种。其中禾本科23属,75种;菊科21属,68种;莎草科5属,26种;豆科8属,26种。主要牧草有49科,158属,276种。在草场资源中,有草原草场121.9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20.76%;山地草甸草场122.31万亩,占20.79%;疏林草甸草场35.19万亩,占6%;灌丛草甸草场198.37万亩,占33.79%。高寒草甸草场109.63万亩,18.67%。此外全县尚有可供家畜牧业利用的灌木林171.28万亩。

草原管护

草原管护以钢丝网围栏为主,2000年后,在全县重点牧区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2004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全县草原围栏面积达63万亩。2005年,新建和改造完成高标准围栏80万亩,使全县草原围栏面积累计达到143万亩。

草原建设

2000~2003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草1.97万亩。种植的草种有无芒雀麦、老芒麦、紫花苜蓿、扁穗冰草、披碱草,总产量达到1822.9万公斤。1989年开始防灾保畜育草基地建设,至“九五”末累计建成6.66万亩。年生产青干草1434.8万公斤,饲料115.4万公斤,油籽29.8万公斤,燕麦种子35.4万公斤,解决了17.5万个羊单位牲畜的冬春补饲。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于2002年开始,总投资1250万元,至2004年建成围栏改良草原8.3万亩,建立人工饲草料地1.5万亩,治理鼠害草场4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投资1600万元,总任务80万亩,其中禁牧10万亩,封育禁牧期为5年;休牧70万亩。当年10月完成。

草原保护

天祝县草原蝗虫共有31种,主要危害种类有宽须蚁蝗、李氏大足蝗、轮纹痂蝗、红翅皱膝蝗、狭翅雏蝗、白纹雏蝗等。利用DM合剂、氯氰菊酯、蝗虫微孢子虫、绿百克等药剂,先后防治3次,累计防治面积39.3万亩,平均灭效90%以上。草原啮齿动物有2目8科4亚科25种,其中,仓鼠科8种,占总种数的32%;鼠兔科6种,占24%;兔科、松鼠科各3种,分别占总数的12%;鼠科2种,占8%;跳鼠科、林跳鼠科、鼯鼠科各1种,分别占4%。优势类群为仓鼠和鼠兔,优势种为高原鼢鼠,捕获率为17.98%。全县587万亩草原均有鼠害分布。全县草原受一级危害的有67.7万亩,占11.53%;受二级危害的有121.9万亩,占20.76%;受三级危害的有168.1万亩,占28.63%;受四级危害的有229.4万亩,占39.07%。1989~2000年,全县累计灭鼠159.21万亩。控制鼠害面积80万亩。2000年,由农业部投资100万元立项开展了《天祝县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完成鼠害防治面积100万亩。

饲草料种植与加工

全县精饲料品种、粗饲料来源和青饲料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成分没有变化。1999年开始,县草原站在抓喜秀龙乡引种多年生牧草和以莞根为主的多汁饲料取得成功。2000年种植多年生混播牧草5000亩,年产优质青干草350万公斤。种植多汁饲料莞根2亩,亩产4000公斤。2000年,推广种植多汁饲料莞根2000亩。2001~2004年,种植多年生加拿大披碱草8000亩,加拿大披碱草+垂穗披碱草+苜蓿+无芒雀麦1.7万亩。2005年,种植饲用玉米150亩,其干草产量1183公斤/亩,种植苜蓿84亩,干草产量465公斤/亩。全县共有饲料加工点439个,年加工粗饲料10975吨。2001~2005年,每年调制青干草2万吨,生产草粉8000~10000吨。2000年,引进设备,试验推广拉伸膜包裹青贮和饲料添砖两项新技术,当年青贮青燕麦草30吨,生产饲料添砖1吨;青贮燕麦20吨,存贮期3年。2004年,推广氨化饲料技术,氨化秸杆2吨。

草原管理机构

1988年12月,设天祝县草原监理站;1990年,设立天祝县草原防火指挥部;1994年,在12个乡镇成立草原监理站;1998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火组织。

(四)畜禽疫病防治

1.传染病防治

猪病危害比较严重的有五大类:猪瘟等三大传染病(猪瘟、猪丹猪、猪肺疫)、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细小病毒感染、乙型脑炎、衣原体、布鲁氏病)、猪呼吸系统疾病(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猪腹泻疾病(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螺旋体病、仔猪副伤寒、仔猪水肿病)和猪口蹄疫。

牛羊传染病危害严重的有牛出败、炭疽、牛副伤寒、口蹄疫、牛泰勒焦虫病、牛结核病等。

羊病主要有羊痘、山羊衣原体病、羊快类病、羊布鲁氏病、羔羊痢疾、羊传染性口膜炎、羊泰勒焦虫病、破伤风病和羊疥癣病。

马类传染病主要有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和破伤风病。

鸡传染病主要有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衣原体病、鸡支原体病。

2001年后,全县消灭了牛瘟、马鼻疽、马传贫、牛肺疫,控制了布氏杆菌病和动物4种传染病流行,但局部时有流行,形成旧病未除,新病又发的状况。

对传染病的防治,坚持“因病设防,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猪瘟、鸡瘟、羊痘、羊快疫类疫病、牛出败、炭疽为重点,每年县畜牧主管部门下达重点疫病防治任务,提高防治密度,减少因病死亡。

2.寄生虫病防治

天祝畜禽寄生虫病有5门、7纲、9目、46科、80属142种。危害严重的有消化道线虫、绦虫、肺线虫、丝虫,山羊弓形虫病和衣原体、焦虫病、包虫病及棘球蚴病等;外寄生虫主要是虱螨病和羊鼻蝇蚴病、牛皮蝇蚴病等。

天祝县对寄生虫病防治的药物推广应用主要有丙硫咪唑(抗蠕敏)、左旋咪唑、虫克星、阿维菌素、螨净、林丹乳油和敌百虫、倍硫磷等。经试验,用吡奎酮胶囊口服和包埋治疗人畜包虫病,E/AS菌苗预防弓形虫病,阿维菌素驱治牛皮蝇。2001年以来,采用新型的广谱低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实行每年春秋两季驱虫,寄生虫的危害程度降低。

3.家畜普通病防治

家畜普通病的防治,以加强饲养管理为重点,注重气候、季节变化,临床上采取对症治疗。

4.动物检疫

1996年1月成立了天祝县兽医卫生兽药监督管理所(兽监所),每年对全县的防检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对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屠宰、经营场所进行防疫消毒,对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加工经营户每年进行一次审核,对出现的违法案件依法进行处理。市场检疫管理已由旧式补检补办转为查证验物,对上市动物及其产品实行“两章一证”和“两证一标”的管理制度,从根源上杜绝白条肉和病害肉上市。

5.畜牧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县畜牧局下设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工作站、白牦牛育种试验场及19个乡镇畜牧站。

疫病防治机构1990年11月21日,撤销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恢复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96年1月5日,成立县兽医卫生兽药监督管理所,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合署办公。2000年,全县设22个乡镇畜牧站,2004年调整为19个;村级畜牧兽医门诊服务点86个。

五、乡镇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天祝境内只有一些小煤窑和手工业。自治县成立以后,以小煤窑为主的采矿业,以铁木器、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等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全县兴办小高炉、小化肥、小农具、小煤窑、小石膏矿等社队集体企业。60年代初,多数企业停办。1975年,全县共有社队企业97个,从业人员1558人,总产值为256.9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至1988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1088个,从业人员14679人。当年总产值2918.46万元。

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1389个,其中乡办59个、村办20个、联户49个、个体1261个,从业人数为12637人;总产值3800万元。

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002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302.8万元,上缴税金671.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384万元。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4.27倍。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为2579个,其中集体113个,私营68个,个体2398个。完成总产值7.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928万元,上缴税金1185万元,年均分别递增37.9%、41.94%和13.3%。2005年,全县乡镇企业户数达到4340家,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0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6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4亿元。

2006年,乡镇企业个数达4252家,从业人员2.71万人,完成增加值6.13亿元,总收入19亿元,实现利润1.75亿元,缴税金3220万元。

第七节水利电力

一、水利

自汉代至明、清时期,历代封建王朝曾在松山、金强川一带常年屯兵,垦田亩,修水利,发展农业。清乾隆时,金强川主要水渠有5条。其中,镇羌堡渠有2条,岔口堡渠有3条。清光绪年间,乌鞘岭以东有河东、铁窑、上三里墩3条水渠。民国时期,天祝水利事业发展甚微。

自治县成立后,水利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全县共建成截引管道50条,全长249公里,灌溉农田面积6590亩,喷灌草原4500亩,自流引灌草原2800亩,改善草原供水条件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成干支渠道36条,21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5.7万亩,农田配套面积1.98万亩,草原灌溉面积0.28万亩。共打机井117眼。其中农田灌溉井70眼。全县有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2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67万亩,塘坝9座,总蓄水量1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亩。

(一)灌溉工程

70年代以前修建的干、支渠道多数由于年久失修,效益低下。从1989年开始,至2005年陆续改建、重建和新建石门、前河、红砂崖、教场干渠,前河渠首截引集水通道、石门渠首,界牌、中沟沿支渠等水利工程渠道总长度88公里,渠系利用系数达到0.5左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941亩。

(二)人畜饮水工程

1989~2005年,水利工程建设在维修疏浚原截引管道的同时,先后投资2986.2万元,新建和改建引水管道82条,总长996.94公里;修建截引40处,各类建筑物657座,打井6眼,水窖151眼,解决8.64万人、16.57万头(只)畜的饮水困难。

(三)蓄水工程

至2000年已建成鞍子山、柏林、龙潭河、科拉4座水库,总库容266.06万立方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建成涝池累计76座,水窖15829眼,蓄水池1座,总蓄水量为75.7万立方米,发展滴灌21亩、喷灌2600亩,发展庭院经济面积1200亩,集雨节灌面积6.04万亩。

(四)机电井灌溉

1988年前建成的机井,效益不佳。1989~2005年,投资186万元,新打、维修机井79眼。灌溉农田500亩,林地200亩。

(五)提灌

1988年前建有小提灌工程20处,装机29台,总动力2163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400亩,并灌林地4000亩。1992~2005年,共建提水工程达到22处,总投资499.42万元,总动力39台1878千瓦,总装机容量44台/1974千瓦,实际灌溉645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