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天祝卷
7572000000029

第29章 文化(6)

(七)祁连布尔智风景区

布尔智为藏语,意为宽阔富乐。位于祁连乡,东北距武威市40公里,距天祝县城172公里,县乡公路与国道312线相接。从武威乘车到祁连林场,前行5公里即可抵达布尔智风景区。主景区草原森林面积187.5公顷,境内云杉、圆柏、青杨分布均匀,金露梅、高山柳环绕乔林,空气清爽宜人。其中干杆沟、柏木掌、太湖石、独山顶、赛什顶、三角楼等处的自然景观更为奇异。

(八)冰沟河风景区

冰沟河位于祁连境内的祁连林场林区,距武威市35公里。景区内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悬崖壁立,巨石遍地,环境优美。自然景观有牛心山、回音壁、毛老鸹沟、冰沟天池、冰沟河等,人文景观有水母娘娘庙。建有冰沟河风情园接待游客。

(九)夏玛风景区

位于天祝县东北部的西大滩乡,区域内林海茫茫,草原宽阔,植被茂密,流水清澈,民风淳朴,是天祝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基地。有夏玛寺、二郎池、毛毛山、跌水、大峨博滩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祭池、祭峨博、赛马会等民间节会。

(十)草原风景区

抓喜秀龙草原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西、南以马牙雪山为靠山,北面以乌鞘岭为屏障,东与松山草原遥遥相望,金强河纵流全境,地势开阔,草原广袤,水草丰美,高原牧场特色十分显明。天祝白牦牛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群随处可见。地势平缓,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是放牧、游玩、赛马的理想场所。建有纪念十世班禅大师的柔旦尕擦寺。

松山草原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0多公里,属干旱草原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和灌木。地势平缓,地域辽阔,眼界宽广,羊群如云,牧歌声声,农历五六月份,常举办赛马会。

旦马大水滩风景区位于旦马乡大水河流域。风景区有水草茂盛的大水滩草原、高耸入云的阿尼万智峰(汉语俗称干沙鄂博,海拔4491米)、清彻的大水河、莽莽的林海、古老的大水上寺、高原山庄及细水河朝阳山下的章嘉柏等景观。

(十一)观赏类动植物资源

观赏动物有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白臀鹿、马鹿、雪鸡、青羊、蓝马鸡等,其中天祝白牦牛属世界珍稀品种。观赏植物主要有油松、桦树、高山紫杜鹃、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金露梅、银露梅及山花野果。

三、人文类旅游资源

(一)藏传佛教寺院

天堂寺位于县境西北角的天堂乡,距县城94公里,居天祝十四寺院之首,始建于唐代。极盛时期占地1500多亩,建筑辉煌,规模宏大。寺内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设计严谨,技艺精湛。有佛家视为至宝的舍利佛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萨迦时代的弥勒、无量佛塑像,装有释家尊者手指的土塔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塑像、壁画、唐卡、经典、法器等。古建筑物有赛义囊和大经堂遗址,陆续新建的建筑物有弥勒殿、龙王庙、密宗殿、时轮大经堂、文殊殿。1998年,信教人士捐资修建的千佛殿,高23米,内置18米高的木雕宗喀巴大师佛像一尊,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制宗喀巴像,另有4000尊小型佛像。寺后绝壁有一石洞,系宗喀巴大师弟子华锐坚参巴苦修之地。

石门寺位于石门镇,距县城13公里,建于明崇祯初年。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进京途中曾到石门寺讲经;康熙六十年(1721),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重修石门寺并任过法台多年。保存的珍贵文物有五、六世达赖遗物和明代石浮雕像光明女佛等。

华藏寺位于县城,建于清代,兴盛时规模宏大,后几度被毁,80年代重新开放后建有大经堂1座,僧舍1院,是县城信教民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东大寺位于天祝县城西南部的赛什斯镇,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修建,有500多年历史,历史上萨迦派、噶举派的许多高僧到过该寺,并赠送大量佛经、佛像、佛塔,使寺院逐渐兴盛起来。现存的鲁家囊欠,是天祝最典型的佛寺古建筑。内有藏汉合成式壁画《唐僧取经》等佛经故事及其他宗教图案。此外,还存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用过的大量法器及直径15厘米的大草果等。

此外,尚有达隆寺、夏玛寺、南冲寺、毛藏寺、祝贡寺、极乐寺、红沟寺及百灵寺遗址等。

(二)古文化遗址

东坪古文化遗址在大通河西岸东坪乡罗家湾和小沟村阴山坡下,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2处,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它的发现说明天祝地区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进入氏族公社,母系与父系交替,但仍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为其典型形态的社会阶段。

乌鞘岭长城、濠沟、烽火墩在打柴沟镇安门村东北甘新公路东侧和乌鞘岭北安远镇南泥湾村有汉代长城遗址1处,全长约10公里;打柴沟镇金强驿村的石洞沟明长城保存比较完好,长约2000米。

(三)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主要是引大入秦工程,该工程是将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永登县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在许多方面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一流水平。工程总干渠、干渠和支渠全长880公里,干渠穿过71座总长为110公里的隧洞群,其中1公里以上的隧洞31座,是中外罕见的“地下长河”。设计水头107米的总干渠先明峡倒虹吸,全长524.8米;总干渠水磨沟倒虹吸设计水头67米,全长567.96米。这两座倒虹吸均由直径2.65米的双排钢管组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钢制倒虹吸。位于天堂寺附近的引大工程渠首分水闸,雄伟壮观,引人注目。大通河水至此被其分割,其中一部分纳入引大入秦总干渠。天祝境内的“引大渠首枢纽”、“先明峡倒虹吸”和永登县境内的“总干渠隧洞”、“庄浪河渡槽”等4处工程被载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引大入秦”1套4枚特种邮票。

四、旅游节会

首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族风情旅游节2001年7月2日,首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在石门沟景区开幕。节会期间进行了马术表演、2001人参加的大型锅庄舞表演及藏族、土族服饰表演。在重点景区朱岔峡、马牙雪山天池、天堂寺分别举办了“花儿”会、祭天池、晒大佛等民俗宗教活动。

第二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2002年7月13日~8月22日,武威市举行甘肃武威首届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祝县旅游景区作为天马旅游节的分会场,举办了第二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节会期间,在影剧院举办了专场文艺晚会“家乡颂”自创歌曲大奖赛,县文化馆举办了书画、摄影、文物等展览。在景区举办了石门沟赛马会、朱岔峡“花儿”会、天堂寺宗喀巴大殿落成典礼、祭天池活动等文体活动和民俗宗教活动。

第三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甘肃武威第三届天马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于2004年7月13日至20日在县城及各景区举行。节会期间,在县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举办了书画展、文物精品殿、摄影展、旅游商品及民族服饰展等。在各景区分别举办了骞马会、“花儿会”、祭天池活动等。

五十五周年县庆·第四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庆典·第四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于2005年5月1日至8月1日在县城及各景区举行。

期间,对各旅游景点进行了文化包装,对景区道路、通讯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了加强,对县城进行美化、净化、亮化,对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介。8月1日,在县城政府门前广场举行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庆祝大会·第四届天祝三峡风光暨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幕式。节会期间,举办了数场文艺表演;举办了55年成就展;在景区的石门沟赛马场举行了赛马;天堂乡蝴蝶滩举办了“花儿”会。

第七节医药卫生

一、医疗机构

(一)天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县“四〇一”站)1964年,甘肃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天祝成立了鼠防专业工作站,代号四〇一站,受县政府和省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双重领导。1968年交县管理。1989年6月,县“四〇一”站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为县防疫妇幼保健站,1994年8月撤销,分设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站。2002年8月,撤销县卫生防疫站,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职工5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

(二)县妇幼保健所

1956年10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1962年并入县人民医院防疫股。1969年12月,恢复县妇幼保健站。1996年6月,县妇幼保健站更名为县妇幼保健所。至2005年,有工作人员57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年接诊门诊病人13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500人(次),业务收入年均8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196万元,是全县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和基层妇幼专干培训基地。

(三)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

1951年5月,成立天祝自治区卫生院。1955年8月,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卫生院。1959年12月改为县综合医院。1963年4月,改称县人民医院。1974年7月,改称县第一人民医院。1974年7月12日,北京市第一传染病下放的部分医务人员及设备与原岔口驿中心卫生院合并,成立县第二人民医院。1989年,县第一人民医院与第二人民医院合并成立县人民医院。1991年7月建成门诊楼。2001~2002年建成门诊医技大楼,医院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业务用房7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00张;设内、外、妇、儿、五官、口腔、皮肤、中医、肛肠等临床专业科室28个,职能科室4个。至2005年,有职工15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人员55人;年均门诊量8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000余人(次)。年业务收入806万元。固定资产1009万元。

(四)乡镇卫生院

1989年前,全县有哈溪、西大滩、安远、打柴沟、古城、松山、祁连7所中心卫生院,旦马、土塔、毛藏、西顶、大红沟、代乾、朵什、红圪、永丰、多隆、柏林、华藏寺、华尖、东坪、炭山岭、赛拉隆、东大滩、达隆等18所卫生院和灰条沟门诊部。2005年,哈溪中心卫生院升格为科级建制的天祝县第二人民医院。至此,全县设安远、西大滩、打柴沟、古城4所中心卫生院在内的乡镇卫生院18家。

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26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6人,设病床137张。有18所乡镇卫生院能开展基本的手术,有17所具备住院条件,有12所能开展基本的检验业务。

(五)村级卫生机构及个体诊所

1956年前,先后开业的个体诊所42处,行医者58人,至1958年,组成了11个联合诊所,后过渡为公社和大队医疗站。1994年,部分村卫生所自行停业和自行合并,村卫生所减少到233所,有个体诊所36家,乡村医生225名,卫生员73名,农村接生员181名,个体行医人员36名。后卫生员和农村接生员职责被乡村医生代替。到1999年,8个行政村无村级卫生机构。至2005年,全县有村卫生所室235家,村级医务人员323人,其中专科学历39人,中专学历96人,高中(含职高)及以下学历87人。个体诊所39家,个体医务人员47人,其中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19人,高中(含职高)及以下学历20人。

(六)驻县省地企业医疗机构

省属厂矿医院有天祝煤矿职工医院、甘肃省天祝建材厂职工医院。地属厂、矿卫生所(室)有武威地区水泥厂卫生所、地区石膏矿卫生所、华藏冶炼厂卫生所、打柴沟机务段卫生所。

二、藏医藏药

(一)振兴藏医藏药

藏医藏药很早以前从宗教界传入天祝藏区。公元19世纪前,名藏医丹正加以手抄本的形式编著了《临床经验》一书,总结了天祝地区藏医和他本人一生的临床经验。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天祝地区有名气的藏医药人员有16人。

1956年,在金强区的河东乡、莫科区的天堂乡各成立一所藏医诊所。另有6名藏医在其它区、乡私人行医。1958年以后,一些藏医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藏医诊所被迫关门。1974年以来,恢复和建立了藏医药医疗保健站,配备了藏医药人员。1978年县卫生局编写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药手册》,收载藏药500余种,成方339个,由甘肃省出版社出版发行,1981年,藏医院门诊量3246人次,至1988年,门诊量增加到18063人次。藏药材主要有动物类、植物类、矿物类及水火制品类。90年代初,毛藏、抓喜秀龙、松山、柏林、朱岔、天堂等乡镇卫生院先后成立了藏医科,并配备了藏医药人员,从事藏医药临床工作。2000年7月,县藏医院与武威市金沙乡卫生院在金沙乡联合开设了藏医科,派遣藏医,开展门诊及住院药浴治疗。2001年,天祝县作出藏医药产业化开发的战略决策,并将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列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县上组织藏药材普查队,用3个多月对天祝境内及相邻的青海省部分地区的野生藏药材进行普查,采集标本196种,绘制图片900余份。走访民间老藏医,挖掘民间单方、验方,试制出6个品种的藏药制剂,经临床试用,疗效显著。

80年代,通过各种形式对藏医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根据临床需要先后派出8人到外地进修。1985年,举办了1期农牧区藏医学习班。县藏医院与青海省藏医院、湟中县藏医院、黄南州藏医院等进行联系与学术交流,选送藏医药人员进修学习。1989~1999年底,共培养藏医大中专学生30余名1994年,先后选派藏医药理论知识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专业人员到青海省藏医院、金河集团进行专科专病的深造,其中2人由国家专项投资培训,2001~2005年,分别选派17名人员到西藏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兰医一院、西北民大医学院、兰州医学院等进修藏医临床、藏药制剂、放射、藏医药浴护理、血疗法、妇科、针灸、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