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7576800000041

第41章 叱咤风云的政坛名角(3)

在得力助手,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帮助下,拉宾精心制订了突袭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的作战计划。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了对三国的闪击作战。首先出动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对方的空军和防空导弹系统,继之以大规模的陆海军协同进攻,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在6天之内打败了三国,兵锋直指三国首都开罗、安曼和大马士革。这场战争令整个世界瞠目结舌,拉宾也由此成为以色列的英雄。

1968年,拉宾担任了梅厄政府的驻美大使,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外交官生涯。1973年回到以色列,出任劳工部长。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拉宾当选为议员,次年当选为工党领导人,大选中,工党获胜组阁,拉宾出任内阁总理。作为以色列第一位土生土长并且出身于军营的总理,拉宾给处于第四次中东战争虽胜犹败的以色列带来了一股生气。是的,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这次战争也给了以色列一个警告,阿拉伯国家也可以打闪击战,也可以主动攻击以色列。拉宾知道,目前的中东,谁也不可能吞掉谁。以色列要得到永久的和平,犹太人要得到永久的安静只有和解这一条路。

任总理期间,拉宾为中东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采取了一种积极而务实的对外政策,分别与叙利亚和埃及签订了“军事脱离”协议,又在美国调解下签订了著名的《埃以双方谅解备忘录》,他还数次访问约旦,为后来的约旦与以色列的和解铺平了道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任总理期间,拉宾为埃以和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辞职前,他设法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取得了联系,为继任的总理贝京最终实现埃以和解和萨达特出人意料地访问耶路撒冷铺平了道路。

然而在1976年12月,拉宾却因在安息日组织军官及部分内阁成员欢迎美国的F-15飞机,触怒了在以色列颇有影响的宗教政党。有违圣训是不可饶恕的。更为严重的是,四个月后,拉宾夫人利赫非法在美国存款一事被披露了出来,迫使拉宾辞职。

1984年9月,拉宾东山再起,出任国防部长,1990年卸任。此时,世界和平的大趋势已经出现,东欧与苏联不再与西方对抗,海湾战争使中东的敌友格局重组。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拉宾。1992年,拉宾再度当选为工党主席,同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再次出任以色列总理。

就任总理以后,拉宾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立即开始与阿拉法特直接接触,并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主张,积极谋求最终解决巴以争端。

1993年1月,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的一座古老庄园里,一个世纪以来的仇敌,中东两大对立阵营的领导人,阿拉法特和拉宾终于坐到了一起。

8个多月过去了,1993年8月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的内阁会议室里,总理拉宾用平静的语调向部长们宣布,经过多次谈判,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已于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草签了秘密协议,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将交给巴勒斯坦人自治。从此,最为棘手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家”的问题已经看到了最终解决的曙光。

1993年11月13日,明丽的秋阳照耀着美国白宫的南草坪。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签字仪式隆重举行。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视之下,拉宾同另一位中东和平的缔造者、巴勒斯坦人的领袖阿拉法特握手言和!

由于对中东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9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拉宾“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他又相继两次获奖,诺贝尔和平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1994年度国际合作奖”——以表彰他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

1995年,拉宾又进一步与阿拉法特会谈。新年伊始,他公开声明,他希望今年能成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达成全面和解的“和平之年”。

同年9月28日,拉宾再次来到美国白宫的南草坪,同阿拉法特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将在10天后开始从约旦河西岸撤军,6个月后完成第一阶段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的范围将扩大到西岸27%的地域。至此,巴勒斯坦国的雏形已经出现。“塔巴协议”签署后,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人实现和平,反对把西岸归还巴勒斯坦人,反对政府的活动骤然增加,抗议示威此起彼伏,他们大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一些极端分子竟把拉宾和希特勒相提并论,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甚至出现了头戴阿拉伯头巾和佩带法西斯字符的拉宾漫画。

11月4日晚8时,以色列国特拉维夫市国王市场上,“要和平,不要暴力”和平集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9点30分阳台上的要人们开始离开会场。佩雷斯第一个走下阳台,阳台上的拉宾同政府要人和外国使节一一握手道别。

演讲结束后,警卫护送拉宾走向汽车,9点40分,拉宾和利娅走下台阶,两人相距1米左右,向停在广场旁边的防弹专车走去。就在拉宾走近他的防弹车时,一个黑头发的年青人阿米尔掏出了一支口径9毫米的贝雷塔牌左轮手枪,向拉宾的胸部开了一枪。凶手一边开枪,一边还喊着:“没事,没事,这不是真子弹”。拉宾手捂住腹部向前弯下了腰。如梦初醒的保镖们竟一时忘了立即擒住凶手,而是扑上前去,想用他们的身体遮盖住拉宾,却在慌乱中把拉宾的背部暴露给凶手。凶手又向拉宾的背连开两枪,拉宾的背部被击中了一枪倒在了血泊中……

拉宾的死虽然会给中东和平带来了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潮流,由拉宾等人开创的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是无法阻挡的。

基辛格——叱咤世界政坛的外交高手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1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南部费尔特市弗兰考尼省的一个小城镇。他的家庭属于典型的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一所高中的教师,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都是犹太人的后裔。

在基辛格刚出世不久的那些年头,德国正卷起越来越汹涌的纳粹主义狂潮。居住于德国的犹太人后裔所面临的现实日益严峻。基辛格一家都是犹太人,因此他的家庭不得不承受外界的威胁和驱逐。在童年时期,基辛格和他的弟弟在往返学校的途中经常遭到那些仇视犹太人的青年殴打。最后他们竟然被学校给除了名,转而只能到一所专为犹太人开设的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也被迫弃教辞职。历经多年磨难,他们全家终于在1938年移居美国。

在美国,基辛格一家居住在纽约市上曼哈顿区。所在的地段还生活着成千上万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难民。亨利·基辛格从未被美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所同化。显然,他依旧保持着欧洲人的情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基辛格在纽约的一所高中求学的四年期间,对数学特别擅长,毕业后,他一边白天打工赚取学费,一边开始在纽约市立大学夜校学习会计学。到了1943年,美国正与轴心国列强交战,他就应征入伍了。

战后,他的朋友克雷沫介绍他去一所军事训练学校当教师,年薪10000美元。克雷沫后来老是这么说道:“说真的,1946年时,这笔薪水可是相当可观的。”但基辛格并未对这种物质上的引诱动心,他时时感到他真正需要的是继续增加知识涵养。于是他放弃了薪金丰厚的工作,在获得纽约州的一份奖学金后,于1946年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二战之后,东西方两大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阵营进入了冷战状态,但这一世界政治格局也为这位国际政治大师提供了气势恢宏的时代背景。

1954年基辛格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当政治学教授、国防研究计划主任。1955年至1968年在美国政府各种机构中任安全事务顾问。

20世纪70年代,他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名噪一时。1968年11月被任命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8年至1975年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1973年至1977年任国务卿。1973年,因他在越南战争中为美国走出战争泥沼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曾作为资深政治家、外交家,基辛格的学识和学术水平也不同凡响,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也用自身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一点:国际外交是一项需要拥有高智商才能玩转的游戏。基辛格在外交上有着不同常人的天赋,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各种意识形态、各种人物之间,在敌人、对手和朋友中谈判、周旋、谈笑风生。大多数时候,他都取得了成功。有评论说,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抢尽了两位总统风头的白宫幕僚。

至今仍流传着不少这位犹太人出身的杰出外交家的逸闻轶事。1971年7月9日,身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秘密访华,不仅促成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为中美两国断绝20多年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两个伟大国家改变世界的进程也由此开启。这次极具历史意义的秘密访问,基辛格在北京仅仅停留了48小时,同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会谈了将近17个小时。

与周总理的会谈是在基辛格住地和人民大会堂两地轮流展开的。第一次会晤是在他抵京当天下午3时举行的。当中国政府通知他们时,基辛格喜出望外。没想到抵达北京才两个小时就进行了一次会晤,更没想到的是,周恩来总理竟然主动来他所下榻的国宾馆拜访。基辛格等提前15分钟就在楼下过道等候。当周总理听完汇报按时驱车到达基辛格的住处时,基辛格立即迎上前去,与总理热情地握手,并向总理一一介绍了他的随行人员。这次会谈相当成功,会谈延续了整整3个小时。

最后一次会谈也是在基辛格的住地进行,从上午8点一直延续到10点多,早已超出预定时间。根据事先商定,基辛格等将于中午离京去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如推迟离开,定会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

3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厅的门才迟迟打开。双方人员面带笑容地从大厅走出。基辛格陪总理到大门外,并为周总理打开了汽车后门。等车辆启动之后,基辛格挥手目送周总理离开。

基辛格一行按预先的安排,于11日中午12时20分离开了北京。在北京的48小时圆满结束。

1971年7月15日,依照达成的协议,中美双方同时向外界发布了一个震动全球的公告。尼克松总统亲自到电视台向美国人民宣读了这一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中方的公告则是:“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来华访问。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一公告虽然只有短短的100多字,却是经过若干小时,逐字逐句的争论、推敲和反复修改后完成的,因为它所蕴藏的意义实在是太深远了!

两个公告都鲜明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20多年后,中美建交的大门又重新开启,中美关系将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1971年12月22日,周总理在为欢迎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举行的宴会上讲话说:“(中美关系的恢复)要归功于毛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当然,一定也要有一个人作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他勇敢地秘密访问了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