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真的到了,晚上去National Art Center(国家艺术中心)听了庆祝中加建交四十周年的新春音乐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来演奏,首席指挥彭家鹏。想起元旦动身来这里前在国内还赶上听了一场维也纳古典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到了渥太华,第一次听的,竟然又会是国内的民乐。时空交错,一时恍然,也分不清这里那里,可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际交流)的重要,世界真成一个大村儿了。
跑偏题,上片儿媚俗追个星先。
异国他乡,俺也紧着追了一把星,家鹏同志还蛮配合,看俺俩那发型是不还较像?哈哈,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狂汗的是,我平时都从不说英语,一着急和人家拍照,竟然迸出来的是英文啊!照完了才意识到。敢情俺那蹩脚的英语只有对着华人才能冒出来?
音乐会的两位主持人,那位旗袍姐姐啊,中英法文都很棒的呐!她应该是叫司徒完满,好文艺的名儿啊!
去的早,看到大多来听音乐会的人都是盛装华服,尤其是女性,老少都香艳,华人女性基本都是旗袍,花色质地各异。来渥村俩月了,一直感叹这里所见的人不修边幅情况严重,随便披个什么就能出门,女的大多象欧巴桑,敢情传说中的“上流阶层”“正式场合”这会儿才出现呢?真有那讲情调的,还坐下来姿态优雅地先慢慢品杯小酒才入场。
正好是三八,主持人还祝女性同志们青春永驻来着,这显然只是个梦想。
闭着眼睛也能猜出,春节序曲、茉莉花、瑶族舞曲那是必须的。中间隆重推出的曲目是谭盾的《西北组曲》。想起上次在国家大剧院听美国国家交响乐团那首《西部天空》,还有君姐姐在旁边讲着,可中间的不和谐音太多,现代感太强,费老劲也听不大懂,大概也有文化认知的差异在里头吧。《西北组曲》可是一点也无需损耗脑细胞,雅俗共赏的曲子。俺是西北长大的娃啊!不用费力想象,闭上眼就是那曾亲见过的黄土高坡,白毛肚手巾,婚丧嫁娶的仪式,那沸腾的祈雨场景,还有张艺谋电影里的那一幕一幕……也是为了照顾更多听众吧,谭盾在充斥极端保守与极端前卫作品的国乐世界里,找到了那个平衡点。对于我这种听不明白什么,就喜欢阵势大点儿响动的,自然最中意的是第四乐章《石板腰鼓》喽,那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歌舞(秧歌)嘉年华啊!
国外的曲子选的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乐曲的一个乐章和施特劳斯的拔弦波而卡,也蛮喜欢民乐演奏出来的波而卡,很是清新明快,总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大酒桶旁系着头巾穿着篷篷裙起舞、健康可爱的姑娘们。个人觉得瑶族舞曲没有来时听到的维也纳乐团的演奏印象深刻,好象我更喜欢那个版本。至于茉莉花,我其实总不大习惯华丽的阵势,总以为她小模小样的悠悠传出来,更在我心里。那也是我房东的最爱,前一阵儿春节的时候,年夜饭后,男房东和家里的小男孩,一个钢琴一个吉它,为我们合奏过《茉莉花》,看着一个异国男子投入地拔动着一首美丽的中国曲子,那一刻也很让人难忘。所以其实音乐这东西,有时大概也不完全在形式,感觉到了,也就是了。
姜克美的河北花梆子,没的说,胡琴拉的那叫一个盖了!行云流水啊,“胡琴才女”的名头,真不是浪得的!泽玉老师都听的激动的,轻声和我说“她是不是都不用脑子的?只要投入感觉就可以了?”最后压阵的《龙舞》,指挥棒好似一支魔棒,气势恢宏,流畅激昂,一气呵成,俺做为坐在这里的中国人,乐章戛然而止时,胸中仍是热血沸腾……嗯,听着怎么这么象宣誓表决心呢?
演出结束时,乐队谢了三次加演了三支曲子才退场,掌声久久不息。我前面一些白发苍苍的可爱阿伯和阿婆也站了好久都不肯坐下。
PS:有加国总理和家人一起来看演出,没听清是前还是现任,但这也没让我们任何人安检。凭票入场就可以。也被允许可以拍照,但是不能打闪光灯。另外这里的演出通常是20刀起,最贵的也就是100来刀吧,对本地人来说,这个价,当然不会让欣赏所谓高雅艺术成为奢侈的向往和负担。这个场馆是远不如我们的国家大剧院豪华气派,可这个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们那个,是新建的,所以其实也没什么可比的。另外,这里有时还可以做为小学生或中学生自己演节目的一个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