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
一
屠岸先生移译英语诗歌,迄今已达六十余载,译笔忠实而灵动,谨严而神妙,精雕细琢,炉火纯青,近乎完美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屠译久已蜚声士林,俨然已成高标。
2007年1月,译林出版社推出屠岸选译之皇皇巨著《英国历代诗歌选》(精装本上下册)。他从中世纪末到当代,选了155位诗人的583首作品,大体反映了英国诗歌的发展轨迹。
2011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一个更加精练的本子,即《英语诗歌精粹》。他从中世纪末到当代,选了72位诗人的93首作品。其中有些与《英国历代诗歌选》重复,有些则不同,尤其是里面有很多美国诗歌。
这两部选集中的传统诗歌远远多于现代作品。屠岸的翻译代表作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济慈诗选》。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艺复兴,济慈则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这两部书给读者的印象可能太深了,以至于大家误以为屠岸很少翻译现代主义诗歌。
屠岸先生论诗,比较注重传统的继承,读他的诗不多的人于是有误解,认为他缺乏现代性。事实上,现代性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尤其是他晚年的一部分诗,越写越新,越写越奇,越写越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他仿佛是引进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法,故意设置了许多不和谐音,有些意象和词汇在诗行中显得突兀,甚至出现了后现代的拼贴法,逻辑与法则被放逐,能指与所指脱离,语速不仅没有老迈,反而变得急促。如:
大海的雄涛滚过
酷夏的赤色葡萄沟
淹没坎儿井和晾房
大海的雄涛撕裂
火焰山凝固的轮廓
煽动天山上熊的舞蹈
——《进出六部口音乐厅》
有一回我斗胆问他,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这“衰年变法”?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梦”。跟真的患有梦游症的牛汉一样,屠岸这位一向以理性见称的诗人,其晚年的创作居然也主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稀奇古怪、难以索解的梦。梦的大部分内容来自那比梦更加荒唐的“文革”中的现象和经历。做那样的梦无疑是激活创伤性记忆,使他再疼痛一次;但他勇敢地以诗言梦,深入自己的潜意识之中,进入了完全开放的状态,充分发挥济慈所强调的“客体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这是真正诗歌写作的状态。
不过,从艺术角度来说,我认为,屠岸晚年的实验和探索,跟他对英语现代主义诗歌的翻译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比较隐蔽,因为他不像年轻人学习、模仿乃至挪用外国诗歌元素那样,让读者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这种源流关系。外来元素已经彻底被消化并融入他组织的语言架构和修辞肌理,不太容易分辨,需要有心的学者专门花时间去寻索。本书可以说是这种知识考古似的寻索的索引。
当然,其意义肯定不会局限于词典性的材料价值。因为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广大中青年诗人、诗歌爱好者更青睐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本书不啻是一个为他们准备的良好的选本和译本。
二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诗歌肇端于法国象征主义,其鼻祖是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在文学史上,《恶之花》被看作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象征主义成分已经大于浪漫主义,因此是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
那么,英语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诗歌起始于何时?有人说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驳杂”的内涵也包括英美象征主义的开端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
英语世界象征主义诗歌有两位大师:爱尔兰的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美英的T.S.艾略特(1888~1965)。
跟波德莱尔一样,叶芝的诗歌生涯也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过渡。叶芝享年七十四岁,创作生涯也比较漫长。这一过渡发生在何时呢?大约是在1912年至1916年,叶芝已经年届五十,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逐渐趋于象征主义。《智慧随时间到来》就是显示这种变化的诗作之一:
叶子虽然繁多,根茎却只有一条
在青年时代说谎的日子里
我把我的花和叶在阳光里招摇
现在,我不妨凋萎成真理
(傅浩译)
“我把我的花和叶在阳光里招摇”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做派、风格和措词。“招摇”(sway)一词无比生动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自我中心与夸张肆意,有人译成“摇落”,确实不妥。“现在,我不妨凋萎成真理”则是现代主义的了,语言的表面没有那么光鲜、润泽、圆满,但抵达的是思考的成熟,这句话不仅是叶芝对青年时代的告别,也是对此前浪漫主义思维模式和写作套路的扬弃。
而帮助叶芝或者说引导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的助手,当时还是一名青年诗人的埃兹拉·庞德。庞德(1885~1972)比叶芝小二十岁,1909年两人初次相识,关系密切起来则是在1913年至1916年,其间两人一起度过了三个冬天。叶芝的转变比较难、相当慢,从1912年开始才明显起来,直到1916年,还没有彻底转变,还保留着维多利亚风格,以至于庞德在芝加哥的《诗刊》发表叶芝的作品时,擅自修改,触怒叶芝,两人关系遂告破裂。不过,无论如何,叶芝是爱尔兰的第一个现代主义诗人,但不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
1914年9月庞德会见艾略特,认为后者的诗达到了现代诗的标准,在他的推荐之下,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得以发表,艾略特也从而跃上诗坛。
显然,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的资格比叶芝和艾略特要老。
庞德是意象派的统帅。意象派是在象征主义影响之下形成的、英语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一个流派,或者说是英语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庞德参加得比较早,而且很快成为意象派运动初期的实际领袖。那么,最早的英语现代主义诗人是庞德吗?
庞德固然参加得比较早,但并不是最早的,并不是意象派的创始人。始作俑者别有人在。
1909年,庞德前往伦敦,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T. E. Hulme)等人结识,他是受了那些人的影响才从事意象主义(imagism)写作的。意象派女将希尔达·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的丈夫、英国诗人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甚至说庞德是从休姆那里偷来了“意象主义”这个词。
休姆是英国诗人、文论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形成期的关键人物”。(董洪川《“一个干练、坚实的古典主义诗歌时代即将来临”》,载《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2006年版的《牛津文学百科全书》说,休姆的思想“促进了20世纪文学方向的形成,特别是促进了E.庞德的现代诗歌和T.S.艾略特的创作”。早在1907年左右,他就写成《语言与风格札记》,提出其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认为现代诗应该是干的、硬的、经典的(dry, hard, classic)。1908年前后,休姆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学青年,如F. M.福特,R.奥尔丁顿,W.路易斯,S.斯本德,M.默里等,组成了一个小型的文学团体,即“诗人俱乐部”。1909年1月,俱乐部成员把他们写的诗歌结集出版,名为《给圣诞节MDCCCVIII》。这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最早的作品集。休姆和弗林特(F.S.Flinter)不打不相识,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争吵之后,他们成了至交,又成立了一个新的诗歌团体(一直没有命名),人员包括J.坎贝尔、F.法尔、E.斯托勒、F.汤克里特等。
本书当然选了意象派的一些诗人,如R.奥尔丁顿、S.斯本德、D.H.劳伦斯和J.坎贝尔等。本来屠岸先生没有翻译弗林特和休姆这两位英语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早期健将的作品,后来,我帮他找了他们各自一首代表作,他很快就补译了。
意象派是英美诗人把法国象征主义本土化之后,自觉创立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但是,在流派形成之前,甚至在自主创新之前,有一个学习、模仿波德莱尔及法国象征主义的过程。
本书所选的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本(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和托马斯·哈代就属于当时颇为卖力的学徒。他俩都属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史上指的是1832年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止的七十年。这一时代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呈多元化态势,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流派纷纷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