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7657700000014

第14章 尸骨马粪旁的官道(1)

玄奘沿莫贺延碛道抵达伊吾的吗?

白天还汗流浃背,一到夜里,戈壁上的风更大了。更可怕的是,漆黑的苍穹像巨大的魔鬼压在头顶,把全身的热气吸了个精光,玄奘不由地全身发颤。一旦停下来,即使穿上所有的衣裳也还觉得不够。所以玄奘没敢歇脚,始终盯着前方。

眼前一片昏黄,大风在混沌无垠的戈壁滩上咆哮着。汽车被迫停在了路边,只听得石子把汽车打得噼里啪啦响。他们想下车去关照另一辆车,但车门被风刮得怎么也打不开。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总算出了车门,但强劲的大风把人吹得差一点跌倒,沙石打得人满脸疼痛,什么也看不见。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大风才停了下来。他们下车一看,都惊呆了:吉普车绿色漆皮被打了个精光,只剩下坑坑洼洼的暗红色底漆。车窗玻璃成了毛玻璃。几步之遥,就是另一辆汽车,但在昨天的大风中居然就看不见它。

若即若离傍依官道行

离开了第一烽,校尉王祥的鼎力相助给玄奘心理上很大的安慰和支持,还补给充足的干粮和水,免去了玄奘的后顾之忧。玄奘的心情比前一日轻松了许多。当然,他也清楚,这才仅仅过了第一烽,下面还有四座烽呢。他沿着东汉时打通的伊吾道行走,这是一条官道。由于这条道经过莫贺延沙漠戈壁,所以也叫莫贺延碛道。玄奘一边走一边注视前方。他不断地提醒自己:行走时,要灵活一点,既不能离开伊吾道太远,那样就会迷失方向,一旦走迷了路,就意味着失去水的补给,那是十分危险的;但也不能一直沿着官道走,这样很容易被发现。他从这一两天的行进中发现,在这广袤的原野上,除了一些起伏的沙丘沟壑和芨芨草、柽柳外,没有其他任何隐蔽物。天气好的时候,处于高地上的烽火台对几十里外的马匹和人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当视线好,可以看出去很远的,且看不到烽燧的地方,他就在平坦的官道上走一阵。觉得离烽燧近了,就离开官道远一点,绕一些路。一旦看到远处的烽燧在地平线上冒头,他立即隐蔽在低洼处,猫着腰走,或者干脆歇息一阵,时刻提防着被发现。

这一天,还算比较顺利。为了防止白天被发现,玄奘就在黑夜里继续行走。戈壁滩上的温差很大。白天还汗流決背,一到夜里,戈壁上的风更大了。更可怕的是,漆黑的苍穹像巨大的魔鬼压在头顶,把全身的热气吸了个精光,玄奘不由地全身发颤。一旦停下来,即使穿上所有的衣裳也还觉得不够。所以玄奘没敢歇脚,始终盯着前方,整整走了一夜。天亮时,才到一处避风的沟壑里迷糊了一觉。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接近一座烽燧。由于绕开了第二烽和第三烽,这路就弯得远了,一下子多出了几十里。玄奘根据行走路程估算,这应该是第四烽。他隐隐约约看见烽燧附近水草飘逸,中有一潭泉水。其泉应该是大泉。两天一夜的鞍马劳顿和饥渴折磨,再加上高度紧张,此时的玄奘已经精疲力竭。找不找守将王伯隆呢?玄奘一阵犹豫。他觉得深更半夜的,最好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干粮还有,只要能补充上水,还是悄悄地上路为好。于是他决定不惊动烽燧的守将,径直地走向大泉取水。有了在第一烽的教训,此时的玄奘更加地小心,步履轻盈,甚至匍匐行进。想不到,机敏的弓箭手还是将一支警告他的箭头稳稳当当地钉在了他的脚边。玄奘只得赶忙起身向士兵喊话,说自己是来拜见王伯隆的。守军校尉王伯隆一听是自己的亲戚、第一烽守将王祥托付来找自己的,便热情地招呼玄奘吃饭。当他得知玄奘的真实意图后,十分钦佩地说:“大师能有如此宏图壮志,不远万里孤征到这里,难能可贵。小将也帮不了什么忙,只能略备些食品和水,明天一早,我帮你出境。”说罢,命令士兵给玄奘的坐骑上装上了干粮,另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皮囊。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既去,夜到第四烽。恐为留难,欲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间飞箭已至。还如前报。即急向之。彼亦下来。入烽,烽官相问。答欲往天竺路由于此。王祥校蔚故遣相过。彼闻欢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马麦,相送云:“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异图。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取水。从此已去。即莫贺延磧,长八百余里。)

西汉完善军防体系

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一带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门户,因为占据敦煌和河西走廊就可以割断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系,进而控制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瓜州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利用河流沿岸水草地带和山区河流谷地这些道口前来袭扰,自汉代开始修筑长城,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仅在瓜州境内,由宜禾、中部和玉门三个都尉分段管辖296公里长城和沿线54座烽燧。到了唐代,又在瓜州和敦煌设置了豆卢、墨离两支军队,下面还设置了两个守捉、八个镇和一批戍、烽,构成了以豆卢军和墨离军为中心,向四周驿道呈辐射状的完整的军防体系,达到了南御吐蕃、吐谷浑,北遏突厥,保卫丝绸之路畅通的战略目的。另外在重要的道口和要冲之地设置重镇。如在瓜州县榆林河出水口上设置雍归镇,在敦煌党河出山口上设置紫亭镇,在玉门昌马河出山口上设置新乡镇。为此,还在重要关口驻防重兵。唐代初期,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持了大批的军队驻防。全国有边军49万人,驻扎在西北的就有25万之多,其中驻扎在瓜州地区的边军就达5万,可见中原政府对瓜州军事上的高度重视。

正因为瓜州是联结中原与西域的枢纽,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唐代时,经由瓜州地区开通的道路就有7条之多,它们是:通往中原的丝绸之路干道;北通伊吾的稍竿道;西北通往高昌的大海道;西通焉耆、龟兹,经过罗布泊北岸的大碛道;西通鄯善、于阗,沿罗布泊南岸的鄯善道;西北通往伊吾的伊吾道(也叫莫贺延碛道)和西南过马圈、南越(今当金山口)通往土谷浑及吐蕃的奔驰道。

东汉打通“伊吾道”

两汉时期,史书上经常出现玉门,不少人也把当时的玉门关和玉门县相混淆。其实,汉代的酒泉郡玉门县在今玉门市的赤金堡。玉门关在敦煌西北。从后来在悬泉出土的竹简才知道:“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乾齐去渊泉五十八里。”这说明,当时从玉门县向西,只有通过渊泉县进入_敦煌郡的驿道,没有直接向西北方向直插到伊吾的道路。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时,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骑都尉来苗出平城,分兵夹击北匈奴。汉军越过天山,追击到蒲类海,这一年,强大的马队在这荒漠上踏出了一条瓜州到伊吾的新路。它不再从瓜州西去敦煌再北上,而是从唐瓜州出发,直接插向西北,过星星峡,到达伊吾的一条捷路。第二年,窦固大军再次北征,出瓜州,经伊吾,逾白山、过蒲类海、破车师,又在车师前后置西域都护、戊校尉与己校尉。至此,这条到伊吾的“伊吾道”全线贯通。但在东汉时,这条道不称“伊吾道”而称“新道”。此道比起走敦煌西南的白龙堆道,里程几乎近了一半,又避开了白龙堆险途,沿途且多水草,方便易行。这样就理所当然地取代了白龙堆道成为东汉与西域各国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由于此路不再经过汉代的玉门关,于是,在新道上设置关卡的问题自然被提到日程上来。新玉门关的设置,便是在这一形势下于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完成的。《后汉书》记载说,到第二年“由于上年伊吾道已基本开通,故永平十七年击车师的大军皆从敦煌东境昆仑塞循伊吾道北出,并不经过敦煌”。

唐代畅通“莫贺延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