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上,云南省林业厅成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国家公园规划、管理和监督。国家公园的设立,由云南省政府审批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获得批准的国家公园,由州市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国家公园内的经营活动,采用“管经分离、特许经营”,提取部分门票收入反哺社区。
云南省政府从旅游发展基金中,对每个建成的国家公园补助资金1000万元,省林业厅每年安排200万元支持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云南已建成8个国家公园,分别是普达措、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高黎贡山、大围山、南滚河、西双版纳和普洱国家公园。
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南国家公园试点取得了显着成效:
——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云南8个国家公园扩大了保护面积76万公顷,将更多的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各个国家公园没发生森林火灾,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稳定,水质、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未发现新的入侵物种。
——发展了生态旅游,并使社区居民受益。截至2013年年底,国家公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216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2亿元。社区居民不再以打猎、砍树或毁林开荒为生,而是通过多个渠道从国家公园受益,如导游、餐饮和生态补偿等。
2013年,国家公园用于社区补偿和项目扶持的直接资金投入达2668万元,4万多名社区居民从中获益。
——带动了科研活动和环境教育的开展。各个国家公园建立了相应的监测设施,组建科研队伍或委托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了高山湖泊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鸟类资源调查、游客对国家公园影响等科研项目。通过生态旅游和科普展示,国家公园为游客、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提供了环境教育。
——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展现了我国保护自然的良好形象。我国生态良好地区多在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时,通过民族歌舞表演等项目,使游客体验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保护。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2013年6月15日,国家发改委同意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标志着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支持,也让普洱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2014年4月,《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标志着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并进入实施阶段。这是我国首个以绿色经济为主题的区域规划。
《规划》提出重点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国家四大绿色产业基地、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七大任务。借助规划的实施,普洱市将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行路径,为生态基础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明方向。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使普洱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排头兵、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典范。
甘肃: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2014年5月6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2014年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扶贫攻坚和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五大方面的具体任务。
根据《通知》,甘肃省将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改善水利保障条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四大方面,进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其中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甘肃省将陆续推进河西内陆河地区、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黄土高原四大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制定实施《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方案》,努力促进全省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兰州市优良天数达到300天,金昌市、白银市、临夏州优良天数达到311天,其他城市优良天数达到330天。同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考核,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0.5%,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5%。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22座,全省污水处理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燃气普及率达到78%。
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24座,处理率达到46%。全面提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
在助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方面,甘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将全面建成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兰白、酒嘉循环经济基地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90%。平庆、天水、张武定、甘临陇4个基地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金昌、白银、陇西、华亭、武威黄羊5个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进度达到60%以上,临夏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进度达到40%以上。全面形成石油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一体化等6条循环产业链,基本构建形成煤电化工等5条产业链。全面建成白银公司锌冶炼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50平方米焙烧炉及浸出、净化、电解等工序。
培育认定24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甘肃省将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制定加快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完成全省大景区总体规划和20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二期经典景区项目。推进30个精品景区和50个特色景区建设,指导市州完成建设规划。
福建:成立生态审判庭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供保障
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福建省法院提出六个方面20条措施,服务中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年5月23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林业审判庭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审判庭,其受案范围主要包括:涉及破坏森林植被、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等破坏生态环境的31类刑事案件;涉及大气、水、噪声、放射性、土壤等环境污染责任和海域使用权、采矿权等17类民事纠纷案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涉及林业、环保等行政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福建省法院早在1982年就率先成立了覆盖三级法院的林业审判庭。2009年7月,宁德市柘荣县法院在全国率先以林业审判庭为基础成立生态环境审判庭,积极推进林业审判向生态环境审判职能转变。此后,漳州、龙岩、三明、南平、泉州等地法院陆续成立了专门的生态环境审判机构。
目前,全省法院已设立生态庭50个,其中高院1个、中院7个、基层法院42个;专门合议庭15个,生态审判人员285人。从2009年至2014年5月,福建省共审结涉生态环境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13728件。
福建省法院将以生态环境审判庭更名为契机,加强和创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福建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先行优势,突出惩防并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严从快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犯罪和多发性犯罪;积极创新和试点推开符合省情、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司法保护模式,为福建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司法领域的福建样本。
江苏: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3年7月,江苏省正式发布《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大类及1个评判指标20项46个指标,主要分两个“五年”推行实施。《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省所有省辖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苏南地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群;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主要农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80%,地表水优于三类水质的比例达到70%。另外,《规划》特别强调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可吸入颗粒物(PM2.5)超标、灰霾等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三五”引领大势
从口号到社会共识,从社会共识到普遍行动,从普遍行动到国家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国家主战略。
2014年4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取了25个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研究。其中涉及生态方面的主要有“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研究、“十三五”环境治理重点及模式创新研究、“十三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三个课题。从这三个课题看,“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要更加重视推进顶层设计。从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立制约地方和企业行为的约束制度;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
要创新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不断强化生态执法监管。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建立高效有力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对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制度。加强部门(区域)联动。
各级政府有必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策合力,建立以流域为单元防止水污染的体制和工作机构,对所有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执法资源整合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和能力。建立健全环评、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及举报制度;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强化基层环保机构能力建设,成立乡镇环保机构,在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
创新生态治理成功模式
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将生态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的原则进行配置、定价和交易,激励市场主体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交易机制,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发展碳金融;成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鼓励地方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加快完善水权交易规则与定价机制,借鉴土地“招拍挂”模式,探索缴纳水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选择试点地区逐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绿色低碳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通过提质增效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并专篇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绿色经济。
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建立和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抓住新一轮绿色革命的契机,尽快构建生态文明的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模型,寻求通过绿色发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