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风能利用发达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早在百年之前,丹麦已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风轮。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丹麦油价飞涨,经济受到冲击,丹麦感到了过度依赖石油的风险。政府因此制定了第一个能源计划,决定利用开发风能。到70年代中期,国家实验室的参与使丹麦风能开发能力如虎添翼。在80年代世界第一个风轮市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时,丹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大规模发电风轮制造能力的国家。
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出现、环境的恶化更使丹麦看到了风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政府对风力发电的售价、税收、安装风轮补贴等都实施优惠政策,还以风能消费花费中的20%~50%补贴风能的生产,刺激人们多产、多用风轮发电,现在丹麦有5700座风轮,功率最大的达到2000千瓦。到2003年,风力发电在丹麦总发电量中的比例要达到16%,根据政府的规划,2030年要上升到50%。
风轮使用寿命长达20年,并且建造工期短,这是其市场销售优势。
然而,如果不考虑治理环境的成本费用,风轮发电每瓦四五美分的价格和风轮的售价依然偏高,在同火力发电的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1999年世界风能发电300亿千瓦,只占世界发电量的0.1%,但是风能发电的前景仍被普遍看好。近5年来,世界风轮市场每年都以40%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20~25年内,世界风轮市场每年将递增25%。
现在每千瓦小时的风能发电成本已经下降到1980年的1/5,并且还将下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商业上将完全可以与燃能发电竞争。
2.有“风”则事竟成
在欧洲大部分地方,人们比较关注能源安全;然而在丹麦,生活萨姆索岛上的居民却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长达十多年的目标,掌握了一种能使其自给自足的可再生新能源。
萨姆索岛处于丹麦地理中心,这里也是丹麦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1997年,丹麦政府为萨姆索岛制定利用当地风能提供能源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得靠当地税收和个人投资。
这在当时即使对于较为富裕的丹麦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萨姆索风能项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建设补贴,岛上4000居民共投资4亿丹麦克朗(约8435万美元),即人均投资超过2万美元建成了这个风能基地。
萨姆索岛过去以早季土豆闻名。而今,绿色的农田上,甚至波浪起伏的北海里,都竖立着高耸的风力涡轮机;黑麦、小麦和麦秆用来为一层平房供暖;屋顶瓷瓦上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
岛上70%的家庭用生物燃料或太阳能供暖。尽管其余30%家庭仍靠炼油炉供暖,而且居民出行仍离不开汽车,但10架海上风力涡轮机,加上岸上的11架,足以抵消汽车和石油供暖家庭的碳排放量,从而使萨姆索岛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吸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碳减排)。
萨姆索岛的居民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有风则事竟成。萨姆索岛利用风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丹麦不仅能利用新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出口。
萨姆索风能项目的推动者之一、萨姆索能源学院院长索赫恩·赫尔曼森表示:“我认为萨姆索在缓解全球变暖问题上另辟蹊径,而且它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他还称:“我们的发电量甚至超过我们的需求量。”仅仅11架岸上的风力涡轮机就足以满足岛上所有居民的电力需求,其他风力涡轮机生产出来的超过需求的电量都出售给了大陆。
3.绿色立国从垃圾回收开始
丹麦把国内许多垃圾、废物“变废为宝”,通过垃圾回收利用产生能源,为国民提供热能和电能。如今,“垃圾回收,环保立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丹麦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在丹麦,人人都有不乱扔废弃物的义务,这一做法已被纳入丹麦法律,而且从小学开始就向学生强化环保教育,灌输“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科学环保”的思想。
丹麦有98个城市,一共有35个垃圾管理公司、上百个垃圾回收站,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是其中最大、最着名的垃圾管理公司,也是一座垃圾焚烧供热发电厂,它先进的垃圾回收和处理系统让人叹为观止。
平均每年都会有200多万人前来观摩和学习。
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拥有50多个垃圾回收站,管理着2500多个垃圾储藏箱。虽然仅有250名员工,但公司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这个垃圾管理公司首先是一个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厂。工厂里犹如一个花园,就算是在冬季,公司门口和建筑物四周也都是绿意盎然。
20世纪70年代,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拥有4个焚烧垃圾的熔炉,这4个熔炉流水线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进行了更新。公司主管公关事务的索伦·S·斯科夫说,公司所收集的垃圾废物被放进一个巨大的水泥废料槽中,废料槽约有100米长、20米宽、10米深,能一次性处理一个星期的垃圾。
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处理垃圾分为4个程序,犹如一座金字塔形状:一是收集垃圾,通过与收集垃圾的私营公司签订协议,私营公司为其提供垃圾;二是对垃圾回收后进行再利用;三是焚烧垃圾;最后才是垃圾填埋。占据金字塔顶端的是垃圾填埋,这占整个垃圾处理的10%;在金字塔中间位置,是垃圾焚烧,它占整个垃圾处理的25%;金字塔的最下方是垃圾回收,占整个垃圾处理的65%,这是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的主要运作方式。
从1970年至2002年,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在丹麦14个城市向58万居民(占丹麦人口的十分之一)提供热能和电能;从2002年至2004年,由它提供热能、电能供应的城市数量增至21个,居民达到73万人;从2004年到2006年,覆盖城市达到29个,居民达到88.5万人;从2007年到2008年,覆盖城市虽然减少了9个,但居民用户数并没有减少,仍保持近89万人,相当于丹麦人口的1/6。
韦斯特弗布赖丁公司每年要处理100万吨的垃圾,也就是每天近3000吨,而1吨垃圾就能产生两兆瓦时(1兆瓦等于1000千瓦)的热能和2/3兆瓦时的电力。
4.哥本哈根峰会,命运的等待
深秋里的北欧,海风已经冰凉,“海的女儿”依然娓娓地坐在礁石上。
不时惊起的几只海鸥,努力向大海深处飞去,远处矗立的排排风车正是指引它们方向的路标。
无论是首都哥本哈根,还是深处内陆的小村庄,甚至散落在波罗的海的零星小岛上,这种风车在丹麦都随处可见-风力发电提供了全国超过20%的电力。
2009年12月7日,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哥本哈根市政厅内,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围坐在一起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会议时间为期两周。联合国气候会议一年召开一次)。他们的目标是要共同创造一个童话:一个关乎地球未来、人类命运的童话-寻求一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协议。此会议就应对气候变化,发动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此项会议的召开也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蒸汽机车等一系列工业发明的应用为标志,并随后扩展到邻近的法国、德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等-这场革命叫“第一次工业革命”。
大量机器的使用开辟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纪元,但也留下一个严重的问题:以煤为支撑的工业革命给环境造成了许多污染,以致伦敦因烟尘与雾在城市上空经常笼罩多日不散而获得“雾都”之称。
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大批新兴机器发明等相继出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在这段时间里相继诞生。它们的出现,解决了远程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也推动了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发展。更重要的是,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诞生,并导致了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抢夺石油资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走上了依赖化石能源的道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鸿沟由此扩大。
差不多百年之后,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着作《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本书后来成为人类环保意识崛起的标志。“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却未能达到目的。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在书中卡逊这样说道:“然而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这样容易被塑造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多年以后,梭罗被一些人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确如此,如今大自然已经开始越发肆无忌惮地向人类展示环境恶化的后果。而这些灾害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两次工业革命直至今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等行为所造成。
更有专家预测约在2050年全球将会有6亿气候难民,1.5亿气候难民将被迫背井离乡。在今天这些难民因气候灾害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卡特利特群岛2600名居民的命运,或许就是他们的未来。
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外海的卡特利特群岛,由6座平均海拔只有1.5米的环状珊瑚岛组成;这里没有发电机,没有工厂,曾是完全没有碳排放的绿色群岛。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小岛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如今,岛上已有首批5个家庭搬至对岸的布干维尔岛,为全体2600名岛民的迁移吹响了号角。
然而在等待搬迁的过程中,并不知道即刻会发生什么,也许下一刻,海水会将房子、家人都淹没。对于许多人来说,搬迁也许只是为了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对于这群小岛的人来说,搬迁则是生与死的抉择。
为此,小岛的人都将希望寄予了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他们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给其生活带来转机,不然在20年之内,太平洋中的小岛将逐一消失,人们将被迫离开他们祖先居住的家园,这也是对人权的一种剥夺。
2009年12月19日下午,哥本哈根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第四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丹麦为欧洲北部国家,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其地势较为平坦,为此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有一套安全方便的道路通行。
1.时刻待命的“陆海空”
前往丹麦,不论是开车自驾游还是空中飞行抑或出海航行都非常便捷,这是因为丹麦的“海陆空”在时刻待命,为人们效劳。
在丹麦,有国营铁路2284千米,私营铁路495千米。客运量55.48亿人/千米,货运量20.91亿吨/千米。公路总长约7.2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09千米。有各种汽车约250万辆,其中小轿车188.8万辆,货车38.9万辆,公共汽车1.4万辆。公路国内货运量为110.57亿吨/千米。
航海运输20吨以上商船1838艘,总吨位739.1万吨。海上客运量为2.45亿人/千米,货运量为821.9万吨。全国有港口124个,腓特烈西亚港、凯隆堡港、哥本哈根港和奥胡斯港货运量居前列。共有23个机场,民用飞机1124架。北欧航空公司为瑞典、丹麦和挪威共有,丹麦占2/7股份。
哥本哈根卡斯楚普机场是丹麦最大航空港,也是欧洲北部重要的航空枢纽。2002年空运乘客3.04亿人次,货物1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