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19

第19章 农业物流地理(11)

渔业的资源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如在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捕捞渔业中,传统的大宗鱼类资源衰退,从过去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为主体的渔业,转变为以上层鱼类、虾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体的次生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四大鱼类产量占舟山渔业总产量的80%,到90年代只占20%了。从1960年以来,大、小黄鱼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出现了严重衰退。至20世纪80年代,仅有带鱼尚能形成鱼汛;到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东海等海域,由于滥捕等原因,带鱼也难以形成鱼汛了。而在南海海域,捕捞能力大大超过资源的再生力。海洋的底部原本是凹凸不平的,但由于捕捞船拖网在海底长期拖拉,许多礁石遭破坏。没有了礁体,海洋微生物无法生存,海底生态环境因此出现荒漠化趋势。另外,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海洋,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赤潮灾害等频繁出现。珠江口水域原有200多种海洋鱼类繁衍生长,现已锐减至5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仅存400头左右。

另外,海洋污染趋于严重,主要是营养盐、有机物、石油类和重金属泛滥,赤潮增加,使我国每年减少50万吨捕捞量,经济损失30亿元。在我国四大海区中,以东海污染情况最严重,有一半以上海水水质属于超四类。据2002年调查,浙、沪等华东5省市濒临海域,受到严重污染。至2004年,我国全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加剧,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大面积有毒赤潮多发。过度开发利用海洋,造成海洋生物资源衰竭,水域生态荒漠化。

鉴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我国从1990年开始执行“零增长”计划和“伏季休渔”,并消化过剩的捕捞力,同时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监测、管理等措施。2003年起,我国又实施海洋渔船控制制度,预计至20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从2002年的22万艘再减至19万艘,功率数从1270万千瓦减至1143万千瓦。

近年,东海一些传统渔场(如嵊泗海域等)发展养殖业。广东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在沿海投放大量人工鱼礁,为各种鱼类寻找食物、繁衍生长及躲避天敌提供良好场所,并规划使传统的八大鱼汛复兴。山东则在半岛顶端的荣成桑沟湾、石岛湾一带采用大批沉船营造人工礁群。通过沉船造礁技术形成海底牧场,比以前采用石块、混凝土块造礁更适宜鱼类栖息生长,如采用清理过的报废渔船,则费用低廉。

3.5.3 我国渔业资源

1.发展渔业的资源条件

我国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拥有12海里领海权海域近37万平方公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在海域总面积中,大陆架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

从大农业发展目标看,海洋水产业应是发展重点之一。我国沿海海域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上述海域从南至北跨越地理纬度约44°,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适生鱼类多;沿海暖流、寒流、外海高盐水和沿岸低盐水在此交汇;多条大河注入其中,带来丰富有机物,浮游生物生长快。以上这些,对于吸引鱼类回游、索饵产卵和繁殖生长有利。

从生物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近海是太平洋生物生产力的高值区域。这里所拥有的海洋生物有数千种,鱼类即有1500多种,以暖水性鱼类居多。其中主要经济鱼类约200种。此外,经济虾类有100多种,海藻类则有2000种左右。

淡水渔业方面,养殖面积约500万公顷,尚有发展潜力。我国淡水鱼类约有7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有50多种。

2.三个优势区

随着世界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捕捞业发展前景堪忧,传统渔业优势弱化。这一点不仅在世界也在东亚和中国日益凸显。

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须从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如实行“捕捞+精深加工”、“养殖+精深加工”,延长渔业经济产业链,提高渔业附加值,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76%,水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首位。但出口竞争力不稳定,加工流通和产业化滞后。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殖、精深加工,改善水质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地域布局方面,要优先发展三大水产品优势区:①东南沿海养殖带,包括浙、闽、粤、桂、琼5省区28个地市43个县(市),重点发展鳗鱼、对虾、罗非鱼、大黄鱼;②黄渤海养殖带,包括鲁、冀、辽3省9个地市23个县(市),重点发展对虾、贝类;③长江中下游养殖区,包括苏、皖、赣3省11个地市12个县(市),重点发展河蟹。

到2007年,上述三大优势区(带)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良种覆盖率由2002年的70%提高到80%,水产品加工率由2002年的40%提高到50%,养殖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3.5.4 我国渔业生产布局

1.海洋渔业

我国水产品中,海水产品约占55%。在海水产品中,各种海水鱼类近占2/5,其他海水产品合占3/5。海洋渔业生产区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沿岸渔业生产区

该区通常指海岸线以外、水深40米以内的狭长水域,包括渤海大部分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的沿岸地带,海域面积约3300万公顷。这一海域由于承受大陆众多江河注入,故海水盐度较低,且富含有机物,成为多种鱼类繁殖场所。区内海域南北狭长,因气候情况不同,渔业资源差别较大,可分为北部渤海区、黄海沿岸区、中部东海沿岸区、南部南海沿岸区。它们在历史上一向是沿海渔民的重点捕捞区。

近20多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工业排污,该区部分海域(特别是渤海)渔业资源遭严重破坏。如渤海湾沿岸有217个排污口,1995年排污量达98万吨,海底重金属含量超标2000倍;加之渤海海域过量捕捞,20世纪90年代中期渤海作业的船数为80年代初的5倍。因此,渤海湾一带继同乐鱼、绘鱼绝迹,螃蟹、平鱼、黄花鱼、毛蚶、对虾形不成鱼汛之后,特有鱼种棘头鱼也濒临绝迹。

该区是我国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区,也是实行捕捞和养殖相结合、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的渔业区。该区中主要有如下海水养殖基地:辽宁、山东的扇贝、海参、鲍鱼养殖基地,山东、江苏的对虾、文蛤、海带养殖基地,浙江、福建、广东的对虾、牡蛎养殖基地。

(2)近海渔业生产区

该区指沿岸渔业区外侧、水深40~100米海域,面积5300万公顷,超过沿岸渔业生产区。这一海域由于有沿岸水和外海水交汇,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多种经济鱼虾的索饵场和越冬场。因此,我国一些主要的渔场都集中于此。因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差异,以北纬34°为界,此线以北的黄海海域中,重要渔场有石岛渔场、连青石渔场,主产冷水性鱼类;此线以南的南黄海、东海、台湾海峡一带,有大沙、沙外、长江口、江外、舟山、鱼山等重要渔场,是海洋水产品主产区。舟山渔场为中国第一大渔场,地处舟山渔场中心的沈家门渔港是全国第一大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斯港和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鉴于捕捞船只增长过快,该区已对海洋捕捞强度严格控制。

(3)外海和远洋渔业生产区

该区指近海渔业区外侧、水深100~200米海域,包括东海、南海的外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该区的主要渔场有东海外海的五岛、海礁、对马、济州岛渔场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外海渔业生产区的范围迅速扩展,我国内地远洋渔船向西越过印度洋进入西非大西洋水域,向东已越过太平洋进入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一带,进行远洋捕捞作业。至1995年,我国内地的外海和远洋渔业产量已占海洋捕捞总量的10%,2000年再增至34%;而台湾渔船的远洋作业区域也已发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

至20世纪90年代,台湾远洋渔业产量约占海洋捕捞总量的一半。

2.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在我国渔业生产中的地位,近20年来大有提高。淡水水产品占全国水产品的比例,1978年为22.7%,2005年达到44.4%。淡水渔业由原来无足轻重的地位,而变成与海洋渔业并驾齐驱了。

3.主要渔港、渔场、渔获物产地

(1)渔港

我国的海洋渔港,从北至南主要有:獐子岛、皮口、辽滨(以上位于辽宁省沿海)、南堡、天津港、南排河(以上位于河北省、天津市沿海)、岔尖、海防、羊角沟、三山岛、蓬莱、隍城、烟台、威海、龙须岛、石岛、青岛、石臼所(以上位于山东省沿海)、连云港、大洋港、浏河(以上位于江苏省沿海)、嵊泗、沈家门、宁波、潭门、石浦、松门、温州(以上位于浙江省沿海)、沙埕、三沙、马尾、东澳、三江口、崇武、沙坡尾、大澳(以上位于福建省沿海)、基隆、苏澳、新港、东港、高雄、台南、马公(以上位于台湾省沿海)、汕头、汕尾、澳头、新湾、香洲、东平、闸坡、博贺、湛江、乌石、草潭(以上位于广东省沿海)、清澜、白马井(以上位于海南省沿海)、北海、企沙(以上位于广西沿海)。

在上述海洋渔港中,以烟台、石岛、青岛、沈家门、宁波、马尾、高雄、汕头、湛江等生产规模较大。舟山群岛上的沈家门渔港,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渔港。该渔场港内水域宽阔,避风条件良好,可同时容纳1000艘渔船停靠。

淡水渔港同海洋渔港相比,淡水渔业的生产较分散,因而淡水渔港的生产规模和集中程度不及海洋渔港。目前,我国较大的淡水渔港有:武汉、九江、浏河、广州等。

(2)渔场

海洋渔场从北至南主要有:海洋岛、辽东湾、滦河口、渤海湾、莱州湾、烟威、石岛、青岛、海州湾、大沙、吕四、长江口、舟山、鱼山、温台、闽东、闽中、闽南、粤东、珠江口、沙堤口、电自、洲头、铜鼓、三亚、莺歌海、昌化、白马井-西口、涠洲、青兰山渔场等。

(3)渔获物产地

我国主要渔获物产地(按渔获量多少排列)依次为: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广西、湖北。各省(区)的渔获量均在200万吨以上。但各省(区)的渔业结构差异较大,有的以海洋渔业为主,有的则以淡水渔业为主。我国主要海洋渔获物产地为山东、福建、浙江、广东、辽宁、广西、台湾等,渔获量年均在100万吨以上。浙江舟山市年产水产品130万吨,出口10万吨,有“中国渔都”之称。全国淡水渔获物产地主要是湖北、广东、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省。

案例分析

全国五大淡水渔业区

根据我国各地淡水渔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的差异,全国淡水渔业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区域:

1.长江、淮河流域淡水渔业区

该区江河湖沼塘库密布,且鱼类饵料来源丰富,盛产鲤、鲫、鳊、青、草、鲢、鳙、鳜、鲥、鲚等鱼类。淡水鱼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60%,区内已形成以下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

①以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②洞庭湖区;③洪湖梁子湖区;④鄱阳湖区;⑤巢湖和泊湖区;⑥微山湖东平湖区。

长江流域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50%,渔业产量占全国淡水渔业总产量60%。

该区是我国淡水渔业资源集中度最高地区。但这里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近30年来的工业化、4亿多居住人口,已使长江成为工业废水通道和流动垃圾场。水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因素,使长江流域原本丰富的渔业资源及水生哺乳类资源因生存条件恶化而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直接影响长江渔业经济。

2.珠江流域淡水渔业区

该区淡水面积约占全国17%,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鱼类可四季生长。该区主要出产青、鲢、鳙、草等鱼类。该区内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是全国淡水鱼单产最高地区,也是最主要的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海河流域淡水渔业区

该区淡水面积约占全国18%,但养鱼不普遍,养鱼水域单位面积产量也较低。该区鱼类产量只占全国7%,主要鱼种有鲫、鲤、白、鳜鱼等。

4.辽河、黑龙江流域淡水渔业区

该区淡水面积约占全国12%,产鱼量占5%,有鲫、鲤、白、鲟、鲑鱼等。

5.青海、新疆、西藏内陆渔区

该区淡水面积分散,利用率低,产量甚微。

思考题

1.阐述农业生产的特点。

2.阐述农业物流的概念和分类。

3.我国农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4.阐述粮食作物的含义。

5.阐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特征。

6.阐述经济作物种植业的特点。

7.什么是畜牧业?

8.阐述畜牧业地理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