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20

第20章 工业物流地理(1)

本章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工业与物流的关系,了解食品工业发展特点,掌握主要纺织工业及造纸工业布局特点,了解机械工业发展状况,重点掌握能源工业生产和布局。

4.1 工业与物流

4.1.1 工业物流的概念及作用

工业物流产生于美国。它的理念是:以集中采购为主,零部件加工为核心,为工业企业产品出口搭建平台,引导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企业间的互动成本,面向全球工业企业提供延伸和成套服务。

工业物流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企业间互动成本,为工业全球化提供良好的系统工程。供应链的价值主要来自于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在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以及知识流等五个主要流程上的协同合作,其中物流是供应链模式中产品流和服务流的主要运输导管,工业物流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物流在供应链中这两方面服务长期存在的无法同步的问题,是工业企业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对存货的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来创造价值,将企业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优化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物流过程能与供应链整体运作保持同步,并且通过供应链契约方式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固定资产效率、缩短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减少整体库存水平、加快现金周转次数、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逐步发挥工业物流潜在的效益。

4.1.2 工业物流的特点

1.价格变化波动小

由于大量集中采购物资,以及与固定客户建立长期有效符合行业先进标准的合作关系,原材料及零部件生产的价格通常比较稳定,与市场的巨大波动相比,比较明显地呈现出稳定状态。

2.订单数量比较恒定

由于市场主要是面向固定的客户以及较为规范,订单一般会比较稳定,订单间的区别变化也比较小,除非客户端市场发生剧烈变化。

3.拆零方便

供应商以大包装标准化供货,产品易于区分。配送中心或者工业品超市等如果需要按照企业的订货量进行拆零分拣,简便可行。

4.退货与更换容易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良好的生产配送渠道使得出现诸如退货与产品更新等问题时容易处理,并保障产品质量。

5.可满足企业客户的不同要求

在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在后期生产加工配送时根据其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标准化平台并不意味着死板。

4.1.3 工业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工业物流与传统的其他物流企业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内外部物流的一体化上。

工业物流企业在现有标准下打造出自己的物流平台,然后按照平台规定的要求接受大批量客户订单,进行物流服务。而传统物流企业是从接到客户订单要求开始重新设计整个物流计划,这样做一来繁琐,二来比较费事。从运作效率上来说,工业物流也是高出一筹的。

建立以核心企业产品进出口、零部件进出口以及重要原材料进出口为主要业务支撑的进出口平台,是工业物流区别于其他物流的另一个特征。具备这种功能的条件有:

①有大量忠诚于公司的专业化人才;②建立全球化的经济资源信息网络。

4.1.4 工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

成立专门的项目组,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这是做好工业物流物流服务的关键。

要通过穿针引线能力,建立以工序产品为主的加工群,如结构件、铸锻件等,形成战略联盟,发挥协同作用,为客户提供延伸服务。要通过投资、提供信息和订单、委托加工等方式,利用契约关系与其他企业建立加工协作关系。

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统一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物流作业管理方法,并落实到每一岗位和每一个环节,对工业物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跟踪。

要建立项目组成员定期沟通制度。项目组成员要定期开会,各自反映碰到的问题和客户的反馈意见与感受(包括客户平时反映和开会前与客户沟通了解到的情况等),讨论解决的方法和定下责任人,并着手改进,保证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切记问题积累而形成管理空白,因为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丢掉客户。

要加强与企业单位的沟通,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和客户的新要求,并对过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由于工业物流所面对的一般都是全局性的大型综合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因此需要加强综合物流保障能力,做好综合物流保障工作。

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适当地根据客户的新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一对一的服务就是客户所能感觉到的最好的个性化服务。

工业物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对于迅速发展的中国物流产业来说,这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如一对一服务以及商品规模化标准化等,尤其是值得我国物流业学习和借鉴的。党中央提出了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以及效益型发展之路,要求工业企业重视效益、效率,成为国际化企业,这其中工业物流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4.2 轻工业物流经济地理

轻工业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大国。

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例如,自行车、时钟、日用陶瓷、皮鞋、电风扇、电饭锅、电冰箱、洗衣机、塑料农地膜的产量已居世界第1位;盐、合成洗涤剂、啤酒的产量居世界第2位;手表、机制纸及纸板、糖、房间空调器的产量居世界第3位。

产品品种增加。我国的轻工产品种类从过去的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一大批企业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不少轻工企业已跻身于世界级合格供应商行列。

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轻工传统行业通过更新改造,新兴行业产值的比重增加,如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饮料、化妆品和包装装潢5个行业的工业产值已占到轻工行业总产值的29.3%。

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2004年,轻工上市公司达100多家。

企业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调整。目前,在轻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比重分别是28.7%、21.9%、49.4%。近年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特别是轻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轻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电冰箱行业前6家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5%,洗衣机和空调器前6家企业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4.6%和68.5%,啤酒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

4.2.1 纺织工业

1.纺织工业发展

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最早养家蚕和织丝绸的国家。棉纺、麻纺在我国出现也较早。近代纺织工业起源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已有较大发展,成为我国原有基础最好的工业部门。1949年,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6.9%,为产业结构中的首位。此后,由于别的工业部门发展更快,到21世纪初,纺织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下降至10%左右,但在我国还占重要地位。

目前,纺织工业作为最主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内部结构失衡,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中高档产品少,鲜有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匮乏,成品制品多为贴牌生产。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应对后配额时代必然出现的全球加工能力过剩、利润空间缩小、技术竞争激烈的局面,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随着整个纺织业国内竞争不断加剧,我国要加快对纺织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纺织工业布局的变化明显。20世纪40年代,上海、青岛、天津是我国最主要的纺织工业区;20世纪50-80年代初,是沪、苏、鲁、辽、鄂的分布态势;20世纪90年代,广东的快速发展和上海逐渐退出初加工;21纪初期,苏、浙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块状布局为主要特征;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万多亿元产值中,苏、浙、沪三地合占1.04万亿元、广东0.2万亿元,纺织企业集中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地,共占全国60%。

2.纺织业生产基地布局

(1)长江三角洲纺织基地

上海、南通、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拥有一批生产效率较高的棉纺织企业。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加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已不能容纳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故该区纱、布等产量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该区的棉纺锭也大幅度减少。上海原有纱锭250万枚,至1999年减至84万锭,只及历史高峰1/3。

从1995年起,苏南地区及沿江城市的低附加值和高耗棉产品生产企业向苏北原料产区、低成本地区转移。到1997年,苏南纱锭占全省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54%下降到43%。

(2)珠江三角洲纺织基地

广东纺织工业总产值、销售额在全国居第3位,纺织服装出口居第1位,在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中占销售总额的50%以上,其中纺织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大。该区的纺织工业布局上有集群区域特点,拥有众多的纺织专业镇,专业镇基本已形成规模大、链条全、配套服务完善的纺织产业集群。

(3)华北平原及黄河中下游纺织基地

该纺织基地主要包括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郑州、北京、西安、咸阳、太原、榆次、新乡、洛阳、开封等。其中,天津、青岛是老牌纺织工业基地,原有棉纺织企业较多、基础较好;其他城市的棉纺织企业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该基地的纱和布的产量占全国近20%。

(4)西北纺织基地

该纺织基地主要包括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库尔勒等。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热量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光照特别充足,所产棉花纤维长,质地优异。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对棉纺织工业实行结构调整,提出“东锭西移”战略,即在全国不增加棉纺锭规模总量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棉纺初加工能力向原料产地转移。新疆成为实施这一转移的首选地区。新疆棉纺织工业原本十分薄弱。

但经过发展,至2000年已拥有300多万锭的棉纺初加工能力。新疆纺织业在总量上已超过原来纺织工业较发达的陕西省,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纺织基地,也是我国内陆新兴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棉田面积已发展到近17万公顷,其中优质棉生产基地为13万公顷以上,产棉30万吨以上。区内阿瓦提县长绒棉产量占全国1/3,是中国“长绒棉之乡”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与此相适应,阿克苏地区棉纺锭增至150万锭以上。另外,北疆石河子市纺纱能力也已达100万锭以上。

内蒙古西部的羊绒业已发展成为世界具有优势的产业之一。如鄂尔多斯集团的年产能力已达无毛绒1000吨、羊绒纱1200吨、羊绒衫300万件,至2004年占据25%的国际市场和35%的国内市场。

3.化纤纺织业及生产基地布局

我国化纤纺织业发展快速。我国最早生产的化纤是20世纪60年代的粘胶纤维。

而后,我国从国外引进锦纶、维尼纶、腈纶技术,在北京、兰州等地建厂。至1976年,合成纤维产量超过粘胶纤维。到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引进一批大型高效成套设备,在金山(上海)、辽阳、仪征、大港、佛山、平顶山等地建成现代化纤厂,促使我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到2005年,我国化纤产量为1664万吨,居世界第1位。化纤在全国纺织纤维原料中的比重达65%,取代棉花成为第一大纺织原料。至2005年,我国东部化纤产能已占到全国87%;年产5万吨以上企业达到73家,它们的产能之和占总产能的67%。

4.2.2 食品工业

1.食品工业概述

食品生产是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产品种类多,消费市场广。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很明显地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十五”时期,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