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保险推销员必读手册
7736900000015

第15章 学会分析那些影响顾客投保的因素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从而导致对保险的需求也有差别。作为一个优秀的保险推销员,你要学会分析那些可能影响顾客投保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顾客提供最恰当最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可能影响顾客投保的因素包括人员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接触的相关群体家庭等的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人员环境因素

(1)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根据人们的收入、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等因素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国内有的学者根据人们的收入将社会划分为上富阶层、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和贫困阶层。

对上富阶层与富裕阶层的人来说,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保险商品,安全需求已不是他们投保人寿保险的目的。他们追求更多的是通过人寿保险体现个人的生命价值、身份象征和合理地规避各种税务问题。

小康阶层和温饱阶层的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在发生了重大疾病时,能否负担得起?未来的养老是否有保障?现有的保险产品是否让人放心?现有的保险体制是否信得过?对现有的保险公司是否信得过?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到他们制订个人保险计划,进而影响他们对保险的购买。

对于处在贫困阶层的人来说,个人购买保险商品似乎还是一个较为遥远的事情。但是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也是很需要保险的群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阶层不仅影响人们对保险产品需求的紧迫性,也影响人们对保险内容需求的差异性。

(2)家庭

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单位。投保者的投保行为往往是根据家庭需要、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等去选择和购买不同险种的。比如:为了家庭财产安全的需要而购买财产险;为了家庭成员的健康、医疗、养老等的需要而购买相应的保险。因此,家庭的具体情况如家庭消费观念、家庭收入水平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

(3)相关群体

相关群体是那些对人们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群体。在人们所接触的各种群体中,有最为直接的、非正式的群体如家庭;也有较为直接的、非正式的群体如亲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对人们行为有重大影响的较为间接的群体,如社会知名人士、社会名流、明星等。这些群体成员的投保意识、投保态度、投保行为等对个体投保者来说,影响非常大。因此,利用社会名流、明星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发和推动人们保险需求的作用。

(4)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基本特征

①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花未来的钱胆子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消费思想比较开放。

第二,消费水平较高。

第三,消费结构高级化。

第四,消费方式个性化。

第五,边际消费倾向趋低。

②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消费思想相对保守。

第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有较强的计划性,消费理性强。以实物形式的消费为主导。

第三,消费结构处于较低状态。

第四,消费方式大众化,个性化消费不明显。

第五,边际消费倾向逐渐走低。

要想事半功倍地开拓保户,首先必须对将要开拓的市场加以分析,区分出不同的保户群,在保户集中的地方展开行销。

2.心理因素

人们的保险购买决策还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四个心理因素,即需要、动机、感觉和价值观。

(1)需要

人类所有的行为,包括投保行为,总是从需要开始的。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反映人类生活中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缺乏或不平衡,而这些缺乏和不平衡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例如,人们购买医疗保险的动机产生于身体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当无法预料的意外事故发生时,会给人们带来人身伤亡,影响家庭生活,这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意外事故的担忧和恐惧,并寻找某种手段来避免、应付、减少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面对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意外保险。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当这个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被激励去满足下一个层次的需要。例如一个连温饱都没有满足的人不会对保险有任何兴趣,但是当他满足温饱后,他将会考虑满足安全需要,产生购买保险的动机。

(2)动机

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处于静态的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需要被意识到后,人就可能被激发起活动的动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自身基本生活条件的缺乏,无须别人提示就会自觉地去寻求满足。例如,天寒增衣、饥饿进食等。但是对于某些消费品或某一方面的需要,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是不易觉察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必要的提示才可能使潜在的需要被激发起来。保险需要就属于此类。投保者的投保行为经常会受到外界刺激、影响,刺激越多,需要也越多,投保动机和投保行为也就越有可能发生。

(3)感觉

人们的心理活动以感觉为基础。即使人们有了某种动机,具体行动还要取决于他们对环境的感觉如何。由于对环境的感觉不同,即使两个有同样动机的人,可能其行动也大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喜欢能说会道的保险行销员,乐于购买他销售的保险;有的人则不喜欢此类行销员,视他为不真诚并拒绝购买其推销的保险。人们对同一环境产生感觉的差异,是每个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反应方式和结果不同所致。保险行销员应认真研究人的感觉规律,为制定行销策略提供坚实的心理依据。

(4)价值观

人们的价值观指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即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对产品和服务的看法,即行动倾向。价值观导致人们对保险喜爱或厌恶,购买或观望。此外,不同价值观的人对每种保险的态度也不一样。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经历。后天学习主要是向他人学习与受他人的影响,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人的生理需求以外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的影响。经历主要指人们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经历中,风险事故的影响力最大。

3.其他因素

(1)职业

不同职业的人对保险的需求也不一样。不同职业、不同单位的人,其收入水平、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及风险意识不同,因而对保险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职者比非在职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要高,因而对保险需求更强烈;从事现代职业的人与从事传统农业的人相比,前者的保险需求要大;在在职人员当中,私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新兴行业,如各类代理人、律师、资产评估等的从业人员与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相比,他们的收入较高但稳定性较差,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他们对保险的需求更高。

(2)生活方式

即使是相同的亚文化群体、相同的社会阶层甚至同一职业的人群,他们也会有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例如,同样做教师工作,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也相近,但有的人喜欢安乐型生活方式,即与家人有很多时间在一起,不爱运动,社交活动较少等;有的人却喜欢活跃型生活方式,即工作成就欲望强,喜欢运动、旅游,善于社交等。生活方式的不同能够导致保险需求、动机和行为的差异。判断生活方式的不同,主要考虑人们的活动、兴趣和价值观等因素。生活方式更具体地表现出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这为保险行销员分析保险购买动机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性别、年龄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对保险的态度也不一样。女性的家庭观念重,风险意识较强,对人寿保险较认同,她们的保险需求就高。而男性的投保能力一般比女性强。

(4)文化教育水平

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保险的接受程度。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防范、化解人们所面临的老、病、死、残等人生风险,减少生活的不稳定性,使人们在遇到不可控制的风险时,能更大程度地实行自我救济。保险的这种功能与人们的文化底蕴及价值观念越吻合,人们就越容易接受保险。比如,在亚洲的日本、韩国等,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很大,这与东方民族的勤俭和倾向于较安定生活的文化观念有较大关系。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过去“邻里互助”、“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重新认知保险。

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保险意识及对保险的接受程度。多方的调查结果表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员购买保险的比例较高。从学历层次的角度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往往学习能力强,综合消费技能也强,再加上他们通常都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所以对保险的购买能力自然要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