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五)商业银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每季度末,商业银行应当比较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下列情况除外:
(1)商誉初始确认。
(2)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商业银行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并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每季度末,商业银行应当比较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以很可能取得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所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1)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2)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商业银行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只有在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且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否则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商业银行对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商业银行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根据以下两个方面计算确定:
(1)以经管理层批准的预算、经营计划、盈利预测等为基础,预测未来5年通过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
(2)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将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
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其当期调整金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以外,其他情况下产生的递延所得税,以及应交所得税,其当期调整金额应当计入当期“所得税支出”。
(六)商业银行递延所得税的计量
1.每季度末,商业银行根据所得税相关法规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缴纳所得税。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当期所得税支出
贷:应交所得税
实际缴纳(或退回)所得税税款时,减少(或增加)应缴纳所得税。
(1)缴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所得税
贷:××清算款项
(2)退回所得税时
借:××清算款项
贷:应交所得税
2.每季度末,商业银行应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金额,计算公式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金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金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款抵减+可抵扣亏损)×所得税税率
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金额不能超过未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税率。
3.商业银行应比较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金额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比较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金额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余额,计算确定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化,并计入所得税费用或资本公积。
(1)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根据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原因分别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各核算科目余额,同时减少所得税费用或增加资本公积。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或资产减值、折旧与摊销、可抵扣亏损、税款抵减、预计负债、其他)
贷:所得税支出——递延所得税支出
或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或其他)
贷:其他资本公积——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根据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原因分别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各核算科目,同时增加所得税费用或减少资本公积。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支出——递延所得税支出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或资产减值、折旧与摊销、可抵扣亏损、税款抵减、预计负债、其他)
或借:其他资本公积——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或其他)
(3)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余额的,根据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原因分别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各核算科目,同时增加所得税费用或减少资本公积。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支出——递延所得税支出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或折旧与摊销、其他)
或借:其他资本公积——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或其他)
(4)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余额的,根据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原因分别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各核算科目,同时减少所得税费用或增加资本公积。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或折旧与摊销、其他)
贷:所得税支出——递延所得税支出
或借: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或其他)
贷:其他资本公积——所得税
三、商业银行利润分配政策
利润分配是商业银行按照确定的利润分配政策,对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按一定程序进行分配,或对亏损进行弥补。
商业银行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延续弥补期超过法定税前弥补期限的,可以用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商业银行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按如下顺序进行分配:
(1)按净利润扣除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后余额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2)按规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根据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风险。
经过上述分配之后,剩余部分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股份有限公司商业银行可按照下列顺序分配:
(1)支付优先股股利,是指商业银行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现金股利;
(2)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3)支付普通股股利,是指商业银行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现金股利;
(4)转作资本(股本),指金融按照利润分配方案以分派股票股利的形式转作的股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净资本负债率未达到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标准的,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经过上述分配后,为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可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未分配的利润(或未弥补的亏损)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项目中单独反映。
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和利润分配应当分别核算,利润构成及利润分配各项目应当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商业银行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的优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分配的普通股股利、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以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期末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等,均应当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予以反映。
四、商业银行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结转损益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结转利润时,商业银行应将各损益类科目结平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借方余额为当期发生的净亏损。
会计分录为:
1.结转收入的处理。
借:利息收入
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借或贷:汇兑损益
借或贷:投资收益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其他营业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2.结转支出及税金的处理。
借:本年利润
贷:各项利息支出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营业税及附加
资产减值准备支出
业务及管理费
其他营业支出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支出3.结转利润的核算。
“本年利润”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会计分录为:
(1)盈利时:
借:本年利润
贷:未分配利润
(2)亏损时:
借:利润分配
贷:未分配利润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1.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会计分录为: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2.计提盈余公积,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或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法定盈余公积(或任意盈余公积)
3.计提一般风险准备,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贷:一般风险准备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分配投资者利润
贷:应付股利
5.利润分配账户结转,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分配投资者利润
复习思考题
1.银行营业收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核算?
2.银行营业支出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核算?
3.银行应交税金的种类及计算?
4.简述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程序。
练习题
根据下列各项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12月20日,计算应收中长期贷款利息860000元。
2.12月20日,计算预提定期储蓄利息180300元,办理预提利息手续。
3.收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10800元,办理转账。
4.银行按有关规定,将资本公积50000元和盈余公积40000元转增资本。
5.银行在年度决算时,各损益类账户余额如下:
利息收入12300000元,其中金融企业往来收入580000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0000元,其他营业收入240000元,营业外收入36000元,利息支出9600000元,其中金融企业往来支出350000元,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38000元,其他营业支出86000元,营业外支出135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415000元。要求结转各损益账户,银行所得税税率25%,计算本年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假设没有纳税所得额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