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744100000055

第55章 心理障碍与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1)

【学习目标】完成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能够:

识记:

1.说出心理障碍的预防策略与方法。

2.说出心理健康的家庭护理管理策略。

3.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说明心理障碍的流行病特征、主要危害和疾病特点。

理解:

1.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计划。

2.评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价。

3.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标准。

运用:

1.设计心理健康的家庭护理管理策略。

2.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计划和实施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维护和促进人类心身健康规律的科学,它的中心任务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减少或缓解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为个体、群体维护及增进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环境,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节能力。

社会的急速变革与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它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最关键的措施和方法。对精神疾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做好家庭心理健康的管理,制订周密的干预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进行效果评价。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主要危害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可以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一、流行病学特征

转型期的中国人,面临着新型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妥善解决,既是形势所迫,更是个人健康所需。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无疑更加大了心理压力。中国有2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国人到底有哪些心理问题,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研究员认为,精神问题和自杀(通常为精神疾病的结果)是中国地区最重要的一类疾病。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但两者的界限又是不能绝对确定的。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异常心理活动是人脑功能障碍的表现,研究病态情况下心理活动的异常表现(即精神症状)的科学称为症状学,又称现象或精神病理学。

(一)人群分布

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被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甘肃省30多万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仅有少数住院治疗,绝大多数流散于社会,且患者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然而这个数字也是有关部门按照全国人口精神疾病发病率的1.23%估算的结果,兰州市的326万人中有4万多名精神病患者。近10年来甘肃省精神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势。湖南省现有精神病患者80多万人,其中各类重性精神病总发病率为14.76‰,位居全国第一。近几年,城市白领阶层受精神困扰的人数增长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在新闻行业、私营企业、广告业等行业工作的精英人群,问题尤为严重。防治精神疾病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现有的患者中,有90%的患者是患病2~3年后才医治,这样治疗的效果便会大大降低。

(二)时间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保守估计抑郁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有15%的抑郁症患者自杀身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亿人患各类心理精神障碍,占人口的10%。美国和新西兰报道,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1.8%,14~16岁升至4.7%。上海全市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6.39‰,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我国目前有各种重型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

有人预测,20年内精神障碍将成为全世界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数字是:目前中国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2亿~3亿。他们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中国的情况与世界其他地区没有显著差别,名列前三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是:抑郁(忧郁)、焦虑、失眠。中国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5%,而在抑郁症患者中,会有10%~15%的人自杀;患失眠症的占到总人数的4.2%。据统计,中国人一生中有过抑郁的人占到30%以上,焦虑的占到30%以上,失眠者则在42%以上。在地域上,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南北差异,北方人主要是饮酒问题,南方人是吸毒问题。北方人酒精成瘾问题严重,与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养成了饮酒御寒的习惯有关,也与酒文化有关。日本人、韩国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加上下班去饮酒的文化,酒精成瘾的现象比中国还严重;相比之下,我国白领压力大,失眠时多选择吃药物。而美国100人以上企业90%以上为员工购买了心理咨询服务(EAP),这就使尽可能多的人免费享受到心理帮助。

二、主要危害及后果

(一)器质性心理障碍

1.谵妄

是急性脑病综合征(acute brain syndrome)的同义语,指的是由于脑部广泛性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急性器质性精神病性反应,其关键性症状是意识障碍。

2.痴呆

是一种主要常见于老年人的慢性脑病综合征。很多颅内及颅外疾病都可引起痴呆,根据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调查资料,引起痴呆的最常见原因是Alzheimer病(64.8%~74.8%),其次为血管性痴呆。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主要是指Alzheimer病。

(二)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

1.抑郁(depression)

2.焦虑(anxiety)

3.疑病倾向(hypochondriacal tendencies)

4.偏执倾向(paranoia tendency)

5.妄想(paranoia)

(三)常见心理障碍导致的精神疾病

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是以基本个性改变,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表现为不正常的思维、感觉、情绪和行为。

2.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

是指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疾病。有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抑郁症和躁狂症三种类型。

3.神经症(neurosis)

是由不同心理因素影响而成的缺乏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的大脑功能紊乱,它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指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均不一致的一组轻度精神障碍的总称。

4.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

指的是带有强烈渴求与不间断地使用某种精神活性药物或物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借以避免断药时的戒断综合征。

5.暴力行为(violence behavior)

是精神病患者中对自身具有一定危害,同时也可能伤及他人,影响周围环境,造成各种意外事故及不良后果的一类最严重的精神病行为。

6.外走

精神病患者住院初期外走最常见。

7.自杀、自伤

是精神病患者发生最多也是最严重的意外事故。

8.木僵患者

又称紧张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亦可见于抑郁症,反应型精神和脑器质型精神障碍。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

1.厌学 动力不足,无目标,无兴趣,怕困难,成绩差,沉迷游戏,自动辍学。

2.违纪 不守课堂纪律,违反学生守则。

3.对人 与集体格格不入,对同学态度恶劣。

4.心理

(1)性格缺陷(character flaws):性格倾向的两个极端。极度内向:孤僻、懦弱、过敏、多疑、狭隘、不善(愿)宣泄不良情绪;过分外向:卤莽、狂躁、轻浮、敌意、攻击。常采取爆发式、破坏性行为,抗拒教育。

(2)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barriers):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例如,青少年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

5.早恋

性意识、性冲动强烈,性道德缺乏,难以自控。

三、危险因素与疾病特点

(一)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如生物遗传因子的作用、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等。概括起来是生物、心理、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1.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①遗传因素的影响;②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③化学物品导致的依赖和中毒;④严重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⑤颅脑外伤的影响。

2.心理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①心理冲突;②挫折;③特殊的人格特征。

3.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①社会文化因素;②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③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二)心理障碍的疾病特点

1.器质性心理障碍

总特点是:原发性病因与器质性精神症状不存在特异性的依存关系,在不同患者身上,相同的器质性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障碍,而不同的器质性病因又可引起相同的心理障碍。

2.精神疾病

常见精神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病程多迁延,最终可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

3.神经症

起病可与精神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症状复杂多样,但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患者有自知力,求医心切;社会适应良好。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护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意义与作用

心理健康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s)为人们重视的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与作用如下:

(一)心理障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健康问题便显示出来。其次,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昔日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就越突出。

(二)心理健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素质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其实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都与心理健康有关,所以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对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包括人与他人及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和谐。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内心不和谐,也不能处理好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是一句空话。

(四)心理健康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型国家需要一代创新型人才。在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应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它突出表现在热爱祖国、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百折不挠、敬业乐群和乐观向上。心理健康有助于《义务教育法》要求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心理不健康,存在心理障碍,与创新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现实要求

今天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展急剧加速,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包括家庭离异、学习负担、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等,导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心理障碍。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于社区和家庭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社区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区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预防管理策略与方法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心理适应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包括通过心理卫生知识和精神疾病的知识教育,提高个体心理耐受性及适应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社会识别、理解精神疾病的水平,减少复发。主要途径有:通过报纸、杂志、电台、因特网等开展科普宣传,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教育,开展各类心理咨询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