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障碍的预防性干预
近年来,针对儿童、成年人心理适应不足的现状,对具备促发精神异常的危险因素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在国外较为盛行,其目的是增加儿童和成年人的应对技巧,降低发生心理障碍的频率;改变精神障碍高危人群的病因形成条件,积极防止发病。预防性干预可以在心理健康中心进行,也可以在基层卫生机构进行。
(二)对心理素质较弱者的实验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preventive intervention)项目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小、社会功能欠缺且出现早期行为障碍的儿童。对有早期行为障碍的儿童开展较长期的训练项目,提高心理社会功能欠缺儿童的认知性解决问题的技能,以此来减少儿童的冲动行为或消极回避行为,方法是:从入学前8周即开始让儿童集中精神从事游戏活动,遵守规则,逐步从游戏产生的问题进入到思维、情绪和动机的水平。对具有高危险度的低能儿和适应不良者实施不同干预和不干预措施发现,经集体治疗性干预和行为疗法干预的儿童成绩提高较快,经过18个月和3年随访,与对照组相比,干预措施都有积极的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其后效越明显。
(三)对成年人的干预与训练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较大。某些个体因缺乏自信和应对技巧,在遭遇应激源刺激时易陷入长久的应激状态,甚至导致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在国外,妇女和老人是需要关注的对象,相关的机构会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和应对技巧,具体措施是在社区成立互助小组,进行自信能力训练项目。对单身老人进行情绪控制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合理疏导情绪,对现状合理认知,提高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社会和情感活动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情复发和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易感因素对降低复发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是向患者家属讲授疾病的性质、病程和治疗特点,指明由于患者的症状造成家属的不愉快感受,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时需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治疗。研究显示,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不进行干预者复发率高达83%,干预组复发率则仅为12%。
(四)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和研究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决定因素,进行诊断和分类建卡,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落实防治措施,是心理障碍预防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普查;②抽样调查;③精神疾病登记;④病因调查。
(五)心理障碍预防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
心理障碍的预防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已组成由卫生、民政、残联、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防治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其主要任务是制订疾病防治规划,掌握动态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制订疾病预防的有关制度。在技术指导方面,主要是进行卫生宣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精神疾病的基层专科门诊
由经过培训的基层专职或兼职精神科医师或社区医生开设的基层专科门诊,可为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持续的综合服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
1.自我意识方面
包括如何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做到自重、自尊、自爱、自信,如何评价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以成熟的自我意识对待自我的发展等。
2.学习心理方面
包括如何科学用脑,如何运用和开发自己的智力,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与进取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焦虑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创造性地学习等。
3.人际关系方面
包括如何培养负责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
4.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
包括如何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如何适应群体,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压力、升学压力、择业压力、工作压力,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等。
5.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方法 包括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困惑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等。
(二)心理健康维护
1.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各年龄阶段的人群,提高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②学习心理指导;③情感教育;④人际关系指导;⑤健全人格的培养;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⑦性心理教育。
2.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群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社会适应问题;②情绪问题;③常见行为问题;④身心疾患;⑤性行为问题。
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
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面向所有的社会人群,也要注重对个别人群的辅导。这一原则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纳入全面推进和展开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注重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个别有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的人群,尽快摆脱他们的心理困扰,调整心态,以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融入社会和生活之中,从而促进人群的心理素质整体提高。
2.系统有序的原则
为了使人群的心理水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螺旋式上升,系统有序地安排。这一原则要求:要全面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各部分内容,即在各个年龄阶段都要分别安排心理健康知识、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活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
3.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这一原则要求:
面向全体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个体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的心理状态。通过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
4.主体性原则
社会人群自始至终是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真正体现社会人群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必须让社会人群广泛参与。为了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需要启动其内因。
5.目标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们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培养人们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人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人们自主发展的潜能。此外,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6.现实性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现实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人们接受教育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7.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促进”功能。
8.差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人群差异。对不同特点的人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
9.活动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人们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四、家庭护理管理策略
家庭心理健康是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实施家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是:帮助患者的家庭成员找出患者发病、症状持续加重的家庭因素,引导他们共同去克服或消除这些障碍,使患者的病情或症状得到减轻或改善。
(一)家庭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策略,遵循一定的规律,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家庭成员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
1.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宽容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人们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位家庭成员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家庭和睦、家庭健康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子女时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相互了解 夫妻之间、父母同子女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其个性、情感、兴趣、能力、理想等个体素质。一般孩子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被称赞、渴望得到理解的心理。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相互信任 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有的问题孩子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恶考试等心理障碍。
总之,大量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青少年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面临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心理内容
按照心理学不同理论家庭心理可分为:
1.一般性家庭心理
其指导理论是普通常规性家庭心理学。实施方法是让患者和家属在一起,讨论他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流情况。
2.行为性家庭心理
行为学派认为,家庭问题是由于不良行为在家庭成员中不断被强化而形成、巩固或加重,或是因为良好行为没有得到家庭的鼓励而逐渐消退。实施护理的任务是:帮助家庭成员共同确定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奖惩,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3.交流性家庭心理
家庭问题的发生与家庭中的规矩及家庭中人际交流不良有关。实施护理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家庭规矩,改善和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和交流。
4.结构性家庭心理
其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利之执行等结构。护理任务是:使用各种具体方法,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
(三)实施步骤
1.对象 主要是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躁郁症的康复期、青少年适应障碍及神经性厌食等。
2.调查阶段 由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家庭心理的性质、目的、意义,并制订互相要遵守的原则。了解家庭当前的问题,为制订家庭干预的具体计划提供依据。
3.实施阶段 运用各种方法,协助家人练习改善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家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家庭结构系统,引进良好的应付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让成员间相互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阶段 要培养家人能自行审察,培养改进家庭行为的能力,并巩固已修正行为。
恢复家庭的自然秩序,使家庭能维持良好的功能。
(四)常见心理障碍的家庭护理
1.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family intervention)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心理健康领域推荐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症状,减少疾病复发,改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①继续疾病知识教育;②进行用药常规教育;③了解家庭交流关系;④解决不良行为问题。
2.青少年适应障碍
青少年适应障碍与家庭问题有密切关系,护理实施目标为改善家庭关系,促使症状减轻,帮助家庭作出一些有利的改变。
3.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家庭成员之间矛盾激化,出现心情不好,情感恶化。
通常采用淡化“缺点”,强调“好处”的技巧,帮助夫妻或家人就同样的事情,换个观点或立场,往好的方向去解释。
(五)家庭功能失调导致的危机与处理
1.家庭功能失调导致的危机
与家庭发展有关的障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所引起的障碍;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所引起的关系障碍;整个家庭发生障碍,家长式的统治,成员之间无法自由交流思想,或子女成为家中小霸王、父母无能管教,父母行为不端,子女行为发生障碍等。
2.处理
(1)与当事人交谈:护士与当事人交谈时可以让其他家庭成员在旁边静听,不插嘴。这样的谈话能使家人得到启发,看到为什么当事人能与护士进行正常交谈,反思自己在家庭谈话中的态度和方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