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雷噬嗑离上震下
胡图:哇,这一卦上卦为离为火为明,下卦为震为雷为光,电光火闪的很有气势啊。
伊塔:雷火相和,自然格外光明,同时也格外具有威力。所以这一卦叫“噬嗑”,是咬合咀嚼的意思。
噬嗑:亨,利用狱。
伊塔:咬合咀嚼,嘴中咬着东西,叫做“噬嗑”。
胡图:咬东西总比被东西咬要好一点……
伊塔:咬东西当然是亨通的啦。全卦阴阳爻各有三个,所以是刚柔平分。下卦震为动,上卦火为光,所以说是动而明,雷电交加的情景。卦中上卦的中位是“六五”阴爻,虽然阴爻阳位并不中正,但有利于狱刑。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伊塔:“屦”是穿上,戴上;“校”是一种古时套在脚上的木制刑具。意思是穿戴上刑具会伤害脚趾,但还没有什么大的灾难。
胡图:这就开始上刑了啊,不过为什么都已经上了刑具了还说是没有大灾难呢?
伊塔:这是第一爻,阳爻阳位,位于最下方,所以刑罚比较轻。小的惩罚是为了不让人犯更大的错误,所以才说是“无咎”的。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胡图:咬到皮肉,伤到鼻子了,还是没有大祸啊。
伊塔:这一爻是阴爻阴位,位于下卦正中。由于阴爻阴位又得正,所以还是没有大灾难。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胡图:中毒了,终于有点麻烦了。
伊塔:这一爻阴爻阳位,位不当,所以凶。吃腊肉中毒了,有小灾,但还不是大祸。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伊塔:“胏”念“zǐ”,“干胏”特指连骨头的干肉。
胡图:啃骨头怎么会啃到金箭头呢?
伊塔:估计打猎的时候就是用的金箭吧,然后箭头嵌在骨头里了。
胡图:这真是撞大运了。
伊塔:这第四爻是阳爻阴位,虽然位不正,但靠近六五爻,所以有吉有凶。咬带骨头的肉,却得到了黄金箭头,艰难后会吉祥的。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胡图:啃肉啃出金块来了……
伊塔:就不追究肉里怎么会有金块了。这金块虽然坚硬,却不是坏东西。第五爻是阴爻阳位,因为处于上卦的中位,自然没有灾难。
上九:何校灭耳,凶。
伊塔:“何”同荷,戴上的意思。戴上刑具伤害耳朵,凶。这第六爻阳爻阴位,又处在全卦的最上方,罪过已大,因此凶了。
胡图:这一卦还不错,到最后才来一个凶。
小故事
只要你行事光明磊落,即使在行事的过程中阻力重重,最后也会成功。只有时刻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不被困难或表象迷惑阻挡住。
秦襄王不识“好歹”
一天,秦国的两个郎中外出办事,在路上看到一些百姓在庙前杀牛。他们感到十分奇怪,就上前询问原因:“现在又不是祭祀的时节,你们在这里杀牛干什么呢?”
老百姓们回答道:“我们这是在杀牛祭祀老天爷还愿呢。”
“还愿?”两个郎中想进一步了解情况。
百姓们解释道:“早些天听说襄王病了,我们就去买了这头牛来庙里祈祷,向老天爷许了个愿:只要襄王的病好了,我们就杀了这头牛祭天。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好了,我们就来还愿了。”
两位郎中听了恍然大悟,心想,襄王要是知道这件事,不知道会有多高兴呢。于是他俩兴冲冲地走进王宫,向襄王祝贺道:“大王的功德已经大到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听了,吃惊地问道:“哦?这话怎么说?”
两位郎中回答道:“尧、舜虽然是大圣人,但还没听说过他们的百姓会为他们祈祷。今天我们亲眼看到百姓自发地买牛为您前几天的病祈祷,正在庙里杀牛还愿。所以,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啊。”
襄王连忙派人去调查这件事,看看是哪个里的百姓干的,要罚那个里的里正和伍老各出两副铠甲。两位郎中见了惊讶地问道:“这是好事啊,大王怎么不但不表扬,反而要惩罚他们呢?”
襄王解释道:“唉,你们怎么就不明白我的用心良苦呢?老百姓们之所以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我有权势。现在老百姓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为我祈祷,这确实是他们热爱我的表现。但他们一热爱我,我就必须也爱他们。我一爱他们,就不能严格执法了。不能严格执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而做不到令行禁止是亡国之道。所以,我要责罚里正与伍老,让百姓不能爱我,我也就不必示爱于他们。这样,就可以严格执法,治理国家了。”
两位郎中听得连连点头,他们这才理解襄王的良苦用心。身为君王,当然应该要深爱他的百姓,但这个爱在根本上是要体现在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上的。因此,秦襄王不看重爱的表面形式,而是把深爱寓于威严之中,这恰是一国之主对百姓有着真诚的、深层次的爱的表现。
魏孝文帝迁都力排众议
魏孝文帝统治的北魏时期,正是北魏王朝的极盛时期。但在繁荣的同时,北魏的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第一,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各处的起义依然困扰着北魏的中央政权;第二,随着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其汉化过程不断加深,鲜卑贵族内部的一些保守势力成了北魏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障碍;第三,进入中原后,北魏政权同北方汉族的一些豪门大户也存在一定矛盾。豪门大户私自隐藏大量人口不报,严重影响政府的税收,还导致大量土地荒芜,而许多人得不到土地耕种。
为了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公元四九零年,孝文帝终于决定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迁都洛阳对北魏来说,意味着进一步加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增强了统治阶层的实力。再者,洛阳是传统上中原地区的中心,迁都洛阳可以在形式上证明北魏政权是中原的正统,以图统一中国。从军事角度而言,洛阳远离北方草原,易于避开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要比平城安全。从经济方面来看,平城的交通不便、供给不济,而洛阳城市建设完善,补给方便。
孝文帝在掌权后就下决心要改变鲜卑民族落后的面貌,但他深知平城是鲜卑贵族长期居住的地方,顽固势力很大,不利于改革,为此也须迁都中原。但既然迁都牵扯到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事就势必会困难重重。鲜卑贵族们不但强烈反对迁都,还发动了多次的叛乱。
为此,孝文帝精心导演了一场“南讨”的大行动。公元四九三年八月,孝文帝率领大军南下征讨。时值秋雨连绵,一路霖雨不止,行军十分艰难,走了一个月后才到达洛阳。这时士卒们劳累不堪,随行的文臣武将也都叫苦不迭。一天,孝文帝穿着戎装,骑马在前,下令继续前进。苦不堪言的群臣们一齐跪在孝文帝的马前,请求他停止南征。知道孝文帝心思的尚书李冲也逢场作戏,力谏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接着又有几个人哭求孝文帝停止南征。孝文帝看目的已经达到,就说:“这次行动我们花了不少钱财,动静这么大,要是没什么成果的话怎么行?既然我们到了洛阳如果不想继续南征的话,我们就地扎根,迁都洛阳好了,也算让这次行动有个成果。”
大臣们虽然都不愿意迁都,但这总比去打仗送死好。这样,由孝文帝自导自演的“外示南讨,意在迁都”的一场戏圆满结束了。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向深入,如:下令改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采用汉人门阀制度和改革官制等。这些措施改变了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使得北魏在孝文帝时代达到了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