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风鼎离上巽下
伊塔:这一卦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巽为木,木上有火,就是烧东西之象。
胡图:就是烧烤嘛,烤鸡翅膀我最喜欢了。
伊塔:古时用“鼎”煮东西,所以这一卦用这个名字。这卦和“革”正好相反,互为综卦。
胡图:那就是稳定不变咯?倒也符合鼎的形象。
伊塔:古时“鼎”也是祭器,是象征君王权威的宝物,有时也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以示庄严。一般新君主登位后,首要的事就是铸鼎来颁定法律,以示吉祥。
鼎:元吉,亨。
胡图:从形状上来看也很像只鼎呢,“初六”就像鼎的足,“六五”像鼎耳。
伊塔:可以这么看啦。下“巽”为木,上“离”为火,就像燃木以烹食物。圣人烹食以祭祀上帝,同时烹食以供养圣贤之人。“巽”卦为顺,“离”卦为明,顺而明就是耳聪目明。六五阴柔上行至中位,与九二阴阳相应,所以大亨通。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伊塔:这一爻阴爻阳位不正,位于全卦的最下方,所以是鼎的足。
胡图:从爻辞意思看,似乎鼎的足颠翻了?
伊塔:嗯,但鼎的足颠翻了有利于将鼎里的污物倒出来。就像娶了妾,老婆会不高兴闹矛盾,但妾给你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好事了。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伊塔:这第二爻阳爻阴位,居于下卦的中位,所以就像鼎中的食物一样。
胡图:可是“仇人”生病了?
伊塔:这里的“我仇有疾”指“初六”阴柔,不能和“九二”相应。鼎中装满了食物,但我妻有病不能去吃,还好是吉利的。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伊塔:鼎耳断落的话,要移动这个鼎就困难了。山鸡肉吃不到了,下雨了才不会后悔,最终是吉的。
胡图:这都什么啊,好混乱……
伊塔:这一爻阳爻阳位,位于下卦的最上方,正而不中,所以有鼎耳断落之象。鼎坏掉了,自然就吃不到煮鸡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伊塔:“餗”读“sù”,泛指鼎里的美食。“渥”是沾到东西了。
胡图:这句爻辞就很好懂了嘛:鼎足断了,里面的美食都倒了出来,全弄脏了,所以是凶险的。
伊塔:嗯,这一爻阳爻阴位,又处在上卦的最下方,不中不正,所以是凶象。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伊塔:“铉”读“xuàn”,是古时用来举起鼎的工具。
胡图:那这个鼎很高贵的样子啊。
伊塔:这一爻虽然阴爻阳位不正,但位于上卦中央的至尊之位,所以有黄耳金铉之象。黄金的鼎耳和吊环,很吉利啊。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胡图:这个用玉做铉,也是很尊贵了。
伊塔:这一爻虽然阳爻阴位不正,但位于最上方,所以有鼎铉之象。用玉做成鼎铉,自然大吉无不利。
小故事
鼎是君王权威的象征,对它的觊觎就是对执掌社稷的渴望。适时地“颠鼎出否”,倒出其中的污物,就会起到革故鼎新的作用。
楚庄王问鼎轻重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和晋国的交锋中占据了上风后,称霸的胆子更大了起来。公元前六零六年,庄王进一步向北逼进,领兵到伊河与洛河流域,攻打陆浑戎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庄王把军队驻扎在周王室的地界上,还举行盛大的阅兵演习。
楚军来到王室的土地上,作为周天子自然不敢怠慢,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楚庄王见到王孙满,一阵寒暄后,庄王便问道:“我听说当年大禹铸了九个鼎用来象征九州,是三代相传的国宝。据说这些鼎现在就在洛阳,不知道他们的大小轻重如何?”
当时九鼎是王权的象征,王孙满听出了庄王问鼎轻重大小的不善用心,便答道:“我们三代相传的国宝是德而不是鼎。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义的有无,而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来挡他,就以夸耀楚国的军事实力相威胁,说道:“其实鼎也没有什么可稀罕的,我们楚国士兵在战场上折断敌人的那些戈尖矛头,也足够铸成九鼎了。”
王孙满针锋相对毫不相让,说道:“大王您怎么忘记了这九个鼎的来历?从前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国把当地的风物绘制成图,进献给朝廷,九州的长官也都把青铜贡献出来。夏王就是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鼎,鼎上分别铸上了各种风物,使百姓能从中认识各种鬼神妖怪的形状。因此,那时的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各种鬼怪妖魔也不会碰到。这些都是德政和上天的恩赐。后来夏桀昏庸无道,九鼎便被商朝夺去。商朝保存了六百年,到商纣时暴虐无道,鼎又迁到我周人这里。如果德政美好,即使鼎很小,也是很重的,别人无法轻易夺去;如果昏庸暴乱,即使鼎再大,也是轻的,别人很容易就夺走了。上天保佑有德之君,当初我们的祖先成王把九鼎安置下来的时候,曾经占卜过周朝可以拥有多少年,上天命我周朝有三十代七百年的天下。如今周朝的德行虽然已经渐趋衰微,但是天意还没有改变。因此,关于九鼎的轻重大小,我看您就不必过问了。”庄王终于无话可说。
庄王的问鼎轻重表露出了他想取周而代之的意图。然而,当他听了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一席话,又客观地分析了面临的天下形势,觉得在当时还灭不掉周王室,于是打消了向周朝进攻的念头。恰在这时,楚国国内发生了叛乱和麻烦,庄王便带着军队回去了。
刘邦定都长安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刘邦想要定都洛阳。当时刘邦的大臣大部分是山东六国之人,洛阳离他们的老家近,所以他们也都主张建都洛阳,还给出许多理由,比如东有成皋,西有崤山,背靠黄河,面向伊洛,周围山河环绕,地形险要什么的。但也有人意见不同,比如齐人娄敬就进言刘邦,力劝建都关中,理由是:关中有地利,土地膏腴,河流、梁道结成网络,利于农业生产;关中占形胜,固而阻险,进可攻,退可守;关中无后顾之忧,西、西南、西北三方没有什么统一强大的外敌;关中又得人和,在秦末诸侯中,刘邦最先进关,三章之法初施于此,早已赢得秦民之心,兼之长年君临巴、蜀、汉中,已在关西一带形成势力,根深蒂固;关中经周、秦数百年经营,一直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及至楚汉之争,战场较长时间局限在荥阳一带,曾波及洛阳,但并未影响关中地区,使这里很少受到破坏。
到底是顺群臣的意思建都洛阳好,还是听娄敬的建议建都关中好?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让群臣自由辩论,结果自然是建都洛阳的意见占上风。这时,张良挺身而出,支持娄敬的建议,反对建都洛阳。张良首先反驳了建都洛阳的主张,他认为洛阳虽有成皋、崤山、渑池、黄河、洛水之险,但洛阳地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而且土地瘠薄,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右有崤山、函谷关,左有陇山、岷山,中间地域宽阔,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巴蜀之饶,北有畜牧之利,西、北、南面有险可守,东面又便于控制诸侯,在天下安定时,可以从黄河和渭水运输全国的物资,供应京师;如果诸侯反叛,天下大乱,则可顺流而下,兵击四方,粮饷和物质也可源源不断地运来。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这一番辩词,深以为善,遂决定即日起驾,定鼎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