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奇邵逸夫
7829300000022

第22章  《倩女幽魂》出师不利

在《貂蝉》和《江山美人》之后,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邵逸夫等人并没有陶醉。他是要做电影界大亨的,这点成绩,对于他只是一个胜利的开端,他需借这股强劲的东风,把自己的电影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邵逸夫这时有了一个梦想:让邵氏影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赛中拿到奖项。

在此之前,邵氏兄弟对于获奖,向来并不看重。他们拍电影的目的很明确——赚钱。因此从邵氏公司成立,他们的影片就不曾进入主流,而是一直在发展市场。但《貂蝉》和《江山美人》的获奖,为邵逸夫打开了一扇窗户,他突然发现获奖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形象,最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邵逸夫已经在构想邵氏第三部重头戏。这时他想的已不仅仅是票房,而是在香港、在亚洲要有影响力,甚至要在国际上取得荣誉。当时,法国的戛纳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德国的柏林电影节,被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邵逸夫决定要参加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并争取拿下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若果真能拿下此奖,则标志着邵氏公司的影片,得到了国际电影界的承认,从而使邵氏公司占得其他制片公司所没有的优势。

邵逸夫的梦想,也正是李翰祥的梦想。倘一部影片能在国际上获奖,绝不仅仅给制片公司带来效益,更会给导演带来荣誉。

邵逸夫看到了李翰祥的大才,也通过接触,知道了他的弱项。1958年,李翰祥在邵氏还拍了乐蒂主演的《妙手回春》、赵雷主演的《给我一个吻》、丁宁和胡金铨主演的《安琪儿》三部影片。这三部片子都是现当代题材的喜剧片,但无论是观众反响,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如他执导的古装剧。对此,邵逸夫和李翰祥本人,都看得十分清楚。

只有李翰祥才能担起拍摄邵氏巨制、冲国际大奖影片的重任,而李翰祥的强项则是古装剧。那么,邵氏下一步应该拍一部什么样的古装巨片呢?邵逸夫和李翰祥都在思索。

邵逸夫、邹文怀、李翰祥等人多次商量选题,一次次提出方案,又一次次否决。最终,李翰祥提出,将《聊斋》里的《聂小倩》一篇,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屏。

李翰祥的理由是,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戏剧性很强,容易吸引观众。而《聊斋》出自中国古代文人之手,虽多涉鬼神,其实很有中国文化特色,可以拍出一部文艺性很强的影片,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容易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李翰祥没有说出来。他作为一个导演,有很多想法想在电影中实施,所以他非常希望尝试拍摄各种风格的影片,这也是他选择拍鬼神片“聂小倩”的原因。另外,《江山美人》虽然叫好卖座,并获了大奖,但对那部影片,李翰祥心中是留有许多遗憾的。他认为《江山美人》只是一部通俗演义式的电影,并无历史依据,对于精通中国历史、喜爱中国文化的李翰祥来说,这类题材并无吸引力。况且他虽然慎之又慎,仔细把握,影片却仍有漏洞。所以他非常希望能拍摄一部文艺性强的影片,精雕细琢,以弥补上部影片留下的遗憾。他打算在艺术手法上尝试新的突破,用幽缓、神秘的节奏,营造出一个凄美的意境,表现貌似荒诞的故事之外的丰富内涵,以期打造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优秀片子。

李翰祥的提议得到了邵逸夫的首肯。他们议定,片名改为《倩女幽魂》。

得到邵逸夫的支持,李翰祥即刻开拍《倩女幽魂》。他首先对蒲松龄的原著进行了研究,决定只取前半部,以使情节更为集中。除了保留原作的精彩情节,李翰祥自己还加进了许多细节。比如小倩以琴挑逗宁采臣、宁采臣由坊间画册得知小倩实为女鬼等情节,都为李翰祥所创,可谓曲笔妙趣,引人入胜。

接下来女主角“聂小倩”的人选,李翰祥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不再用他的老搭档林黛,而起用过档邵氏不久的乐蒂。他认为频频使用同一个演员,会令人觉得邵氏无人。同时和林黛比起来,乐蒂的气质更为古典清幽,和人物形象更为契合。

为拍《倩女幽魂》,李翰祥累得整个人瘦了一圈。他拍得极其认真,每一处都要反复琢磨,稍不满意,即一遍遍重拍。李翰祥是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而邵逸夫则为冲国际大奖,浪费点胶片,自是不在话下。拍《聊斋》戏,戏里的气氛很重要,尤其是恐怖、紧张的场景,需要相应的光色控制及相应的配音、配乐。李翰祥在经营气氛上很下工夫,带给观众极强的现场感,恐怖处直叫人毛骨悚然。电影中的布景,也均由李翰祥亲自画成,或神秘幽邃,或美轮美奂,为影片中一大亮点。

这部影片,没有像《貂蝉》、《江山美人》那样,给李翰祥留下遗憾。这完全是一部由他自己选题、自己策划、按照自己意愿拍摄的影片,李翰祥的才华,在影片中得以尽情施展,是一部颇具东方文化内涵的艺术片。一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改编自《聊斋》故事的《倩女幽魂》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在这部影片里,李翰祥尽显大师风范,细节考究,费尽心思。服装华丽,道具精致,重新塑造古典世界。李翰祥画工了得,电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的手笔;电影古雅飘逸,情韵空灵,有古典美人之称的乐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赞叹。

30年后,导演徐克重拍《倩女幽魂》。李翰祥当初设计的景物布局,以及添加的情节,被徐克原封不动地借用。可见此片的经典。

《倩女幽魂》杀青之后,李翰祥信心十足,决定带着它飞往法国,夺取金棕榈大奖。邵逸夫对此也十分重视,他和李翰祥一起,去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

不料,这一趟竟是铩羽而归。大约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因为本部片子的表达方式不被评委接受,再或者根本就是西方评委对中国电影有偏见,这部李翰祥精心拍摄的影片,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居然一个奖项也没有拿到。

邵逸夫与李翰祥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料,更为沮丧的还在后边。这部影片投放市场之后,竟也反应冷淡,与之前《貂蝉》、《江山美人》的热闹相比,《倩女幽魂》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

没有获奖,也没有创造出预期的票房价值,邵逸夫自然失望。如果这部影片再次走红,邵氏事业必会随之更上层楼,孰料事与愿违。

但真正受到打击的,是李翰祥。《倩女幽魂》一片,从选题到拍摄,李翰祥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慎重的,尽量做到精益求精。他在这部影片中花了无数心血,倾注了他对电影艺术的新追求,满心以为可以借助这部片子让自己的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未料会是这样的局面。因为他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太多,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事业上正在蒸蒸日上的李翰祥,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未免一时有些不能接受。

问题出在哪里?莫非是戏路一开始就选择错了?李翰祥的信心开始动摇,更觉得愧对充分信任自己的邵逸夫。

邵逸夫不同于李翰祥。他作为公司老板,从大局着眼,并不认为一部影片的失利,就是整个公司的失败。他认为从总体上说,邵氏的局面已经打开,各方面都在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至于《倩女幽魂》的失利,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挫折。

事实也确实如此。邵逸夫来港接手邵氏公司之前,香港影业是以“电懋”为领袖的巨头时期。邵逸夫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改变了这种局面,使香港影业进入两雄并列时期。当时,邵氏与“电懋”各有千秋,在时装剧上,邵氏输于“电懋”,而在古装剧上,“电懋”远逊邵氏。在获奖方面,邵氏与“电懋”基本上也是平分秋色,无论在亚洲影展,还是台湾影展上,两家公司的影片以及演员、导演,都曾多次获奖。

基于这些因素,邵逸夫虽然对《倩女幽魂》未能获奖深感遗憾,却并不沮丧。反倒是看到李翰祥闷闷不乐、迟迟打不起精神,令他担忧。李翰祥是邵氏的金字招牌,是公司的摇钱树,一部影片失利不要紧,如果李翰祥从此一蹶不振,就真的损失巨大了。

邵逸夫特意找到李翰祥,语重心长地劝导他:“《倩女幽魂》出师不利,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你不必因此耿耿于怀。胜败乃兵家常事,商场也如战场,战场上哪儿有常胜将军啊。你别背上包袱,来日方长,咱们争取下一次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李翰祥见邵逸夫非但没有指责埋怨,反而极力宽慰他,不觉心生感激。他试探着问:“我是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了?”

邵逸夫哈哈大笑:“一部片子而已,何出此言。你的才情是有目共睹的,好好干吧。”

心情已经跌入谷底的李翰祥,在邵逸夫的劝导之下,慢慢找回了自信。面对邵逸夫的信任,他暗暗咬牙,决心要重新开始,好好研究电影市场,争一口气,以不辜负邵老板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