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11

第11章 建立府县,巩固台湾

清廷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及施琅商讨攻下台湾后如何妥善处理有关遗留问题。有人提出应该迁移那里的人民,放弃那里的土地,施琅上疏说:“明末在金门设澎水标,从军队戍防地直到澎湖为止。台湾原来就属于中央教化不到的地方,土蕃杂处,没有划入版图。然而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偷偷去那里生活聚集,已不下一万多人。郑芝龙为海盗时,占据台湾作为巢穴,到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安抚,将台湾借与荷兰红毛鬼,作为互市的地方。红毛联结土蕃,招纳内地百姓,渐渐形成了边患。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盘踞了这块土地,纠集亡命之徒,毒害海疆。郑成功传到其孙郑克塽,总共已有几十年了。一旦收复土地归回朝廷,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尤其应当周全详尽。如果放弃那里的土地,搬迁那里的人民,用有限的舟船,渡无限的百姓,不经历数十年,是难以完成的。如果渡载不尽,会有人逃窜隐匿到山谷中,就是所谓的凭借寇兵而供给强盗粮饷。况且此地原来为红毛鬼所掌握,如果他们钻空子再来占据,必定暗中窥测内地,蛊惑人心。借重夹板船的精坚,在海外所向无敌,沿海各省,断然难以安然无虞了。到时再千辛万苦派兵远征,恐怕还不容易见成效。如果仅仅驻守澎湖,那么必定是孤悬在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离金门、厦门,难道不受他们的制约,而能为我一朝独立统治吗?我想海上战事平息之后,应淘汰内地设的官兵,分别去防守两个地方——台湾和澎湖。台湾设总兵一人、水师副将一人,陆军参将二人,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一人、兵二千。开始时虽然没有添兵增饷的经费,但足能牢固地防守了。那里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规定二三年转升到内地。那里土地的正赋杂粮,暂时实行蠲免。驻军现在先给发全饷,三年后征粮接济日用,即可不必完全从内地转运。大凡筹划天下形势,一定要考虑周全,台湾虽然是大陆以外的岛屿,但关联到四省要害,绝对不可放弃。同时我要绘地图进献。”

奏疏上报朝廷,下到议政五大臣等人中讨论,仍然没有定论。康熙召来廷臣询问,大学士李爵上奏说:“应该按施琅的请求去做。”接着,苏拜等人奏疏也表示可用施琅建议,同时在台湾设三县、一府、一巡道,康熙下令允许照此实行。

施琅又上疏请郑克塽交纳土地归顺效忠于清朝,应带同族亲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后裔朱桓等到京师。皇帝诏令授郑克塽公衔,授刘国轩、冯锡范伯衔,都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及朱桓等,将他们安插到近省去垦荒。施琅再上疏请求重申严行海禁,考核贸易的商船。朝廷命令照他的意见办。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施琅去朝见康熙,康熙见了他十分高兴,温言慰劳他,同时给他的赏赐也十分优厚。康熙勉励施琅说:“以前你任内大臣有13年,当时还有轻视你的人。唯独我深深地了解你,对待你很优厚。后来三处的逆蕃平定了,只有海寇占据着台湾,成为福建的祸害,想要消灭这些海寇,唯你莫属。于是我特别对你加以提升进用,你果然不负重托,一举攻克了60年来难以扫平的贼寇,并将他们消灭干净。可能有时有人说你恃功骄傲,我就命令你来京城。也有人说应当把你留在京城不要往外派,我想在贼寇兴乱之际,我尚且用你不疑,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怎么反而会怀疑你而不派你出任呢?现在我命令你再次赴任,当然你也要更加谨慎小心,以保功名啊!”施琅奏谢,说:“臣已年老力衰,恐怕不能胜任这封疆大吏的重任。”皇上说:“将军崇尚的是才智而不是力气。我用你是用你的才智,哪里是看你的手足之力呢?”命令施琅依旧还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在任上去世,终年76岁。他死后,康熙下诏赠他为太子少傅,赐祭葬,谥号襄壮。

历史上对施琅的评价褒贬不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施琅列传》中对于施琅的评价是:“施琅为郑氏部将,得罪归清,遂籍满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员之怨,而为灭楚之谋,吾又何诛。独惜台无申胥,不能为复楚之举也,悲夫!”意思是说,施琅像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样,因遭到楚王迫害,所以才投降外敌,引兵灭掉自己的国家。作者是站在同情明朝政权的角度看问题的。

当然,更多的人对施琅持肯定态度,因为他结束了明末清初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尽管分分合合,但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